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樣認識富貴與仁德的關係的

2023-01-28 19:30:16 字數 6113 閱讀 4360

1樓:雪花

《論語》富貴觀念是孔子仁學的組成部分,是以人為本位的人本主義富貴觀。它既肯定富貴是基於自然情感的「人之所欲」,也要求謀求富貴時堅持遵「道」、循「義」、守「信」的原則。富貴具體可以分為君子富貴和小人富貴。

富貴不是終極的人生目標,「富貴,然後學」,這為通達完善的人格和充實的精神提供了條件。

2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富貴觀念是孔子仁學的組成部分,是以人為本位的人本主義富貴觀。它既肯定富貴是基於自然情感的「人之所欲」,也要求謀求富貴時堅持遵「道」、循「義」、守「信」的原則。富貴具體可以分為君子富貴和小人富貴。

富貴不是終極的人生目標,「富貴,然後學」,這為通達完善的人格和充實的精神提供了條件。

有關論語的大學生知識競答題

在戰國時期,孔子提倡以仁德治國可行嗎

3樓:歧玲瓏

c 孔子

1.思想核心:「仁」和「禮」,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和「克已復禮」。

為了實現「禮」,孔子進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張。正名,是按照周禮的制度把當時已混淆了的社會等級秩序矯正過來,達到名正言順,貴賤有「序」。這體現了他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政治主張

①提倡「為政以德」,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②在強調以「禮」治國的同時,不反對逐步改良政治。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

4樓:手機使用者

1、(1)貧困和低賤是人們所厭惡的,不通過正當的方法拋棄它,君子不擺脫

(2)緊急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困頓的時候也一定遵循仁德。

2、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但必須提高正當的方法和途徑,這樣才符合仁德。

關於《論語》的一些問題。(也可以幫忙翻譯出來)

5樓:是阿為啊

子張問道:「十代以後的禮制可以預知嗎?」孔子說:

「殷代因襲夏代的禮制,有廢除增加的地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因襲夏代的禮制,有刪除增加的地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假如有繼承周代的朝代,即使過了100年後,也是可以推知的。」

哀公問宰我,因該用哪種木頭做社主。宰我回答說:「夏代用的是松木,殷代用的是柏木,周代用的是慄木——用意是要使百姓害怕得發抖。

」孔子聽了這番話後,批評道:「已經做了的事不必再解釋他了,已經做成了的事不必再規勸了,過去了的事就不必再責備了。」

孔子說:「財富與地位,這是人人都向往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他們,就寧可不享受。貧窮與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擺脫他們,就寧可不擺脫。

君子拋棄了仁,怎麼能成就好名聲?君子哪怕吃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倉促的時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顛沛困頓的時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孔子說:「我不曾見過喜愛仁德的人,也不曾見過討厭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覺得沒有什麼可以超過對仁德的愛;厭惡不仁的人,他的實現仁德,是不讓不仁德的東西沾染到自己身上,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

有誰能在一天內將力氣全用在實現仁德上的呢?我沒有見過力氣不夠的人,或許有這種情況吧,只是我不曾見過。」

6樓:匿名使用者

翻譯: 子貢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有卻不傲慢,怎麼樣?

」孔子說:「可以了。但還比不上貧窮卻樂於球道,富有卻崇尚禮節的人。

」子貢說:「《詩經》上說:『先鋸開,銼平,在雕琢,磨光。

』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同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一個道理,你能類推出新的道理了。

」子張問道:「十代以後的禮制可以預知嗎?」孔子說:

「殷代因襲夏代的禮制,有廢除增加的地方,是可以知道的;周代因襲夏代的禮制,有刪除增加的地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假如有繼承周代的朝代,即使過了100年後,也是可以推知的。」

哀公問宰我,因該用哪種木頭做社主。宰我回答說:「夏代用的是松木,殷代用的是柏木,周代用的是慄木——用意是要使百姓害怕得發抖。

」孔子聽了這番話後,批評道:「已經做了的事不必再解釋他了,已經做成了的事不必再規勸了,過去了的事就不必再責備了。」

孔子說:「財富與地位,這是人人都向往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他們,就寧可不享受。貧窮與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擺脫他們,就寧可不擺脫。

君子拋棄了仁,怎麼能成就好名聲?君子哪怕吃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倉促的時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顛沛困頓的時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孔子說:「我不曾見過喜愛仁德的人,也不曾見過討厭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覺得沒有什麼可以超過對仁德的愛;厭惡不仁的人,他的實現仁德,是不讓不仁德的東西沾染到自己身上,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

有誰能在一天內將力氣全用在實現仁德上的呢?我沒有見過力氣不夠的人,或許有這種情況吧,只是我不曾見過。」

7樓:匿名使用者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由,悔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與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樓:匿名使用者

子說:「我 不曾見過喜 愛仁德的人,也 不曾見過討厭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覺得 沒有什麼可 以超過對仁德的愛;厭惡不仁的 人,他的實現仁德,是不讓不仁德的東西沾染到自己身上,對自己 有不好的影響。

