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歷史材料解析題,歷史材料題題,關於二戰的!

2025-03-14 18:15:14 字數 4954 閱讀 3014

1樓:匿名使用者

1、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說明了美國在二戰中大發敬手禪軍火財。

2、目的是希望美國參戰,打擊日本,進行反法西斯。 羅斯福拒絕是為了薯前不讓美國捲入戰爭。

3、採取中立的綏靖亮塵政策。 根本出發點是為了國家利益,避免美國捲入戰爭,使美國不會受戰爭的影響,從而維護美國國家利益。

2樓:匿名使用者

1,主要指英,法,蘇聯,中國塌清搜。表明了美國支援反法西斯的戰爭,但是卻想置身事外的態度。

2,引導美國向日本開戰,讓美國正段徹底加入反法西斯戰爭,減輕英國在亞洲殖民地的威脅。羅斯福拒絕的原因:日團曆本沒有對美國產生直接的利益威脅;美國希望看到英國在亞洲勢力的衰弱,趁機分一杯羹;美國國內反戰主義思潮的泛濫。

3,中立,不幹澀政策,根本出發點是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國家利益至上。

3樓:匿名使用者

1.「民主國家」是指美國的真正意義上的盟友和他們推崇的美式民主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家是被排除在外的。

表明羅斯福**堅定地站在民主憲政國家的一邊,與納粹主義作戰的堅定立場。

2.目的是拉美國下水和他們睜睜一起與兄則法西斯國家作戰 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情緒嚴重,反對美國參與對德作戰的意見占上峰。

3.綏靖政策 避免美國陷入戰爭的泥潭,發戰爭財悉塵歲。

怎樣正確解讀"二戰"歷史

4樓:勝寒dragon的知識小鋪

1、二戰始末。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端於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終止於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反法西斯盟國簽訂投降書。對整個「二戰」歷史進行分期,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爭發動階段):

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發動侵華戰爭,戰火在亞洲燃起,標誌著「二戰」的開始;

1935年10月3日,義大利法西斯發動入侵衣索匹亞的戰爭,「二戰」蔓延至非洲;

1939年9月1日,德國法西斯發動入侵波蘭的戰爭,「二戰」在歐洲,世界大戰全面進行。

第二階段(擴大、洶湧階段):

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入侵蘇聯的戰爭,「二戰」規模擴大;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發動對美的偷襲珍珠港戰役,「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

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決心共同對法西斯的德日意軸心國集團作戰,決不單獨媾和。

第三階段**折、結束階段)

1942年6月5日,中途島戰役結束,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1942年11月4日,阿拉曼戰役結束,成為北非戰爭的轉折點;

1943年2月2日,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成為歐洲戰場與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

1943年7月17日,西西里島登陸戰結束。9月,義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垮臺,意新**投降;

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戰役結束,8日,德國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簽署投降書,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二戰」結束。

2、二戰爆發原因。

帝國主義制度是「二戰」的根源。英、法、美帝國主義國家,為了保住既得的地區和世界霸權,採取犧牲弱小民族的利益,縱容法西斯軍國主義侵略的政策,是「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根本不參與帝國主義之間的霸權爭奪,因此,蘇德矛盾不是當時的主要矛盾。

二戰」只會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首先爆發。

3、二戰性質。

儘管從總體上講,「二戰」是一場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但我們決不能無視「二戰」中也存在著帝國主義爭奪霸權的非正義性的一面,以及美、蘇之間的爭奪與鬥爭(這中間既有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矛盾,同時又有帝國主義與蘇聯大國沙文主義之間的矛盾)。否則,我們就不可能正確地認識「二戰」後世界形勢的變局。

歷史材料題題,關於二戰的!

5樓:starlink大尉

1)由於希特拉的甜言蜜語,英國實行綏敏乎靖政策妄圖通過滿足德國的侵略擴張胃口來達到歐洲的和平,由於英國國內民意已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不希望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民眾期望「和平」,而英國如果強硬,張伯倫認為會將英國代入戰爭,如果對德綏靖,英國會獲得和平。

2)德國侵佔捷克斯洛伐克。德國在侵略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之鋒數後,獲取了捷克大量**外匯、軍火生產能力、人口勞動力資橋基悉源,為德國繼續侵略打下了堅實的經濟、軍事和勞動力基礎。

3)英法的綏靖政策非但沒有達到和平的目的,反而讓德國如虎添翼,起到了反作用。

歷史材料解析題

6樓:網友

1.都指的是英國的工業革命。

2.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資產階級革命:乙個是1789開始的法國大革命,乙個是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

3.工業革命出現了各種新式的交通工具,比如火車、輪船等等。人們的出行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

4.世界的生產力由此大大提公升。英國的工業革命使得英國的生產力走在世界前列,這也不斷促進了其他國家的資產階級革命的發生。

1789年法國大革命,斐揚派、吉倫特派和雅各賓派分別當政。這與它之後的熱月政變,使得法國大革命成為一次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而美國在獨立戰爭之後,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19世紀60年代南北戰爭之後,生產力發展更加提速。直到20世紀初美國終成世界經濟霸國。

5.工業革命使得生產力大幅提公升,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其它影響。

比如:工業革命帶來兩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無產階級遭受重大苦難,他們開始鬥爭,最初僅以盧德運動來反抗,後來越來越成熟。

週期性經濟危機開始出現。最先在英國,後來是全歐洲直至全世界。

推動了科學文化發展,出現了各類院校出現。

出現新型交通工具,城市化開始。

能源危機逐漸凸顯。

最為重要的是,工業革命後,整個世界逐漸被分為東西方兩大陣營。而東方從屬於西方。

二戰的選擇題

7樓:

c法國和德國。

英國也參加了巴黎和會,也是和德國對抗,二戰也和德國對抗,但是它不是歐洲大陸的國家。

8樓:網友

英國是島國,當然不是大陸國家。

9樓:網友

歐洲大陸指地中海以北,大西洋以東,北冰洋以南,烏拉爾山和烏拉爾河以西的這片連線在一起的土地,英國是北海之上的島國,屬於歐洲但不屬於歐洲大陸。

解決二戰的一題歷史選擇題~

10樓:網友

美、德兩國的這幾項科研最初都與戰爭直接相關。如果a正確,那麼德法西斯最後不是失敗了嗎?如果b正確,那麼現在是和平年代,科技不是也在日新月異發展嗎?

