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五夜
中國人愛喝酒,從古代就有詩句為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把酒問青天」……古代人不但愛喝酒,酒量還很大,練就了千杯不醉的本領。天龍八部中喬峰一句先乾為敬,最後只剩下幾個空罈子;武松過景陽岡喝了十八碗酒,還徒手打死只老虎。
圖。除了這些習武之人能喝,古代文學界也不乏能喝人士,李白曾在詩中提到這麼一句: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動不動就三百杯起步,可見斗酒詩百篇的李白不僅是詩仙更是酒仙啊!此外,還有醉翁歐陽修、飲酒詩人陶淵明等等,光看這綽號便知都是海量。
圖。除了古代文學界,在古代政界還有一位「能喝」的傑出代表,此人乃一代梟雄曹操是也。他兒子曹丕在《典論·酒誨》中記載,曹操喜歡喝酒,他飲酒的容器是乙個能盛21公升酒的大酒杯,並且一次能喝5杯!
按照《中國曆代度量衡考》,漢末及三國時一公升相當於今天的公升,所以曹操的酒量可能就是後人俗稱「海量」吧!
圖。總而言之,縱觀古人,酒量都異常驚人,令後人只能望塵莫及!那麼,為什麼古人喝酒可千杯不醉?以下觀點似乎找到了答案。
觀點一:有事沒事喝點
古代人生活節奏非常慢,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而且在缺少網路、手機、電視、電燈等等的情況下,飲酒便成了古人最佳的娛樂方式之一。所以無酒不歡,有事沒事喝點就成為了他們的標籤之一。
觀點二:古代人比我們能「吹」!
回看古人吟詩作對,經常習慣性的用誇張的數字或者說法表達事情,比如李白寫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白髮三千丈」、「手可摘星辰」、「千里江陵一日還」等等,事實呢?大家都知道真相並不是這樣的,古人不過是通過誇張的手法抒發了自己當時的心情。所以千杯不醉的說法也極大可能含有很大的水分。
觀點三:古代酒沒勁、度數低!
在元代以前,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居多,酒精度相對於現在比較低,一般都是十度以下的公尺酒,都可以當成解渴飲料的存在,而且在做飯的時候,酒還會被用作調料,所以喝不醉也無可厚非。換成現在喝慣了高度數酒的我們,千杯不醉也不是問題!
2樓:數位技術小輝
不是。因為古代的酒,酒精度非常低,而且那時候沒有小酒盅,所以古人喝酒都是大碗大碗的,並非他們喝不醉。
3樓:今天的冒險開始了
古人喝酒都用大碗,不是因為他們喝不醉,而是因為古人喝的酒度數都不高,不容易醉人。它們很像果果酒,度數十分的低,但是十分的好喝。所以他們即使用大碗進行喝酒也不會醉。
4樓:奈若合
古代從來都是戰火連綿,戰爭年代糧食最為重要,而酒本就是糧食釀造的,所以古代釀過的新酒都是要大量兌水的,和現在的純糧食釀酒的度數是不一樣的。
5樓:ycs渣男
因為古代人都喜愛喝酒,他們的酒量在日積月累中就變得很大,而且當時的釀酒技術不高,所以酒精度數並不高,沒有那麼容易醉。
6樓:村裡最man男子
古代的酒與現代的酒不同古代的酒度數沒有那麼高,他們拿大碗大碗的喝,只是他們認為那樣喝的比較灑脫,其實度數並沒有那麼高。
粗瓷大碗的來歷簡介,粗瓷大碗的來歷簡介20字
1981年小學語文第五冊第9課 一個粗瓷大碗 粗瓷大碗,是趙一曼烈士用過的。現陳列在中國人民軍事博物館裡,為國家一級文物。有一回,一場激烈的戰鬥剛剛結束,小通訊員給趙一曼送來一個鼓鼓的掛包。開啟一看,是個粗瓷大碗。趙一曼吃飯用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給一個新戰士了。通訊員一直想給她另找一個碗,好容易在這次...
大碗喝酒 大塊吃肉 快意恩仇,《水滸傳》中眾好漢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
在 水滸傳 第十四回 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中,智多星吳用到梁山泊邊石碣村請阮氏三雄入夥,見面後阮氏三雄請吳用吃酒,在酒店裡切 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似好肥肉!十多斤。眾人吃過這頓,吳用要晚上在阮小二家回請三雄,就問主人家沽了一甕酒,借個大甕盛了 買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對大雞。這一天裡...
趙一曼的粗瓷大碗來歷簡介,粗瓷大碗的來歷
國家一級文物 1981年小學語文第五冊第9課 一個粗瓷大碗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有一個粗瓷大碗,是趙一曼用過的。她那時是東北抗日聯軍的團政委。這個碗,趙一曼僅僅用了一次,卻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有一回,一場激烈的戰鬥剛剛結束,小通訊員給趙一曼送來一個鼓鼓的掛包。開啟一看,是個粗瓷大碗。趙一曼吃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