有誰能在一天內將力氣全用在實現仁德上的呢 ?我沒有見過力氣不夠的人,或許有這種情況吧,只是我不曾見過。」

9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財富與地位,這是人人都向往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他們,就寧可不享受。貧窮與低賤,這是人人都厭惡的;不用正當的方法擺脫他們,就寧可不擺脫。

君子拋棄了仁,怎麼能成就好名聲?君子哪怕吃一頓飯的時間也不能違背仁,倉促的時候必定立足在仁上,生活顛沛困頓的時候也必定立足在仁上。」

孔子說:「我不曾見過喜愛仁德的人,也不曾見過討厭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覺得沒有什麼可以超過對仁德的愛;厭惡不仁的人,他的實現仁德,是不讓不仁德的東西沾染到自己身上,對自己有不好的影響。

有誰能在一天內將力氣全用在實現仁德上的呢?我沒有見過力氣不夠的人,或許有這種情況吧,只是我不曾見過。」

10樓:匿名使用者

哦 我知道 是子曾經曰過~~~~~

11樓:

uuuuuuuuuuuuuuuuuu

論語中孔子是怎樣看待富與貴貧與賤

12樓:玉色朱顏

《論語》有三處明確談到富與貴,分別是: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3),富而好禮者也。」《學而第一,第十五章》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第四 ,第五章》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第七,第十六章》

由此可見,孔子並不是單純地主張人們只要仁、義,甘於平淡,不要利、欲,不求富貴。在孔子看來,「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是作為一個正常的人的合理的慾望,但是要追求富貴必須用正當的手段,正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所以「不義而富且貴」是孔子所鄙視的,孔子把他看作是「浮雲」。這是從獲取富貴的手段上來說的。

一個人富貴了又該怎麼樣呢?孔子認為「富而無驕」只是一個較淺的層次,「富而好禮者」才是更值得敬重的。從這個層面上來看,孔子是主張精神上的「富貴」的,一個人追求財富是...

13樓:莊建弼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

「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

「《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

「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大概就這些了,望採納,thanks♪(・ω・)ノ

14樓:止闇

首先,孔子認為:人人都想有錢,他承認自己也想求富,但求富慾望並不很強: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如果富貴合乎於道就可以去追求,雖然是給人執鞭的下等差事,我也願意去做。

如果富貴不合於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幹事。」)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憂道不憂貧」(只擔心道不能行,不擔心貧窮」)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

二、一個人有無錢卻是先天註定的: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三、君子愛財,要取之有道: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只要自願拿著十餘乾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他教師育大大方方公開收取學費、明碼實價、認為理所應當,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

「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是恥辱。」)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

四、富了要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

「富而無驕」、「富而好禮。」 (「富有而不驕傲自大」、「富裕而又好禮。」)

「富而無驕易。」(「富裕而不驕傲是容易做到的。」)

「見利思義」 (「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

五、窮也要堅守道義: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雖然窮困,但還是堅持著;小人一遇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貧而無怨難」(「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

「貧而無諂」,(「貧窮而不諂媚」)

「貧而樂」(「貧窮卻樂於道」)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

「放於利而行,多怨。」(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六、從治國的角度,應該:

1、實施富民政策:

「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人口已經夠多了,還要再做什麼呢?」孔子說:

「使他們富起來。」冉有說:「富了以後又還要做些什麼?

」孔子說:「對他們進行教化。」)

「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

2、圴貧富:

「好勇疾貧,亂也。」(「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會犯上作亂。」)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對於諸侯和大夫,不怕貧窮,而怕財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由於財富均了,也就沒有所謂貧窮;大家和睦,就不會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了。」)

3、關心貧窮:

「周急不濟富。」(只賙濟急需的人,而不周濟富人。」)

「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假如天下百姓都隱於困苦和貧窮,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會永遠終止。」)

怎樣認識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怎樣認識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談談個人對效率與公平的認識?舉例說明 !

內容來自使用者 lllouai 如何理解效率與公平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問題,是一個分配問題,但分析的視野應超越收入。拉開收入差距,能夠鼓勵競爭 提高效率 收入差距過大,則會影響和諧 損害公平。簡單看,效率與公平問題就是人們相對收入多寡及其衍生的各種問題,但實際上,衡量社會公平程度不僅要看人們的直接收入,...

名言是孔子對學與思,名言 ,是孔子對學與思關係的思考??

那句名言是孔子對學與思的思考論語 為政第二 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的表象所矇蔽 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為疑惑而更加危險.另,子曰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子夏說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怎樣的,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什麼?

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 分數的分子相當於除法的被除數,分數線相當於除號,分母相當於除數,分數值相當於商。分數與除法的關係是什麼?分數與除法的聯絡是 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子,除法中的除數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母,除法中的除號相當於分數中的分數線,除法中的商相當於分數的分數值。1 分數 來自拉丁語,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