1樓:匿名使用者
1全部戰國七雄
——自西周分封諸侯,中國的歷史地圖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諸候國。但是經過春秋時期三百來年的爭霸戰爭,大國兼併小國,強國吞併弱國,到戰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已經為數不多。主要的有齊、楚、秦、燕、韓、趙、魏七個大國。
七國中,齊楚秦燕,大家已經熟悉。韓趙魏是怎樣形成的呢?春秋時期的晉國在戰國地圖上已經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韓、趙、魏三個諸侯國。
原來晉國已經被它的三家大夫韓氏、趙氏、魏氏瓜分,一分為三,形成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歷史上把這件事叫做「三家分晉」。與此同時,齊國大夫田氏奪了原來姜氏(姜太公的後代)的大權,歷史上叫做「田氏代齊」。
不過田氏代齊以後,齊國仍叫齊國,所以在地圖上表示不出這個變化來。
歷史上把這七個強國並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立是戰國期的基本形勢。
戰國七雄的地理方位:齊國在東,楚國在南,秦國在西,燕國在北,韓、趙、魏三國在中間。
2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末年,經列國兼併,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全都儲存下來。秦 、燕國實力較弱。
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併,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的局面,號稱「三晉」。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
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氏子殺齊簡公,專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於三晉。
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充套件,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勢衰。
戰國七雄通過哪兩件事形成的
3樓:請叫我丶學霸
春秋末年,列國兼併,剩下的大國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晉,東方的齊、燕,南方的楚、吳、越。
戰國早期,上述大國,除吳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戰國七雄地勢圖
戰國七雄地勢圖
所滅以外,其餘的全都儲存了下來。秦國和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其中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併,於公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滅四卿」的局面,號稱「三晉」。
三晉在戰國初期最強大,常常聯合兵力進攻其他國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齊國自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田恆(亦稱陳恆)殺齊簡公,專擅齊政,形成「田氏代齊」的局面。
但戰國初期,齊實力暫時弱於三晉。楚國雖向東方略地擴充套件,但其北上與三晉爭奪鄭國卻遭受失敗。越國滅吳後曾強盛一時,進入戰國後因長期內亂而勢衰。
於公元前333年被楚國所滅。
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
4樓:汽車資訊推送
戰國一般為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作為春秋戰國分界。時三家還沒有滅智分晉,齊國田氏也還沒有取代姜氏。
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後田氏代齊加上傳統的秦楚燕正式形成戰國七雄。
齊國:田氏乃春秋陳國王族,王族爭權,齊恆公時來齊避難,慢慢發展於前391年流放齊康公於海上取代姜齊成為七雄之一。
楚國:春秋早期被周成王封在丹浙之地,號為子男之地五十里。歷經武王到成王時期的不斷進取,大力兼併,成為地方二千餘里的大國。
再歷經穆王,莊王,共王,康王,昭惠等名王以大國強國之姿進入戰國,成為七雄之一。
燕國:周武王滅商分封其弟姬奭於燕地建立。春秋到戰國前期一直寂寂無名,直到燕昭王即位聯合秦,和三晉下齊七十餘城才正式揚名。
韓國:創立者為韓虔 晉國六卿之一,與趙魏聯合滅智分晉國創立,最大功績滅鄭。
趙:創立者為趙襄子,同晉國六卿之一。經武靈王胡服騎射加後期名將輩出成為抗衡秦國的強國。
魏國:創立者魏斯,晉國六卿之一。用李愧變法成為戰國前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秦國:創立者為秦襄公贏開,為周平王馬伕,幫助平王東遷而被封為諸侯,戰國後期最強大的諸侯國。
武王伐紂後分封諸將,周天子統治下由許多個諸侯國,東周末年周王室衰弱諸侯王不斷互相兼併討伐,最後形成以晉、齊、秦、楚、燕為五大諸侯國並立及中山、吳等一些小諸侯國依附大國的局面,即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晉國在改革中所實施的六卿制度使得晉王權利被六卿分化,最終形成了以趙、魏、韓、範、智、中行六大姓氏家族互相征戰的局面,最後範、智、中行被其它三個家族所滅,造成了趙、魏、韓三家分晉,由此也就迎來了歷史上的戰國時期,戰國七雄由此而來。
5樓:繼潤
周朝封分了很多諸侯國,到周朝末年,由於戰爭的兼併,最後形成七個大國。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陳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魯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
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該六國又稱「山東六國」。
