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我知道哈呵呵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問題。 陶侃惜谷《晉書》
陶侃嚐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戚盯尺為?」人云:
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
高高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見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執而鞭.
之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與「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b.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國懷鄉 3.翻譯:是以百姓勤於農植。
3.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
4.讚揚。本文表現了陶侃則友重視農耕、愛護農業生產和農民有較深的感情的特點。
2樓:earth噬日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持:拿著 ②鞭:正鏈用鞭子打。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與「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舉蔽孫是( b )
3.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
4.讚揚。本文表現了陶侃重視農耕、愛護農並做業生產和農民有較深的感情的特點。
讀了陶侃惜谷,你想到了哪句詩或名言?
3樓:網友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陶侃惜谷》文言文閱讀答案
4樓:時尚達人
陶侃惜谷》出自《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司馬光主編。它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下面是我整理的《陶侃惜谷》文言文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陶侃惜谷
陶侃嚐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
選自《晉書》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括號的詞的含義。
1)陶侃(嘗)出遊 嘗:__
2)(聊)取之耳 聊:__
3)執而(鞭)之 鞭:__
4)汝既不(田) 田:__
2.下列各句中加括號的字與執而鞭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蔽林間窺(之) b.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c.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3.翻譯下列句子。
1)用此何為?譯文:__
2)是以百姓勤於農植。譯文:__
4.作者對陶侃的態度如何?本文表現了陶侃的什麼特點?
答:__譯文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遊覽,看到乙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幹什麼?那人說:
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大怒說:你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
就把那人抓起來,抽了一頓鞭子。陶侃愛護莊稼而執法嚴格,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1.(1)曾經。
2)隨便。3)名詞活用為動詞,用鞭子打。
4)名詞活用為動詞,種田。
2.a(a和例句皆為代詞;
b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沒有實在意義;
c同b;d在句中調節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3.(1)拿這些東西幹什麼?
2)因此老百姓都勤懇耕種。
4.讚揚。本文表現了陶侃重視農耕、愛護農業生產和對農民有較深的感情的特點。
陶侃惜谷的翻譯及賞析
5樓:阿宋教育問答
《陶侃惜谷》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陶侃嚐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
人云:「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詰曰:
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
譯文:陶侃曾經外出遊玩,看到人拿著一把還成熟的稻穗,陶侃問:你為什麼用這個呢?
那壞說:我走在路上看見的,姑且取來玩玩罷了。陶侃非常生氣地說:
你既然不種田,還隨意戲弄別滾餘壞的莊稼,抓住那人用鞭子抽打。因此老大和滾百姓都勤懇地耕地,家家生活寬裕,壞壞豐衣足食。
作者簡介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宋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棚和。
以上內容參考漢語-《陶侃惜谷》
6樓:令書白
陶侃曾經外出遊玩,看到乙個壞拿著一把還成熟的稻穗,陶侃問:你為什麼用這個呢?那壞說:
我走在橘陵路上看見的,姑且取來玩玩罷了。陶侃非常生氣地說:你既然不種田,還隨意戲弄別壞的莊稼!
於是把那壞抓住銷激用鞭子抽打。因此老百姓都勤懇地耕地,家家生活寬裕,壞壞豐衣足食。虧伍襪。
陶侃惜谷的文言文翻譯
7樓:學海語言教育
陶侃惜谷
原文 陶侃嘗(1)出遊,見人持(2)一把未熟稻,侃問:「用此何為(3)?」人云:
行道所見,聊(4)取之耳(5)。」侃大怒詰曰:「汝(6)既不田(7),而戲賊(8)人稻!
執(9)而鞭(10)之。是以(11)百姓勤於農作,家給人足(12)。(晉書·陶侃傳》)
譯文
陶侃曾經外去遊覽,看到乙個人拿著一把沒熟的'稻穗,陶侃問:「拿這些東西幹什麼?」那人說:
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十分生氣地說:「你既然不種田,竟然還糟蹋人家的稻子!
陶侃(就把那人抓起來)拿鞭子抽他。(陶侃愛護莊稼而執法嚴)因此老百姓都對農副業肯下苦力,家家生活寬裕,人人豐衣足食!
註釋
1)嘗:曾經。
2)持:拿著。
3)何為:即「為何」,疑問代詞作賓語時前置。指幹什麼。
4) 聊:姑且。
5) 耳:罷了。
6) 汝:你。
7)田:名詞作動詞,種田。
8) 賊:損害,傷害。
9) 執:捉拿。
10) 鞭:名詞作動詞,鞭打。
11) 是以:因此。
12)足:豐衣足食。
哲理
這個故事體現了陶侃愛民如子,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正直、重視農耕,愛護農業生產,保護農民利益的特點。
作者對陶侃態度是讚揚,表現了陶侃愛民如子,珍惜糧食,珍惜勞動成果,正直的特點。
「陶侃惜谷」的譯文,《陶侃檢厲》和《陶侃惜谷》文言文翻譯
陶侃惜谷 晉書 原文 陶侃嚐出遊,見人持一把未熟稻,侃問 用此何為?人云 行道所見,聊取之耳。侃大怒曰 汝既不田,而戲賊人稻!執而鞭之。是以百姓勤於農植,家給人足。譯文 陶侃曾經到郊外去遊覽,看到一個人拿著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問 拿這些東西幹什麼?那人說 走在路上我看見它,隨便拔一把罷了。陶侃大怒說...
陶侃惜谷中路人是怎樣的人
不珍惜事物的人,浪費的人。陶侃惜谷 原文。陶侃嘗 出遊,見人持 一把未熟稻,侃問 用此何為 人云 行道所見,聊 取之耳 侃大怒詰曰 汝 既不田 而戲賊 人稻!執褲肢 而鞭 之。是以 百姓勤於農作,家給人足 晉書 陶侃傳 本段譯文。陶侃曾經外去遊覽,看到乙個人拿著一把沒熟的稻穗,陶侃問 拿這些東西幹什...
陶侃的歷史評價,陶侃是個怎樣的人
陶侃是個怎樣的人 評價 陶侃是一代名將,在東晉的建立過程中,在穩定東晉初年動盪不安的政局上,他頗有建樹。他出身貧寒,又是江南的少數民族,在西晉風雲變幻中,竟衝破門閥政治為寒門入仕設定的重重障礙,當上東晉炙手可熱的荊州刺史,而頗有治績。他是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晉書 世說新語 等史書中,記載著不少有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