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要有自己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孔子的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答案都不對。古文經常有省略,加上省略的字意思就很明白了。全文是「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志於)而立,四十而(而志於)不惑,五十而(而志於)知。
所以,孔子的意思並不是說,年輕時候好好學,三十就能立,四十就能不惑了。而是說三十致力於立,四十致力於不惑。
大家不要人云亦云,要獨立思考。否則差之毫末謬之千里。邏輯上也沒有錯,難道你年輕時候好好學,30歲就一定能立起來嗎?
肯定不是拉,能立的肯定是少數了。所以,目標是這樣。不代表能實現。
經常聽到有人說我理解了,我明白了。其實,真正的理解和明白是心心相印。推薦有緣人讀讀六祖的壇經,增長智慧,才能看懂古文。
否則,孔子的話流傳千年,結果卻是如此。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樓:由由講百科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第二章》。
字詞註釋:有:同「又」。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不惑:掌握了知識,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此指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古代人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天掌控的。
耳順:對此有多種解釋。一般而言,指對那些於己不利的意見也能正確對待。
從心所欲,不逾矩:從,遵從的意思。逾,越過。矩,規矩。
白話譯文:孔子。
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3樓:夫越
這句話的意思是: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於禮;四十不惑。
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
十、九十白髮蒼蒼;一百長命百歲。
2、原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釋義。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問,到三十歲,知書識理,能夠做事合於禮,到四十歲,對彎蠢自己的言行學說堅信不疑,到五十歲,懂得世事發展的自然規律,到六十歲,已能理解和泰然地對待聽到的一切,到七十歲,可以從心到身自由運作,而又不越出應有的規矩。
擴充套件資料:1、創作背景。
在本章裡,孔子。
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乙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
2、賞析。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
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埋圓陪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腔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3、作者簡介。
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曆八月廿七~ 西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
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
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
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什麼意思
4樓:杞秀榮焉琬
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譯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夠按照禮儀的要求立足於世,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也可以理解為。
在人的十五歲時候決定學習的方向,三十歲的時候確定一生的原則,四十歲的時候對人生的目標不在動搖,五十歲的時候明白命運是自己造就的,六十歲的時候廣泛聽取多種意見,這樣到七十歲的時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絕對不會做出逾矩的事情。
5樓:詹淑敏左乙
孔子說:「我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終身做學問;到了三十歲,就有了自己的主見,確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四十歲對於事理都能夠明白,不再有迷惑;到了五十歲,達到了知天命的人生境界(知道了上天賦予我的使命,是傳承先賢文化)。到了六十歲,對所聽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貫通,心中不再有違逆不順之感;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但不會越出法度」。
歲對於事理都能夠明白,不再有迷惑;到了五十歲,達到了知天命的人生境界(知道了上天賦予我的使命,是傳承先賢文化)。到了六十歲,對所聽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貫通,心中不再有違逆不順之感;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但不會越出法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的解釋
6樓:來自荷田溶洞光明正大的高順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7樓:檸檬萌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能有所成就,四十歲不再迷惑,五十歲能懂得上天的旨意,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能順從自己的意願,不越過法度。
8樓:庚新蘭達雲
南懷瑾先生《論語別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孔子的自我報告,為什麼孔子在談到為政,要作自我報告呢?孔子是七十二歲死的。他用。
簡單幾句話,報告了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
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憐,父親去世的時候,他還有乙個半殘廢的哥哥和乙個姐姐,對家庭,他要挑起這擔子來,他的責任很重。
他說十五歲的時候,立志作學問,經過十五年,根據他豐富的經驗,以及人生的。
磨鍊,到了三十歲而立」。立就是不動,作人。
做事處世的道理不變了,確定了,這個人生非。
走這個路子不可。
但是這時候還有懷疑,還有搖擺的現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懷疑,但這是。
對形而下的學問人生而言。
還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歲,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學的宇宙**,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體範圍。
到了「六十而耳順」,這裡問題又來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麼問題不順,耳腔發炎嗎?
這句很難解釋,可能在當時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乙個句讀。如果照舊,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
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
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裡平靜。注意!心。
裡平靜不是死氣沉沉,是很活潑,很明確是非。
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
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學問是很。
難的。然後再加十年,才「從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話:「不逾。
矩」。我們上街去看看,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來吃,「從心所欲」嘛!行嗎?要「不逾矩」
人與人之間要有乙個範圍。「從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過這個範圍,所以「不逾矩」,同時這句話也通於形而上的道理。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二二十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9樓:假面
意思是: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勵志做學問,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的時候遇見事情不會感到迷惑,五十歲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歲能聽的到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就順從自己的意願,不越過法度」。
出處《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
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10樓:網友
孔子說:"我15歲立志於學習;30歲能夠自立;40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50歲懂得了天命;60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70歲能隨心所欲而不出規矩。"
11樓:網友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勵志做學問,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的時候遇見事情不會感到迷惑,五十歲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歲能聽的到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就順從自己的意願,不越過法度」
12樓:
爸爸的爸爸是什麼爸爸的爸爸是外婆,爸爸的爸爸,是什麼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爸爸的爸爸。
13樓:耪膾jq譎
孔子來說:我十五歲時,便源立定志向於學習之上;bai三十歲時,能du立身zhi處世;四十歲時,可以免於迷dao惑;五十歲時,已經能夠領悟天命;六十歲時,就可以順從天命;七十歲時,終於能做到隨心所欲而行,且所為都能合於規矩的境界了。
14樓:査家
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習,三十歲可以獨立做事情,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了七十歲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講了什麼內容
講的是 我抄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襲,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原文為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中的 為...
孔子曰 一日三省吾身的原文
出 處 先秦 孔子 論語 學而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 巧言令色,鮮矣仁。曾子曰 吾日三省乎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翻譯
曾子說 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好幾次,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盡力,結交朋友是否誠實信用,對老師傳授的學業反覆實習了嗎?賞析 儒家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修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講的自省,則是自我修養的基本方法.於是,曾參提出了 反省內求 的修養辦法,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