二戰結束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才剛開始,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於20世紀年代。所以不能證明d答案。

11樓:網友

論的是戰爭,範圍太大(古代也有戰爭,戰爭也要講謀略、道義、天時等,古代推動科技發展的主要動力還有衣食生存問題)不可侷限在戰爭談科技。

c. d.涉及第三次科技革命,精準度就到點上去了,但d.

說法無法支援「德國人研製成功遠端液體燃料火箭, 是用於攻擊英國的」,按照d. 的邏輯應該是德國人促使英國立即投降。

c.說法,可以聯絡1945年到現在的實際:戰爭雖然結束,戰爭中發展的科技可以轉為民用(核電站、人造衛星通訊、電腦和寬頻民用)

12樓:打板又見打板

a 計算機1946年二戰結束,且此處無關戰爭。

b 此為偽命題,試想沒有戰爭就沒有科技發展了嗎?兩次科技革命也是戰爭推動的?

d 順序錯誤,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二戰以後。在題目中也能看出,計算機發明在二戰以後。

13樓:紫炎異火

無論何時人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所以a錯誤。材料並沒有把戰爭與其他動力作對比,不能做出b的結論。d第三次科技革命現在大部分認為是二戰之後才真正興起的,故d錯誤。

14樓:繁華_唯剩餘音

科技並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可以參考二戰中國與日本的戰爭。推動科技發展的動力不是戰爭!是人們的需求和社會對高效生產力的追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二戰沒有計算機!

15樓:似得吉德

a-與題意不符,而且它並未說科技成功後是否成功b-可能性雖大,但與c相比,太過片面。

d-與題意不符,題中並未說明科技促成了戰爭結束,1946年二戰早結束了。

明白了?其外,考試的時候還要針對你所學、老師所交的內容來進行排除。

16樓:一路狂歌一路嚎

首先戰爭並不是由科技決定勝負,只是一定比例 其次,除了戰爭還有民生等需要科技發展戰爭並不是主力。最後二戰是因為同盟軍戰術成功而勝利還有法西斯國家的後勤**和人員配置。

17樓:網友

a,這句話本身沒錯(按中國的教育說法就是:決定戰爭的勝負的要素還包括戰爭的正義性,戰鬥力和戰鬥意志。+ b,戰爭不是推動科技發展的主要動力,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才是。

d,則是與題意無關,上述材料並未說明第三次科技革命與戰爭的速度相關,所以是與題意不符。

二戰歷史題~!

18樓:虎踞江南

具體的說,「這一課」應該指的是:希特拉的擴張慾望並不會因為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而得到滿足。

ps:之前在慕尼黑會議上,英法為了將「禍水東引」,從而對德國採取綏靖政策,犧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劃歸德國)。但僅僅只是兩年後,德軍就在西線發動閃電戰,入侵了荷蘭、比利時、法國等西歐低地國家,打得英法聯軍丟盔棄甲,損失慘重,不得不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

19樓:杜絕娷眠

慕尼黑陰謀是指二戰之前,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簽訂《慕尼黑協定》,犧牲捷克的蘇臺德區的一項綏靖政策。希特拉在慕尼黑會議上說,佔領蘇臺德區是他對西方的最後一次領土要求。但希特拉最終沒有履行他的諾言,在佔領了蘇臺德區後,第二年的3月就悍然侵佔了整個捷克;再過5個月,就又侵略波蘭並挑起了對英、法的全面戰爭。

20樓:呆子的高貴

是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

高二歷史材料分析題!高手進

1 洋務派 維新派 都主張向西方學習 改變中國的落後現狀 2 早期資產階級維 專新派 都主屬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實行君主立憲 3 民主與科學 經歷了由學習西方技術 到制度 再到思想的過程 是由淺入深 由表及裡的過程 相信我 這是標準答案 材料1 洋務派,材料3 維新派 共同 主張向西方學習德先生 賽...

請教一道歷史題,求解析,一道歷史題,求解析

甲 曾下令 京夜市,宜令禁斷。說明已經有夜市了,才要禁斷。乙 長安崇仁坊 一街輻輳,遂傾兩市,盡夜喧呼,燈火不絕。長安志 卷八 說明出現夜市,但並沒有說 鼓勵。所以選b。得到結論一般有歸納 演繹 類比的方法。歸納就是一般到特殊,演繹就是特殊到一般,類比就是以此物比彼物。這裡所用的是歸納法。而歸納法需...

請歷史老師詳解下題,請歷史老師解析下題

d,英法聯軍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爭端之一就是清 不允許英法 修約要求中 公使駐京 一條。請歷史老師解析下題 選d,南方州主要是蓄奴州,實行奴隸種植園經濟,北方州主要是自由州,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雙方的矛盾由於西部運動,在新土地上建立不同州而激化,最終通過美國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南北戰爭才得以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