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歷史上真的沒有斬過來使嗎?

2025-02-12 12:50:03 字數 1206 閱讀 7784

1樓:方韶密坐

對於古代戰爭來說,這算是乙個優良傳統,畢竟,對於兩個國家來說,使者只是乙個傳話的,也只算得上是乙個通訊工具,而且誇大的說算得上是乙個溝通的紐帶,如果兩個國家有矛盾即將發起戰爭,這個時候其中一方殺了對方的使者,這無疑是挑釁的行為,如若不然,或許兩方的矛盾還有所轉機。但這也只是乙個君子約定,既然只是乙個約定,就也會有打破的時候。在古代戰爭中,除了不殺使者,還有一種人不殺,就是投降者,如果對方投降了還不放過人家,那不是太殘忍了嗎?

一、使者僅僅是通訊工具,沒有什麼特殊意義。

如果說現在兩個國家鬧矛盾,那麼我們的處理方式會比較簡單,兩國的國民百姓會通過網路發表對對方的看法,或者可以高層直接通過打**或者是**溝通想法,當然這裡的代表人就是古代時候的使者,不過現在代表人的作用已經沒有那麼大了。在古代的時候,由於沒有先進的通訊工具,沒有手機,沒有**,兩個國家發生矛盾,開戰在即的時候,想要求和或者是提出條件,往往會選擇派出乙個使者來與對方國家表示意圖,實際上,對於另乙個國家來說,使者死與不死都是無傷大雅的,畢竟他對自己沒有任何危害,也沒有任何幫助,誰會閒來無事殺掉乙個通訊工具?

二、使者對戰爭有調解的作用。

我們都知道戰爭總是打打停停,中間有階段性的暫停,沒有誰會一根筋的一打到底,如果在戰爭期間由於各種外在或內在因素不想打了,或者可以通過談些條件來停止戰爭,這時候就要利用良好的通訊工具——使者來實現這個目標,所以不斬殺使者可以給雙方國家增加溝通橋樑,同時可以達到利益最大化。但是也並不是說沒有人會斬殺使者,只是一旦斬殺,就說明國家雙方沒有交談的餘地,也就是對於戰爭來說,毅然決然的非打不可,沒有求和的餘地。

不過出現這樣的情況比較稀少,很少有哪乙個國家對另乙個國家恨之入骨,即使是自損八百也要傷敵一千,不惜任何代價都要滅亡掉,這樣的情況很少出現,所以斬殺來使這樣的情況也是極少出現的。

2樓:小清新樂談

有是有,但是很少,因為他們屬於替別人傳話傳信的,一般沒有太大的作用,而且也不會有人把他們放在眼裡,當然也有極個別的。

3樓:小單的職業生涯

極少發生,但是有過,東漢建偉將軍耿恭試過一次。進來永平十八年(西元75年)8月,北方匈奴圍攻疏勒城,衛兵耿恭耗盡彈藥和糧食。匈奴派使者勸他投降。

於是,耿恭不僅斬首了使節,還公開了其頭目城市。

4樓:小九七

使者是兩個陣營溝通的橋樑,所以一般是不斬來使的,但也有例外,遇到那些鐵了心要戰爭不要溝通的人,就會把使者給斬了來表達自己的決心。

古代戰爭為什麼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呢

所以一般情況來說的話,在沒有特殊情況之下,使者是完全可以全身而退的,當然也會有一些意外發生。歷史上也出現過斬殺使者的情況,但是一般來說是因為這個使者比較囂張跋扈,那麼就很容易引發對方的不滿,成為刀下亡魂,還有就是有時候戰爭進行到白熱化的時候,兩邊都已經殺紅了眼,這時候正好來了,使者撞上槍口,就會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