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辯證唯物主義與唯心辯證法?
1樓:98聊教育
辯證法三個基本觀點:對立統。
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這三個辯證法規律在哲學上普遍性達到極限程度。
一、對立統一規律:
第一,事物發展的內因與外因的辨證關係原理及其現實意義在以往考試末以大題形式出現過,應予以重視。
第二,內外因辨證關係中不要以為內因決定外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並不等於內因決定外因。
二、世界的普遍聯絡和永恆發展:
第一,把握規律與認識、規律與真理的區別。規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內在的本質必然聯絡,具有客觀性。真理則是對規律的認識,屬意識領域。
第二,承認社會歷史發展有規律,不等於承認歷史事件可以重複出現。社會歷史規律的重複性是指同類歷史事件中共同的、本質的東西一再發生作用,並不是歷史事件的重**生。
歷史事件是歷史活動中主客體、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它總是個別的、具體的,它是不可重複的,這一點與自然發展的規律有所區別。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
第一,明確否定之否定的含義。
第二,發展的上公升性、前進性,這是事物發展的總的趨勢。事物的發展不是簡單的循檔舉環。
第三,事物發展呈現週期性,特別要注意出發點的確定,事物發展的週期性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並不是人為加在客觀事物上的。
第四,重複性,但不是簡單的重複,不是簡單的迴圈。
辯證法的研究理論。
約西元前5世紀,古姿咐希臘哲學各派論爭之風盛行,哲學家們都比較注重爭論的技巧和方法,這時,人們把論證或分析命題中的矛盾,以及在談話中揭露對方論斷中的矛盾並克服這些矛盾以求得真理的方法,叫做辯證法。
辯證法研究思維的過程,主要研究過程中概念之間的矛盾,所以辯證法邏輯與形式邏輯不同,而這種矛盾是概念間關係中的決定性因素。
辯證法包括三個發展階段:指的是從抽象的一般概念開始(正),這個概念引起矛盾(反),矛盾的概念調和於第三個概念中(合),而辯證唯物主義是主要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理論,使黑格跡蠢純爾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相契合。
唯心唯物主義辯論問題
2樓:匿名使用者
無論如何,你的意識不是被這種思想佔領,就是被那種主義佔據。即使你可以什麼都懷疑,那麼佔據你思想的仍是某一種意識。唯心唯物之所以糾纏不休,沒有人知道無意識後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你是知道的話,你就證明存在意識。
所以,物質和意識的先後問題就這樣糾結了。唯心唯物各有千秋,但不代表二者同時成立,或同時存在。承認物質和意識都是世界本原的主義,被劃為了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中「物質」的概念可以拓展,因為有質能轉換公式的存在。對於唯心主義,可以參照佛家中我執、化身、法身和報身等概念。但佛家的一切皆空,似乎是對的,但不是因為人的意識問題,確實因為物質和能量可以自動消滅。
3樓:無訟子
去哲學吧逛逛吧,你會受益匪淺的。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唯物主義跟唯心主義的區別 打比方
舉個例子來說明比較好,比如你面前有一張桌子,我們會說 這是一張桌子 在這句話中,這 指的是實際的物,桌子 是我們給物起的名字,這個 桌子 是存在於我們的意識當中的,也就是說有 兩個 桌子,一個是實物,一個是意識。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先要有桌子的實物,而後才能有桌子的意識。唯心主義則認為意識決定...
哲學 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
說畫餅不能充飢,只有物質的 餅 才能解餓,是樓主已經採取了唯物主義立場,認為人是物質,餅也是物質,只有物質才能填充物質,而意識 畫餅 就不能。這種看法是在分析問題之前就先有成見,先入為主以排斥對方。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採取唯心主義立場,我們同樣能得出同樣結論。唯心主義認為,人是一個意識體,餅是另外一個...
這個世界是唯物還是唯心?有誰真正明白
那啥,唯物主義可不是馬克思提出的。只能說馬克思的理論是唯物主義,但是不能說只有馬克思主義才是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出現得很早。而且不用現代科學來解釋這個要求也很奇怪,因為現在大部分西方的科學家都是有宗教信仰的,也就是說從世界範圍來看大部分現代科學的精英都是唯心主義者。所以說現代科學並不是基於唯物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