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無心,我有本心。這句話出自哪裡?作者是誰?意義是什麼

2025-02-15 19:25:08 字數 1479 閱讀 5775

1樓:心之逆旅

好像沒有這個典故吧,只有梨雖無主 我心有主的故事。

梨樹無心,我有本心出自**?作者是誰?

2樓:網友

原句是梨樹無主心有主。出自《許仲平義不苟取》這則故事,選自《元史·許衡傳》,意思是許仲平「不取」不義之財,告訴人們: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苟取。

史書不是那個人編的,是好多人一起編的,所以都是找不出作者的。

這句話出自**?

3樓:高樓居士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出自孟子《魚我所欲章》。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乙個比方:

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願捨棄生命而要義。在這裡,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

本文節選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內容是闡明「性善說」,即人性裡天生就有向善的種子,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這種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本心」不可小視,因為它們分別是仁義禮智這幾種道德的萌芽形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意近「恭敬」)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義之端也。」人應該推求本心,順著「本心」的方向發展,並將它發揚光大,從而成為道德上完善的人。

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裡看,本文講的是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關頭,人也能經受住考驗;而如果喪失了「本心」,人就會做出有損於人格的事來。

4樓:網友

《孟子章句集註卷十一 告子上》中載有這段話。義欲闡述孟子"捨生取義'的儒家學說。

5樓:有兩夏子

「老子天下第一」這句話竟然還有這種來歷!

以下這段文字出自**?作者是?

6樓:網友

同意二樓的說法,這文字,寫作文騙騙膚淺的老師還行。深度真的沒有(可能是我沒讀過他的書,不知道他,光從這段文字,真的花裡胡哨)

7樓:阿金

名ɜ:為你,把相思寫老。

作者ɜ:樹兒。

8樓:網友

出自《為你,把相思寫老》。

9樓:帳號已登出

這種書還是少看,沒有深度又故作深度。華麗辭藻,實際毫無意義,沒有靈魂。

有大佬知道這句話出自**嗎?

10樓:匿名使用者

美少女萬華鏡3 神明創造的少女們。

我太難了啊,我太難了,這句話出自哪裡?

不只是你太難,很多人都過得很難,但努力奮鬥就會過得比較輕鬆。80後做家長了,更難,你太難了,這個是可以理解的,現在很多人都有自己的難處 有的時候我常常也覺得很難,但是回頭一想,覺得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我要繼續努力 我太難了人活在這世上誰不難大家都難但是別人都要堅強的活著活 生活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會有...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這句話出自哪裡?

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摘自 三國演義 第三十七回 解釋 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 身心安寧恬靜,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出處是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 誡子書 諸葛草廬中門聯 淡泊以明志 寧靜而致遠 此聯出自第37回二...

人生而平等 誰說的,「人生而平等」這句話出自哪裡

是不是寫文章要引用呀?別管他誰說的,我們認為是對的就行,權當我們說的不過了?有些名人名言不過是一句很普通的話語而已,因為是名人所說就被人奉為名言了。要是老仰著臉去看別人,我們就老長不高。既然人生而平等,那任何一句話我們為什麼總要知道是誰說的呢,你認這個理就是你說的。every one is bo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