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安徽過年習俗
(1)安徽過春節俗稱過年,節日氣氛濃厚,無論家人在何處,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2)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
(3)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著**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
(4)年初一清早起床後,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慄、茶葉、雞蛋、長壽麵,然後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
(5)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閒初一朝」的說法。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走馬燈」是皖南一帶的民間娛樂活動,主要表演三國、唐,宋三代的英雄將相的演義故事,距今已有2023年左右的歷史。它是該地區農村百姓過年的一場大戲,必不可少,長盛不衰,為農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滋養,體現了當地農民節日的狂歡化需求和對英雄人物的恆久崇拜。
另外:(1)安徽過春節俗稱過年,節日氣氛濃厚,無論家人在何處,都要在除夕前趕回家與親人團聚。
(2)除夕的年夜飯是全年最豐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餃子,皖中和皖南人則在吃飯前要放鞭炮、貼春聯、祭祖。祭祖儀式相當講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須有雞有魚。
(3)吃飯之前,長輩要用紅紙包錢給每個孩子,稱為「壓歲錢」。飯後,全家人圍在一起,邊吃瓜子、花生、糖果邊聊天,看著**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直到天明,這就是「守歲」。
(4)年初一清早起床後,開門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稱接門神。家人團拜,互相祝賀,吃棗、慄、茶葉、雞蛋、長壽麵,然後出門向其他長輩們拜年。
(5)初一這天不能掃地,茶水也要倒在專備的盆中,不潑出門,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天一般不勞動,因而有「趕忙三十夜,清閒初一朝」的說法。
2樓:匿名使用者
(一)臘八粥
每年前的臘月,鄉親們都要按照習俗,打年糕、炸年貨、做糕糖,殺雞宰鴨好不熱鬧。特別是臘月初八,記得母親會早早地起來,把事先準備好的黑米、豆類、花生等等淘洗乾淨,做起臘八粥。一般在我們起床前,母親就會把粥熬好,根據我們起得早遲,把稀飯涼一涼,待我們洗好,母親會及時地把臘八粥端到桌前,並且對每個一人都要說上一遍,「快點趁熱吃了吧,吃了臘八粥,來年給你帶來平安。
」(二)送迎灶神
臘月二十三這天,按照習俗,是家鄉人民送灶神上天過年的日子,家家戶戶都要吃糯米粑粑,到年三十還要接灶神回來。這天早晨,母親同樣會早早地在廚房裡擺上幾隻糯米粑粑,並唸唸有詞地說,「灶神菩薩你上天過年吧,年三十我們再接你回來過年。」還要讓孩子們拜一拜,據說,拜過的孩子來年吃喝就會無憂。
拜完後,母親們照就會給孩子們端出糯米粑粑,嘴裡同樣都念道:「快點吃吧,吃了糯米粑粑,灶神菩薩會保佑你明年有的吃,有的喝。」
(三)撣塵
撣塵這項工作在家鄉都是男人做的,年二十七八左右的時間,男人都會把毛撣子綁在竹杆上,把家裡的房屋上上下下的積塵、蜘蛛網等都撣個乾淨。記得小時候,父親把雞毛撣綁在衣叉上,找來一頂帽子和圍巾,把自己包得嚴嚴實實,天上地下的,挨個房間開始撣塵,把家裡角角落落地撣個遍。
(四)祭祖宗
年三十還要祭請祖宗,這也是我老家年三十的習俗。每年年三十晚上,父親都攜帶菜、酒到祖宗的墳前祭典,並燒些紙錢,邊燒紙錢,嘴裡還唸唸有詞地說道:「老祖宗來吃年夜飯,來收錢吧。
」後來,還給祖宗敬上香菸的。父親每次都是先拜了又拜,默默地念著我就是在身邊也聽不清的祈願語。大意總是保佑他安居樂業,保佑他的孩子們將來有所出息。
