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漢族,行五十二,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理學家,理學的集大成者,被尊稱為朱子。
別號紫陽,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間為福建政和縣尉,,僑寓建陽(今屬福建)崇安,後徙考亭。其父朱松,進士出身,歷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職,因反對秦檜妥協而出知饒州,未至而卒。
此時朱熹14歲,遵父遺命,師事劉子□等人,隨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歲[紹興十八年(1148)]時,以建陽籍參加鄉試、貢試。榮登進士榜。
歷仕高宗、叢知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獄公事、秘閣修撰等職。後由趙汝愚推薦公升任煥章閣侍制、侍講。慶元三年(1197),韓侂冑擅權,排斥趙汝愚,朱知模熹也被革職回家,慶元六年病逝。
嘉定二年(1209)詔賜遺表恩澤,諡曰文,尋贈中大夫,特贈寶謨閣直學士。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贈太師,追封信國公,改徽國公。是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詩作有《觀書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詩作。
朱熹是宋**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奮好學,立志要做聖人。李侗曾讚揚他:「穎悟絕人,力行可畏,其所詫難,體人切至,自是從遊累年,精思實體,而學之所造亦深矣」。
並說朱熹「進學甚力,樂善畏義,吾黨罕有。」(年譜》卷1)。其仕途生涯多艱,做官清正有為 。
朱熹一生從事理學研究,又竭力主張以理學治國,但卻不被當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滲猛消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熱心於教育事業,孜孜不倦地授徒講學,無論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實踐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此肢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碰扒埋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漢族,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笑螞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
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3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學家,父親朱松是岳飛、秦檜同時人,曾得充福建政和縣尉小官,攜全家赴任,後調任尤友喊溪縣尉。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滑鍵出生於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公升任朝廷秘書省正字職,但因反對秦檜主和,被逐出朝廷。朱松回到福建建陽家中。
朱熹隨父在建好讓野陽度過了他的童年。
朱熹是什麼人?
4樓:匿名使用者
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滿口的仁義道德,但是卻把自己的兒媳婦肚子給搞大了。至於其學說,更是束縛了中國文化一定程度上的發展。
5樓:網友
朱熹是乙個有禮貌的人。
朱熹提出的什麼理論,朱熹的課程理論是什麼??。
朱熹提出的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 二程,兼採釋 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 理 或稱 道 太極 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絡的含義 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理是事物的規律。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
朱熹《讀書之要》原文是什麼,朱熹說過關於“讀書”的名言有什麼?
朱熹的 讀書之要 一篇,提出 循序漸進 熟讀精思 八個字,這是朱熹本人很看重的。原文如下 大抵觀書先需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物理的學科,已失佚,源於 禮記 大學 八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所論述的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此段。但 大學 文中只有此段提及 格物致知 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