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令《馬說》的主題與韓愈《馬說》的主題有什麼不同?

2025-03-26 21:50:20 字數 4315 閱讀 9638

1樓:網友

韓愈《馬說》:流露的是作者懷汪棗宴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困銀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王令《馬說》:諷刺人們趨炎附勢,不能明巖氏辨是非。

2樓:亓鴻熙賞嫣

王令的《馬說》主題與韓愈的《馬說》主題不同。總的來說,韓愈的《馬說》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情感以及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而王令的《馬說》則諷刺了人們的趨炎附勢,不能明辨是非。

韓愈的《馬說》寫於唐德宗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鄭遊795年—800年)間,當時韓愈雖然才高八斗,但他的才能和抱負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和認可。因此,該文主要表達了韓愈對於自己未能得虧豎到重用的憤懣之情,同時也對於當時社會上存在的埋沒人才、不重視人才的現象進行了批判和控訴。

王令的《馬說》則有所不同,該文銷叢大主要是對人們盲目追求權勢和地位的現象進行了諷刺和批判。在王令看來,人們往往為了追求權力和地位而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這種趨炎附勢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綜上所述,韓愈的《馬說》主要關注於作者的自我表達以及對於社會上埋沒人才的批判,而王令的《馬說》則更側重於對社會上趨炎附勢現象的諷刺和批判。兩者在主題上有明顯的差異。

馬說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3樓:秀城大

這篇文章的主題思想作者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髮慧腔現的真正的人材,揭露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

馬說》採用託物寓意的寫法,通過敘述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描述了千里馬的悲慘遭遇,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無知,痛斥了當時的統治者不能識別和重用人才,集中闡述了封建衝碧圓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抒發了對人才的同情和理解,希望人才能被發現和重用。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表達了作者散塌的憤懣不平,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馬說》的主旨句是什麼?

4樓:星恩文化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這篇文章以馬為喻,談的是人才問題,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銷公升滑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那麼《馬說》的主旨句是什麼呢?

馬說》中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翻譯為: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吧!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2、《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

儘管如此,韓愈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後來又相繼依虧臘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3、《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笑廳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體現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馬說的主旨

5樓:拋下思念

其真不知馬是文章的主旨,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作者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現的真正的人才,揭露了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現象,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

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樂比喻為知人善任的賢君,把千里馬比喻為未被發現祥衝的真正人才,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不識人才和摧殘人才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抨擊。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馬說》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雜文,屬論說文體,原為韓愈所作《雜說》的第四篇,「馬說」這個標題為後人所加。此文作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間。「說」是「談談」的意思,是古代一種議**體裁。

馬說》寫於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間。當時韓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經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

儘管如此,韓愈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桐早」,不會遁跡山林。依附於宣武節度謹輪殲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終未被。後來又相繼依附於一些節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視,鬱郁不得志。

《馬說》的主旨是什麼?

6樓:網友

主旨世有伯樂,然後又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馬說》韓愈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也只是在奴隸的手中受盡侮辱,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裡,不能憑藉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有時能吃一擔糧食。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當作普通馬來餵養。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驅使它不按照正確的方法,餵養它又不能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它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握著鞭子走到千里馬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

難道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真不認識千里馬吧!

韓愈的這篇《馬說》有什麼意圖?哪句話體現了他的意圖可充當主旨句

7樓:滄海半杯

答:韓愈當時是個懷才不遇的才子,他寫《馬說》,就是針砭時弊,對當時統治階層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埋沒人才的狀況,表示強烈不滿與憤慨之情。

主旨句:世有伯樂1,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作品原文。世有伯樂1,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2辱於奴隸人3之手,駢(pián)死4於槽(cáo)櫪(lì)5之間,不以千里稱也6。

馬之千里者7,一食(shí)或8盡粟(sù)一石(dàn)9。食(sì)10馬者,不知其11能千里而食(sì)也。是12馬也,雖有千里之能13,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14,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15,安16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7,食(sì)之不能盡其材18,鳴之19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20,曰:「天下無馬!」嗚呼21!

其22真無馬邪(yé)23?其24真不知25馬也![1] [2-3]

2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伯樂:春秋時期秦穆公時人,本名孫陽,擅長相馬。現指能夠發現人才的人。

祇:只是。辱:這裡指受屈辱而埋沒的才能。

奴隸人:古代也指僕役,這裡指餵馬的人。

駢死:並列而死。駢:兩馬並駕。

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 櫪:馬棚、馬廄。

不以千里稱也:不以千里馬被稱道。以,按照,介詞。稱,稱頌,稱道。

馬之千里者:馬(當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詞。此句「馬」和「千里者」是部分復指關係。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時。

盡粟一石:吃盡一石粟。盡,這裡作動詞用,是「吃盡」的意思。石,十鬥為一石,一石約為120斤。

食(sì):通「飼」,餵養。

其:指千里馬,代詞。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這,指示代詞。

能:才能。才美不外見:才能和長處不能表現在外。見,同「現」,表露。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且:猶,尚且。欲:想要,要。等:相當。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觀條件允許。

安:怎麼,**,疑問代詞。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馬,代詞。以其道:用(對待)它的辦法。

盡其材:發揮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鳴之:(馬)嘶鳴。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執策:拿著馬鞭。策,趕馬的鞭子,名詞。臨之:臨視著馬。臨,從高處往下看。

嗚呼:表示驚歎,相當於「唉」。

其:難道,表示推測。

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其:其實。知:懂得。[1]

8樓:吃不了兜著走

韓愈寫《馬說》,就是針砭時弊,流露出作者憤世嫉俗之意與懷才不遇的感慨與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沒人才的強烈憤慨的發洩。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可充當主旨句。

韓愈的龍說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龍說與馬說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思想感情

馬說 千里馬默默無聞的存在於常馬之間,不被注意,食不飽力不足,沒有伯樂來賞識。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與壓抑。表達了作者主借千里馬為喻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的思想感情 千里馬默默無聞的存在於常馬之間,不被注意,食不飽力不足,沒有伯樂來賞識。表現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與壓抑...

《馬說》在語文書上的翻譯,韓愈的《馬說》原文和翻譯。

1.辱 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 2故 所以 3於 在。4 奴隸人 古代也指僕役。5 駢 pi n 死 並列而死。駢,兩馬並駕,引申為一起。6 駢死於槽櫪之間 和普通的馬 一同死在馬廄裡面。7 槽櫪 喂牲口用的食器。櫪 馬棚 馬廄 8 不以千里稱也 意思是不以千里馬著稱,即人們並不認識這是千里馬。9 以 ...

馬說的大概意思左右,馬說的大概意思150字左右

世上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貴的馬,只能辱沒在馬伕的手裡,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盡一石糧食。飼養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馬來餵養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