6樓:原創**夢工廠
經過春秋200多年的征戰,小國大多都被吞併了,周天子權威不斷下降,諸侯稱王,而其中最強大的晉國被公卿趙韓魏三家分割了,這樣就形成了七股最強大的勢力,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鼎立,戰國七雄的局面就形成了。
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7樓:噴子聚集地
春秋到戰國時期朝代都屬於周朝,但是卻是屬於一種社會體制的改變,是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的改變。也是軍閥割據的開始。春秋時期有春秋五霸,但是春秋五霸出現是有時間間隔的,就像齊桓公,和越王勾踐,相差了上百年。
但是戰國七雄是在同一個時期並存的存在,相當於是軍閥割據,各自擁兵自重。比較強大的就稱雄了。有些很小的國家就名不見經傳
戰國七雄並立局面的形成是以哪一件事情為標誌的
8樓:萬綠叢中一點綠
中國特定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時期。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
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春秋(前770-前476)戰國(前475-前221)。一般史學界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春秋戰國分界線。關於春秋戰國斷代,歷來說法不一:
或以《春秋》絕筆之年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為戰國始年,或以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
"戰國七雄"並立局面形成的標誌是
9樓:靜寂災
韓.魏.趙 代表新興的地主階級三士大夫分晉和田氏代齊。
封建的生產關係出現促進新興的地主階級士大夫們的勢力增長,在政治上士大夫們要求掌握實權。在其他國家,或多是進行改革,確立地主階級的統治~~。。
10樓:玄龍講故事
三家分晉後不久田氏代齊
就此形成七大諸侯國
11樓:匿名使用者
有很多如秦國的商鞅變法和趙國的胡服騎射
12樓:
韓.魏.趙三大夫分晉。
戰國七雄並立局面的形成以哪一事件為標誌
13樓:萬綠叢中一點綠
中國特定歷史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又稱東周時期。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
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的一段時期(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春秋(前770-前476)戰國(前475-前221)。一般史學界以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為春秋戰國分界線。關於春秋戰國斷代,歷來說法不一:
或以《春秋》絕筆之年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為春秋下限;或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為戰國始年,或以周貞定王元年(前468年)
14樓:璃萱
三家分晉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戰國七雄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15樓:匿名使用者
1全部自西周分封諸侯,中國的歷史地圖上出現過許許多多的諸候國。但是經過春秋時期三百來年的爭霸戰爭,大國兼併小國,強國吞併弱國,到戰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已經為數不多。主要的有齊、楚、秦、燕、韓、趙、魏七個大國。
七國中,齊楚秦燕,大家已經熟悉。韓趙魏是怎樣形成的呢?(掛戰國時期地圖,與已經掛在黑板前的春秋地圖對照)。
春秋時期的晉國在戰國地圖上已經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原來晉國已經被它的三家大夫韓氏、趙氏、魏氏瓜分,一分為三,形成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歷史上把這件事叫做「三家分晉」。
與此同時,齊國大夫田氏奪了原來姜氏(姜太公的後代)的大權,歷史上叫做「田氏代齊」。不過田氏代齊以後,齊國仍叫齊國,所以在地圖上表示不出這個變化來。
歷史上把這七個強國並稱為戰國七雄,七雄並立是戰國期的基本形勢。
戰國七雄的地理方位:齊國在東,楚國在南,秦國在西,燕國在北,韓、趙、魏三國在中間。(「齊楚秦燕韓趙魏,東南西北到中間」)。
戰國七雄的都城:齊(臨淄);楚(郢);秦(咸陽);燕(薊);韓(鄭);趙(邯鄲);魏(大梁)。
戰國七雄是怎麼形成的,戰國七雄形成的原因,演變過程及產生的作用
戰國一般為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元年 作為春秋戰國分界。時三家還沒有滅智分晉,齊國田氏也還沒有取代姜氏。前453年 趙魏韓三家分晉,之後田氏代齊加上傳統的秦楚燕正式形成戰國七雄。齊國 田氏乃春秋陳國王族,王族爭權,齊恆公時來齊避難,慢慢發展於前391年流放齊康公於海上取代姜齊成為七雄之一。楚國 春秋...
戰國七雄種燕國和楚國的都城,戰國七雄的各個首都分別都在哪
齊國 都城臨淄 大致在現在的山東淄博東北 楚國 都城鄢郢 在現在的湖北荊州 燕國 都城薊 在現在的北京 韓國 都城新鄭 在現在的河南新鄭 魏國 都城大梁 今河南開封 趙國 都城邯鄲 即今天的河北邯鄲 秦國 都城咸陽 陝西咸陽 燕國都城一直在薊 楚國都城起初在郢後在壽春 戰國七雄的各個首都分別都在哪 ...
戰國七雄中,地處黃河流域的是戰國七雄地理位置圖
這個不好回答 齊晉以前以黃河分治 晉分三家,趙魏韓,但是這三國地域變化較大,中間幾次事件,都影響其版圖我認為比較靠譜的說法是,秦,魏,韓,齊 趙國戰國開始的時候,離黃河也比較近,戰果初期,三晉一致對外,對秦,楚等國發動戰爭,攻城略地,完了分地盤,造成這三家地盤犬牙交錯。中後期主要向北,向東發展,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