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養氣安神讀書
晚清「新文體」是作為「桐城派」的對立面而出現的。
新文體」是乙個動態的總概念,本身有乙個發展過程。
馮桂芬、薛福成式的散文、王韜式的「報章文」和戊戌期間的「時務文」、經梁啟超改造的「新民體」,乃是它發生發展的三個階段,而「新文體」在與梁式「新民體」同時或稍後的發展,則分別導向了仿效「新民體」和轉向白話文的兩個分支。
古代散文包括哪些文體
2樓:過異的人
<>古代散文有13種文體,包括論辯、序跋、奏議、書說、贈序、詔令、傳狀、碑誌、雜說、箴銘、頌讚、辭賦、哀奠。古代散文又叫「四六文」,這種文體,四字、六字句相間,起源於漢魏,形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句式遷就,文中堆砌辭藻,常影響內容表達。
唐朝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後,駢文逐漸衰落。其中也不泛名篇佳作。著名的有南朝吳均寫的《與朱元思書》,唐王勃寫的《滕王閣序》、劉禹錫寫的《陋室銘》。
中國散文文體在古文運動之後的變化是()。
3樓:_粥粥吖
中國散文文體在古文運動之後的變化是駢散交織。
原題】中國散文文體在古文運動之後的變化是()。
a、以散體為主。
b、以駢偶句為主。
c、駢散交織。
d、脫離駢、散的自由寫作方式。
答案】c。在韓愈、柳宗元登上文壇之前,盛唐至中唐時期相繼出現了一批以提倡古文為己任的作家。獨孤及、柳冕等人。
差攔這些人上承四傑、陳子昂,下開韓愈、柳宗元,成為古文運動的先趨人物。
這個時期,散文開始增多,疏議、墓誌、碑文漸由駢體轉為虧慶薯散文。駢文、散文的分工也因而日趨明朗:凡是需要歌詠贊頌的應酬文字,多用駢文;凡是務實致用的文章,多用散文。
於是出現了駢散交織的現象。
唐宋古文運動的介紹:
唐宋古文運動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時,以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為代表的文人提倡學古文、反對駢文的文體改革運動。
自南北朝以來,文壇上盛行駢文。駢文中存在大量形式僵化、內容空虛的文章。
安史之亂後,唐朝雖國力衰弱,但銷者貞元后,社會暫時安定,經濟有所發展,出現了「中興」的希望。
韓愈等人舉起「復古」的旗幟,提出「載道」、「明道」的口號,提倡學古文、習古道的主張。
此舉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支援和社會上的廣泛反應,逐漸形成了群眾性的鬥爭浪潮。
晚唐時期,古文運動趨於衰落,出現了講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風。北宋時,以歐陽修為代表的文人,極力推崇韓、柳,掀起了一次新的古文運動。
韓愈、柳宗元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在文學上是利用復古的旗幟從事文學革新,推動文學前進。唐宋古文運動,可說是中國散文發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散文是什麼的一種體裁形式?
4樓:繁星
記敘類文學體裁,散文是一種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文學體裁。 「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 太平興國時期。 《辭海 》認為:
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 韻文 與 駢文 ,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 (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 後又泛指 詩歌 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中國古代散文體式上的特徵
5樓:無啟顏
中國古代散文體式上的特徵是散行單句,注重情感表達。
漢語言文字是其最顯著的民族特徵,方塊字,單音節、一詞多義、同義詞、近義詞豐富,助詞多應用於表達感情,語法關係往往通過詞序表現等等特點。古代散文的章節美、勻稱美、節奏感強、言簡意賅、表情方式多樣化等等特點,幾乎都和漢語特徵分不開的。
句式上,是散行單句,並不特意追求排偶;雖也講究文句的整飾,但僅是點綴而已。語言上,不講究平仄和聲律,不告枯穗受韻律的約束。內容上現實主義;注重情感表達;富有哲理;塑造形象;結構上形散實不散,看似無章法,實則有主線;語言上平易流暢,優美雋永,回味無窮。
散文的定義:
散文是與詩歌、**、戲劇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乙個或多箇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議論等方式表達。
散文最重要的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散文與韻文、駢文相對,不追求押韻和句式的工整。這是廣義敗如上的散文。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散文指與詩歌、**襪卜、戲劇並行的一種文學體裁。
這是狹義上的散文。散文語言優美,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於**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
散文是什麼的一種文體
6樓:冷暖閬中人
散文是抒發作者真情實感、寫作方式靈活的記敘類的一種文體,「散文」一詞大概出現在北宋太平興國(976年12月-984年11月)時期。《辭海》認為:中國六朝以來,為區別韻文與駢文,把凡不押韻、不重排偶的散體文章(包括經傳史書),統稱「散文」。
後又泛指詩歌以外的所有文學體裁。
特點: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題材廣泛、寫法多樣,又指結構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貫穿全文的線索。
散文寫人寫事都只是表面現象,從根本上說寫的是情感體驗。歷羨情感體驗就是「不散的神」,而人與事則是「散」的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說散文取材十分廣泛自由,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表現手法不拘一格:可以敘述事件的發展,可以描寫人物形象,可以託物抒情,可以發表議論,而且作者可以根據內容需要自由調整、隨意變化。「神不散」主要是從散文的立意方面說的,即散文所要表達的主題必須明確而集中,無論散文的內辯棚容多麼廣泛,表現手法多麼靈活,無不為更好的表達主題服務。
意境深邃:注重表現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強,情感真摯。
作者藉助想象與聯想,由肢灶拍此及彼,由淺入深,由實而虛的依次寫來,可以融情於景、寄情於事、寓情於物、託物言志,表達作者的真情實感,實現物我的統一,展現出更深遠的思想,使讀者領會更深的道理。
語言優美:所謂優美,就是指散文的語言清新明麗(也美麗),生動活潑,富於**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聲,如娓娓而談,情真意切。所謂凝練,是說散文的語言簡潔質樸,自然流暢,寥寥數語就可以描繪出生動的形象,勾勒出動人的場景,顯示出深遠的意境。
散文力求寫景如在眼前,寫情沁人心脾。
誰知道書這種古代文體,誰有 書 這種古代文體的知識介紹 5
書信,在我國有著淵遠流長的歷史.它產生於春秋時代,發展於西漢時期,並出現了一些書信寫作名家,如司馬遷的 報任安書 東漢以後,由於發明了紙筆,書信也隨同文學一道,逐步向社會下層發展.這時的書信,不僅是一種應用文體,且已發展為書信體散文,如白居易的 與元九書 到了清代,鄭板橋有16封家書傳世.至於現當代...
辭(古文文體)的特點,書的古代文體
辭 是一種文體,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楚辭體。楚辭體是戰國中晚期產生於南方長江流域楚地,由楚國的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楚辭體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為一小節,兩句為一組 以六字句為主,間有長短句,打破了 詩經 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
散文中敘事散文的特點是什麼
內容來自使用者 李鵬亞 散文的敘事特點 篇一 散文的敘事特點 最佳答案 記敘文的特點 記敘文是指記人 敘事 寫景 狀物等類的文章。古代的記 傳 序 表 志等,現代的訊息 通訊 簡報 特寫 傳記 回憶錄 遊記等,都屬於記敘文的範疇。寫作記敘文要做到一下幾點 第一,要交代明白。無論記人記事,還是寫景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