父親拜好,再讓我們兄弟依次去跪頭拜祭祖宗。我們邊拜祭,父親還會在身邊把他對我們的希望告訴祖宗,讓祖宗保佑他達成心願。儀式結束前,還把每樣菜倒一些在墳前,把已倒入杯中的酒灑在墳前。
(五)貼春聯
年三十上午,是家鄉貼春聯的時候。這天上午,家家戶戶會用麵粉或用米粉放在鍋裡滾一滾,就做成了貼對聯的漿糊。一般人家還會用稻草紮成一個刷把,以方便刷漿糊。
在父親製作這些時,我們一般都用水把舊對聯溼透了,揭下來,再把去年的漿糊洗涮乾淨,待父親來貼上新對聯。
父親是高小畢業,毛筆字還是有些名氣的,每年的對聯都是父親親自買來紅紙自己寫的;記得最用得這多的一幅對聯就是: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也許這是父親最拿手的一幅了。
大門的對聯貼好,父親主要任務就是寫,貼的任務幾乎都最我們兄弟。
一般講究一點的人家,還在大門頭上貼上一個倒「春」字,或倒「福」字,取「春到了」、「福到了」的諧音。記得小時候,父親更講究,還教我們在大門頭上貼上橫批,並把紅紙剪成寸半寬,紅半尺長的紅紙條,均勻地粘在橫批下,紅紙條在風上飄動,很有喜慶的氣氛。
除貼大門對聯外,窗戶上,農具上,甚至家裡的大一點的傢什上也都貼上春字或福字。
(六)吃年夜飯
在家鄉,吃年夜飯是一家人吃團圓飯的日子。不論你身處何方,這一天一般都會回家與家人團圓的。
盼年飯,不僅是一家人團圓,還因為小時候因家裡窮,平時沒得吃,年夜飯是唯一可以讓我們放量去吃的一餐,不僅有魚肉,還有雞鴨。母親常常是一邊看著我們吃,一邊樂,還一邊提醒著我們,今天多吃一點,明天來客人了,就不要上桌子亂撿菜吃了。這話打記事起,每年母親都會說,其實不用母親說,我們也記得清楚,因此,也就只顧自己吃得痛快,不顧母親說些什麼了。
記得吃年飯前,幾件事還是要做的,一是換新衣。雖然不是每年都有新衣服,但憑母親的勤勞,我們兄弟姐妹每年至少還是有新鞋穿的。二是祭祖。
雖然父親帶著男丁們去過墳地了,但年飯前,家裡還是再拜祭一次祖宗的。三是放鞭炮。只要我們遲了點,我們便聽著鞭炮聲,數著哪家開起吃年飯了,數得多了,心便有些急,催著母親快點燒菜,也催著父親快點放鞭炮。
(七)守歲
在家鄉,我知道一般大人,特別是男人們晚上是不睡覺的,要守歲。
小時候沒有電視,也不是現在這樣,一家人在一起看電視,而是相鄰幾個好夥伴約在一起打牌,幾家的男女老少都圍攏來看,各家的女人都幫各家的男人,幾家的孩子都在一起玩牽羊、打彈子等遊戲,但無論怎麼玩,一定要在十二點前各自回家,把門栓好。因為在家鄉有一個開財門的說法,財門一開,是不能再關的,要直到第二天晚上才能關門。有時,男人們打牌,女人和孩子們就在身邊看熱鬧,當然也有回家呼呼大睡去的。
(八)開財門
家鄉過年時,大年初一早上,還有一個「開財門」的習俗。快守完歲,一家人團結合作,有的準備鞭炮,有的拿著火種,有的卡著表看時間,有的做著開門的準備,快到零點,立即點上鞭炮,從家裡放到門口。大家都爭著第一個放響,財門一旦開了,就不能再關上,直到天亮都不能再關的,一旦關上,就等於財門關上了。
據說第一個「開財門」的人家,今年一個就會財源滾滾,心想事成。好多人家都在開財門前許好願,有的要發財,有的要希望來年兒子娶上一個好媳婦,有的希望女兒嫁一個好人家,有的希望家人身體健康等等。
(九)發紅包
大年初一,按習俗是不出門拜年的,一般都是家人間相互祝願,長輩給孫輩們發紅包。記得我小時候,總是起得最早,第一個跑到奶奶門前,給奶奶叩三個響頭,奶奶總是樂得笑出聲來,誇我最勤快,說我長大一定有出息。她會走過來,給我一個紅包。
那時條件不比現在,奶奶的紅包是最多的了,一般都是嶄新的二角錢,其他長輩的紅包大都是一角。其實直到長大我才知道,紅包不是錢的價值,是一種祝願。
(十)拜年
年初二,是出遠門拜年的日子,一般都是父親母親帶著我們去外婆家拜年。因為爺爺奶奶伯伯叔叔就在附近,大年初一基本都去拜見過了。
過去的拜年,大都是帶點糖果、白沙糖或紅糖等,最多再帶一斤肉、兩包煙之類的。
對於來拜年的晚輩,長輩一般都會拿出自家產的茶葉蛋及一些芝麻山芋條、香菜、爆米糖、西瓜籽、花生等糕點山貨招待客人,只要來拜年的,一般是還要招待吃餐飯的,即使今天不能吃,在一個正月裡總還是要找一個機會來回請一次的。
在招待客人時,飯桌上有一道菜是不能動的,那就是一條整魚,在家鄉那叫「看魚」。是要看到元霄節後才能動的。不知道這個習俗是因什麼而起,我想大概是因為那時魚是一個很珍貴的菜,也難得,為主人著想,大家都不願去碰這條魚,久而久之,這魚便成為大家看看的魚了。
皖南人過年習俗 5
3樓:匿名使用者
大年初一全城休息,所以會有「忙趕三十夜,清閒初一朝。」這句俗話。另外大年初一這一天不能掃地潑水掃地,最多隻能把糖果紙,瓜子殼之類的掃在門後,意思是不把財氣掃(潑)出去,這可樂壞了我們這些「髒猴子」了,吃瓜子,吃糖果,亂吃,並且吐得到處都是,大人們也不管了,因為這是傳統習俗嘛!
