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提出的什麼理論,朱熹的課程理論是什麼??。

2021-06-16 10:32:25 字數 3783 閱讀 8190

1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提出的哲學思想

■理氣論

朱熹繼承周敦頤、二程,兼採釋、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哲學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絡的含義:

①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規律。③理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

朱熹又稱理為太極,是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即總萬理的那個理一。“太極只是一個理字”。太極既包括萬物之理,萬物便可分別體現整個太極。

這便是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每一個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為它存在的根據,每一個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氣是朱熹哲學體系中僅次於理的第二位的範疇。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狀、有跡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鑄成萬物的質料。天下萬物都是理和質料相統一的產物。

朱熹認為理和氣的關係有主有次。理生氣並寓於氣中,理為主,為先,是第一性的,氣為客,為後,是第二性。

■動靜觀

朱熹主張理依氣而生物,並從氣了一分為

二、動靜不息的生物運動,這便是一氣分做二氣,動的是陽,靜的是陰,又分做五氣(金、木、水、火、土),散為萬物。一分為二是從氣分化為物過程中的重要運動形態。朱熹認為由對立統一,而使事物變化無窮。

他**了事物的成因,把運動和靜止看成是一個無限連續的過程。時空的無限性又說明了動靜的無限性,動靜又是不可分的。這表現了朱熹思想的辯證法觀點。

朱熹還認為動靜不但相對待、相排斥,並且相互統一。朱熹還論述了運動的相對穩定和顯著變動這兩種形態,他稱之為“變”與“化”。他認為漸化中滲透著頓變,頓變中滲透著漸化。

漸化積累,達到頓變。

■格物致知論

朱熹用《大學》“致知在格物”的命題,**認識領域中的理論問題。在認識**問題上,朱熹既講人生而有知的先驗論,也不否認見聞之知。他強調窮理離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窮其理。

朱熹**了知行關係。他認為知先行後,行重知輕。從知識**上說,知在先;從社會效果上看,知輕行重。

而且知行互發,“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心性理欲論

在人性論上,朱熹發揮了張載和程頤的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觀點,認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專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無缺的;“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有善有不善,兩者統一在人身上,缺一則“做人不得”。與“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有聯絡的,還有“道心、人心”的理論。朱熹認為,“道心”出於天理或性命之正,本來便稟受得仁義禮智之心,發而為惻隱、羞惡、是非、辭讓,則為善。

“人心”出於形氣之私,是指飢食渴飲之類。如是,雖聖人亦不能無人心。不過聖人不以人心為主,而以道心為主。

他認為“道心”與“人心”的關係既矛盾又聯結,“道心”需要通過“人心”來安頓,“道心”與“人心”還有主從關係,“人心”須聽命於“道心”。朱熹從心性說出發,**了天理人慾問題 。他以為人心有私慾,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

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慾而存天理”的主張。朱熹承認人們正當的物質生活的慾望,反對佛教籠統地倡導無慾,他反對超過延續生存條件的物質慾望。

■美學思想

在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包含有對美與藝術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的善的統一。基於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朱熹**了文與質、文與道的問題。

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朱熹還多次談到樂的問題。他把樂與禮聯絡起來,貫穿了他把樂納入禮以維護統治秩序的理學根本精神。

朱熹對“文”、“道”關係的解決,在哲學思辨的深度上超過了前人。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

2樓:匿名使用者

南宋朱熹提出的一種本體論命題。語出《朱子文集·卷七·讀大紀》。在宋代哲學中,二程著重講“理”,張載著重講“氣”。

朱熹則綜合二程和張載的觀點,強調宇宙之間有理有氣。“理”指萬物的所以然之故所當然之則。“氣”指構成萬物的質料。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朱子語類》卷一)但朱又認為,理氣雖是一時都有,卻要以理為主。“氣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終為主”。

(《朱子文集》卷四十九)理是本,氣是末。“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朱子語類》卷一)理是事物存在的根據,而氣是理的體現。

氣要依傍理而行,只要是氣凝聚處就有理在其中。如房屋、草木、眾人,都只是一個道理,如是才有廳、堂,桃、李,張

三、李四的差別和聯絡。因此朱熹說:“宇宙之間,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而凡生於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朱子文集》卷七)這並不是說,宇宙之間不存在事物,而是講正是由於理的存在,才使宇宙成為宇宙,萬物成為萬物。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朱子語類》卷一)所以也可以說“未有天地之行,畢竟也只是理”,“萬一山河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裡。”(同上)理是水恆存在無生無滅的,“理之一字,不可以有無論,未有天地之時便已如此了也。

