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王安敦遣使」是在什麼時候?有和意義?

2025-03-20 07:55:24 字數 1230 閱讀 4378

1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擾御爛大秦王安敦遣使。

大秦——中國拆銀漢代時西域古地名、國名。《後漢書》

說,漢和帝。

永元九年(西元97),西域都護班超。

遣甘英西使大秦。甘英到了波斯灣口的條支, 誤信安息西界船人言,說 「 海水廣大」,航路難行,故未向西進。安帝永寧元年 (120)撣國王遣使來獻幻人(魔術師),自言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

桓帝延熹九年(166)大秦王安敦( 即羅馬皇帝安東尼·庇烏斯anthonius pius)遣使自日南徼外來貢獻。西元166年東漢漢桓帝時期,說明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使漢朝對外交易更頻繁,漢朝的對外影響力也增大了。 古大秦相當於何地,學界大致有三種說法:

一謂指羅馬帝國。

東部,一謂指羅馬帝國, 一謂指黎軒即亞歷山卓城 。大秦與中國海陸直緩漏接間接交往,在漢代亙300餘年。

2樓:匿名使用者

西域傳》記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中粗皮通焉。」 西元162-168年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略·安東尼(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161—180)發動對薩珊波斯的戰爭,攻佔泰西豐(ktesiphon)和塞琉西亞,佔領兩河流域和波斯灣頭,打通了海上通往東方的道路;另一方面,對波斯的戰爭也斷絕了羅馬帝國來自絲綢之路上的大宗絲物,地中海東岸的商人為此蒙受商業上的巨大損失。

為了挽回損失,他們從海上取道安南到達中國。《後漢書·西域傳》對此有簡短的記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獻象牙、犀角、瑇瑁,始乃一通焉。

不過,被中國史書認為大秦與中國直接交通關係之始的這一次所謂遣使,其實並非羅馬皇帝的使節,而是地中海東岸的商人。他們在安南賣掉帶來的羅馬物產,然後在當地購買一些特產,作為覲見中國皇帝的貢品。由於這些特產已為中國朝廷熟悉,以致這些所謂「使者」的身份引起中國朝庭**的懷疑。

後漢書》作者寫道:「賣差其所表貢,並無珍異,疑傳者過焉。」不管如何,羅馬人從海陸兩道到達中國,對於羅馬帝國和中國間的相互瞭解是大有助益的。

魏略·西戎傳》的作者由此知道:「大秦道既從海北陸通,又循海西南,與交趾七郡外夷通。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故永昌出異物。

注:桓帝延熹九年,為西元166年。大秦,指羅馬帝國;安敦,即安敦尼王朝,皇帝馬可·奧裡略(西元161—180年凳巖)。

3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這是中國和歐洲交往的最早記載。

開元盛世是在什麼時候?有什麼樣的內容呢?影響是什麼呢?

開元盛世。是在中國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事件,那大家知道開元盛世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它的內容有什麼?意義又有什麼呢?今天就來給大家簡單的講一講開元盛世出現的時間,內容和意義。開元盛世,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所出現的盛世,在唐玄宗的治理下,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在唐玄宗執政的時候,唐朝的政局是比較的安定...

尊重和保障人權是在什麼時候首次寫入黨章

1982年12月4日,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通過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首次寫入了 尊重和保障人權 的語句。在這之前的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共十二大在北京召開,在修訂的黨章中,有了 尊重和保障人權 的提法。1982憲法將人權寫入黨章 我國首次把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憲法是什麼時...

杜牧是在什麼時候和環境下寫清明這首詩的

晚唐詩人杜牧,是一位為人剛直 情致豪邁 敢論列大事 指陳利弊的文士,初年他有些懷才不遇,後遇宰相李德裕的賞識,才委他依次做了黃 池 睦 湖四州刺使,每任時間都不長。他活了年近五十 803 852 就快怏不平地過早去世了。下面再談有關他的 清明 詩。甲 杜牧 清明 詩與晚唐北方社會 清明 詩顯然是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