結果大人們也被我們傳染了。但是初二可就忙壞了喲!掃地潑水,馬上處理掉,因為這些財氣已經「過期」了,可小孩子依然樂呵,因為根本不用他們動手,只去玩就可以了,不要來妨礙大人做事,否則小屁屁就要小心了。
(*^__^*) 嘻嘻。還有初一早上剛起床要到大門口大喊「新年快樂」之類的話,這個習俗就叫「喊年。」另外初一至初九在每頓飯前都要放一掛鞭炮。
大年三十(即「除夕」),是過年最隆重的一天。家家戶戶都在門窗戶扇上貼「門對」(春聯)和「門慶」(用紅紙雕刻有各種圖案的長條形門眉,又稱「桃符」),室內貼滿年畫,到處呈現一派喜慶氣氛。除夕夜,各家都要舉行不同形式的祭祀活動,先「接灶」(接「灶王爺」回家),後「接祖」(接已故先人亡靈回家「過年」),有的還要到野外「請夜菩薩」(即給那些無家可歸的「孤魂野鬼」過年)。
祭祀活動結束後,便閤家團聚在一起吃年飯。在老家縣境內,吃年飯有南北之分,北部鄉鎮中午吃年飯,其它鄉鎮多為晚上吃年飯,故又稱「吃年夜飯」。年(夜)飯的餐桌上,不論菜餚多與少,惟有魚不可缺。
「魚」是「餘」的諧音,年(夜)飯吃魚,喻示著「年年有餘」,「喜慶有餘」。吃過年(夜)飯,長輩便開始給晚輩包「壓歲錢」。接下來便是「守歲」,一家人聚集在堂屋裡,烤火、喝茶,或談唱、或打牌,直至夜半子時(零點)後才休息,有的甚至通宵達旦。
在北部農村,吃過年(夜)飯後,就用寫有「萬事如意」、「四季平安」等吉祥語的紅色封條,把前後門封起來。第二天(大年初一)早上放「開門炮」時再揭去大門封條,後門的封條要到正月初七日才能揭去。
正月初一(即春節),是過年最熱鬧的一天。凌晨,家家戶戶爭放「開門炮」(鞭炮),喜慶一元復始。天亮後,鄰里鄉親,不分男女老幼,人人衣著一新,相見時都互致祝福,恭賀新年。
從正月初二開始,親友之間一般的都要攜帶禮品相互拜年,時間一直到正月十五,整個拜年活動才全部結束。
河南過年的習俗有什麼,河南人過年都哪些風俗習慣?
春節 是現代稱謂,過年 則在民間比較普遍。春節 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 過年 是指從臘月初八的 臘八 一直到正月十五,河南民間有 臘八祭灶,年下來到 的俗語,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 過年 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 祭奠...
天津過年習俗作文結尾,天津風俗習慣
啊!這是一派多麼祥和 熱鬧的景象啊!這就是我家鄉最獨一無二的習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愛我的家鄉,愛家鄉獨有的習俗!天津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 天津各家各戶往往擺上供品供奉神佛,當天夜裡,把家中所有燈火點明,父系家庭的一家歡聚一堂吃團圓飯,之後的一夜不能睡覺,燈火亮到天明,天津人稱之為 守歲 天津...
土家族過年的習俗,土家族的春節風俗習慣
土家族團聚過年,有其獨特的習俗 若臘月大則二十九過年 臘月小則二十八過年。土家人把提前一天過年稱之為 趕年 關於 趕年 民間有這個傳說 相傳明嘉靖三十三年 1555 由於朝政腐敗,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不斷大肆襲擾,朝廷曾多次派大軍抗倭,都慘敗告終。尚書張經上奏朝廷,請徵湘鄂西土兵平倭,明世宗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