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網友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3年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美國與喬冠華同遊。
10月,抵達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毀薯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
1]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係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因此,「非讀梵文不行」。
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命運允許我銷襲堅定了我的信念。」[1]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
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公尺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乙個學期 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季羨林在德國[1]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虧餘兄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
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裡,幻出母親的面影」。
2] 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
季羨林是中國**的人?
2樓:網友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森脊並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野豎國科學此跡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佈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
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2009年7月11日11時10分,季羨林逝世,享年98歲。
季羨林和德國的資料
3樓:一縷春風
季羨林老先生寫了巜自己的花是給別人看的》
4樓:網友
不告訴你,大笨蛋們。
季羨林在德國的經歷
5樓:小棋子動漫社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
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裡,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土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公尺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德國的情況
6樓:網友
季羨林先生從1935年到1945年留學德國。
他去的那陣,德國正在瘋狂備戰,差不多每年都去打一打鄰國。每天報紙上登的都是鄰國在挑釁、德國在哭泣、不得不反擊之類的新聞,四周的人們也都群情激奮,要自強要反抗云云。在這種環境下,季羨林一開始還真有點兒信。
不只季羨林不驚詫,德國人誰也不緊張。季羨林的解釋是:「司空見慣渾無事」。
1941年6月22日,德軍坦克撕破蘇聯防線之時,季羨林和他的德國朋友平可斯、格洛斯一起去郊遊。整整一天,乘車坐船,漫步在曠野綠林中,步行了幾十公里,唱歌,拉手風琴,野餐,在燈火管制、街燈盡熄的情況下,在黑暗中摸索著走回了家。
季羨林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卻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大戰的開端,在他的生活中竟是這樣平淡無奇。
但是戰爭給季羨林的影響卻是他始料未及的。本來,季羨林學梵文和巴利文,老師是瓦爾德施公尺特教授。客觀而論,這位也挺牛。
二戰爆發後不久,教授被徵入伍。已經退休的西克教授吐火羅語的第一代解讀者,以垂暮之年,出山上課。
西克教授可不是吃閒飯的,第一次上課就鄭重地說:小季啊,我要把我這輩子最專長的學問,全部地、毫無保留地教給你,你可要好好學啊!什麼學問?
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傳》,還有就是非著名語言吐火羅語。就這樣,在瓦爾德施公尺特從軍期間,季羨林師從西克教授上課。「學習是順利的。
他後來寫道。
7樓:網友
就福建房產廣告好幾百年。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期德國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8樓:網友
十年留德1935-1945,二戰爆發!
季羨林寫《懷念母親》當時時代背景是怎樣的
作者是在國外留學因寂寞而想起自己的親生母親最後聯想到祖國母親 夜裡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 去了。我瞪大了眼睛看著黑暗,一直看到只覺得自己的眼睛在發亮。眼前飛動著夢的碎片,但當我想到把這些夢的碎片捉起來湊成一個整個的時候,連碎片也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月是故鄉明課文結構是不是總分總,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的文章結構分析?最好是老師上課用的板書,要簡潔明瞭
是故鄉明,課文結構是不是總分總?這個應該是總分中的 季羨林的 月是故鄉明 的文章結構分析?最好是老師上課用的板書,要簡潔明瞭 1 總寫故鄉的月亮。2 4 寫作者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5 6 寫作者離開故鄉之後的生活,通 過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 的思念。7 對上文的總結呼應。表達月是故鄉明 的濃濃...
德國時間早上10點是中國幾點,德國與中國的時差
德國時間早上10點是中國凌晨3點 秋冬季 或者凌城4點 夏時制 德國時間秋冬季為東一區時間,夏時制為東二區時間 中國北京時間為東八區時間。那麼秋冬季德國與中國的時差為7小時,此時德國比中國晚7小時 夏時制德國與中國的時差為6小時,此時德國比中國晚6小時。那麼秋冬季德國時間早上10點的時候,中國是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