”(《朱子文集·答楊志仁》)朱熹又提出“太極”概念來說明“理”。太極指天地萬物之理的總體。“太極只是一個理字。

”(《朱子語類》卷一)太極是至高無上的“無對者”,未有天地之前,太極先有。朱熹說:“無極而太極,不是說有個物事光輝輝地在那裡,只是說這裡當初皆無一物,只是此理而已。

”(同上)這也就是朱熹所講的“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太極只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

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同上)朱熹“宇宙之間一理而已”的命題,把抽象的理或太極作為萬物存在的根據,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但朱熹在論述其思想時,所表現出來理氣不相離的觀點,還是包含著合理成份的。

3樓:匿名使用者

朱熹是宋**學的集大成者,他繼承了北宋程顥、程頤的理學,完成了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認為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後”,提出“存天理,滅人慾”。朱熹學識淵博,對經學 、史學、文學、樂律乃至自然科學都有研究。

其詞作語言秀正,風格俊朗,無濃豔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語看得出都經過斟酌推敲,比較講究。但其詞意境稍覺理性有餘,感性不足,蓋因其注重理學的哲學思想故也

朱熹的課程理論是什麼??。

4樓:水煮酸菜

1、理學思想

理學又稱道學,是以研究儒家經典的

義理為宗旨的學說,即所謂義理之學。

在宋朝,學術上造詣最深、影響最大的是朱熹。他總結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學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成為宋**學之大成,其功績為後世所稱道,其思想被尊奉為官學,而其本身則與孔子聖人並提,稱為“朱子“。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標誌著封建社會更趨完備的意識形態。元朝皇慶二年(2023年)復科舉,詔定以朱熹《四書章句集註》為標準取士,朱學定為科場程式。明洪武二年(2023年),科舉以朱熹等“傳注為宗”。

2、理氣論

朱熹的哲學體系以程顥兄弟的理本論為基礎,並吸取周敦頤太極說、張載的氣本論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這一體系的核心範疇是“理”,或稱“道”、“太極”。朱熹所謂的理,有幾方面互相聯絡的含義。

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他認為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於氣;同時,氣有變化的能動性,理不能離開氣。他認為萬物各有其理,而萬物之理終歸一,這就是“太極”。

/3、格物致知論。

3、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出於《大學》“致知在格物”一語,原無認識論意義,基本上是講對一般道德的體認。明確從認識論的意義上解釋“格物”的第一個人是程頤。他說:

“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日窮其理而已矣。”(《二程遺書》)朱熹繼承了二程的說法,並建立了更系統的格物窮理說。

4、人性二元論

在人性問題上,朱熹直接繼承了張載和二程的思想。張載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兩種,認為人性的善惡是稟氣不同所造成的。朱熹對此說十分讚賞,認為這個思想“有功於聖門,有補於後學”,“發明千古聖人之意,甚為有功。”

朱熹的詩句,朱熹的古詩有哪些?

1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春日 宋 朱熹 2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春日 宋 朱熹 3問渠那得清如許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4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5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觀書有感 宋 朱熹 6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勸學詩 偶成 宋 朱熹 7未覺池塘春...

朱熹《讀書之要》原文是什麼,朱熹說過關於“讀書”的名言有什麼?

朱熹的 讀書之要 一篇,提出 循序漸進 熟讀精思 八個字,這是朱熹本人很看重的。原文如下 大抵觀書先需熟讀,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然後可以有得爾。至於文義有疑,眾說紛錯,則亦虛心靜慮,勿遽取捨於其間。先使一說自為一說,而隨其意之所之,以驗其通塞,則其尤無義理者,不待觀...

如何鑑賞朱熹的《偶成詩》,賞析朱熹的《偶成》

一定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到老年就沒有時間學習了。要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蹉跎人生。賞析朱熹的 偶成 前兩天在一本書上讀到朱熹的 偶成 一詩,覺得很好,他用切身體會告誡年輕人光陰似箭,要珍惜生命,所以今天和大家來分享交流 與大家共勉。其詩文是這樣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