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 詮釋了余光中怎樣的心情

2025-03-30 09:30:25 字數 3506 閱讀 1371

1樓:匿名使用者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閱讀此詩,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

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

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同時,讀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濃郁而又強烈的感情,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乙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使人感到一種說不出的親切感。余光中作為乙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遊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昇華到了乙個新的高度: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配裂森/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源告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

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

禮讚「中國培畝,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2樓:匿名使用者

余光中從親歷的生活中選取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念橘個意象來寄寓情感,這種取象看似平常,卻蘊涵飽滿的詩情:

郵票——母子深情(濃烈) 船票——夫妻恩愛(熱烈)墳墓——生離死別(悲痛) 海峽——思鄉念國(深沉)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 並且用了「一枚、一張、一方、一彎」悉圓等量詞,是不是說明余光中的鄉愁比較淡?

郵票雖小,牽繫綿長母子情,船票雖窄,負載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墳墓載不下巨大的悲痛,淺淺的海峽阻礙了無盡仔陸團的鄉思,落筆雖小,卻詩情飽滿。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物件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余光中鄉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樓:苘茗蔏菏荼

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乙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原文。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肆餘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鄉愁》是詩人余光中漂泊異鄉,遊裂裂滾弋於海外迴歸中國後所作的一首現代詩。

作者簡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於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小學讀書(原崔八巷小學)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於臺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後任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源悉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2012年4月擔任澳門大學「住校作家」。

餘光余光中內心的鄉愁是指什麼

4樓:網友

余光中內心的鄉愁是指兩岸國家統一的期盼和故鄉、親人的思念。

鄉愁》中,作者書信裡將鄉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鄉愁比喻為墳墓;現在,由於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鄉愁 余光中 賞析

5樓:終點葉落

1、此詩選擇了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四個具有象徵性的意象,形象而濃烈地抒發了遊子思念故土的感情。

2、詩人藉助時空的變化來表達對往昔歲月的追憶,抒發內心一種思念親人、眷戀故土、渴望祖國統一的思鄉愛國情懷。

3、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

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託在給家人的書信裡,所以將鄉愁比喻為郵票;

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

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愁緒比喻為墳墓。

現在,由於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大同的強烈望。

4、最後一節中,作者在敘述自己思鄉的感情基礎上,將這種情感體驗流露到每一位中國人的心中,將所有海外遊子,港澳臺同胞們鄉愁的心聲用一灣淺淺的海峽展現給了祖國同胞,將這種鄉愁的中華民族本性深深地紮根在人們心靈裡。

5、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說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中國情結。

6樓:林老肥兒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於傳統的美。

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河蟹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

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美,主要表現在迴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鄉愁》,有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遊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7樓:袖籽歌

賞析:1、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託在給家人的書信裡'所以將鄉愁比喻為郵票;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

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鄉愁比喻為墳墓;現在,由於人為的原因,海峽兩岸的同胞不能團聚,作者將自己的鄉愁比喻為臺灣海峽,表達了他期盼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2、結構方面:本詩分四個小節,前三個小節為最後乙個小節做鋪墊。作者按照時間順序將鄉愁依次比喻為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結構嚴謹,很好的表達了本詩的中心。

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以「鄉愁詩人」著稱,他的一首意蘊深刻,家喻戶曉的《鄉愁》更是寫出了海外遊子的思歸之情,洋溢著詩人魂牽夢繞的「中國情結」。

3、同一位置上的詞的重複和疊詞的運用,在**上造成一種迴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給全詩營造了一種低迴悵惘的氛圍。

余光中的《鄉愁》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1 作者把無形 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作者把無形的鄉愁比喻化為四種事物,可見作者愁思之重.小時候,作者將鄉愁寄託在給家人的書信裡,所以將鄉愁比喻為郵票 長大後,作者和家人分居兩地,很難與家人相見,於是將鄉愁寄託在回家的船上,所以把鄉愁比喻為船票 後來,母親去世,作者與母親再也不能見面,於是作者就將...

現在語文課本還有余光中的鄉愁麼,余光中的鄉愁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有!我們剛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課詩兩首。第二首就是。有呀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 鄉愁 語文版七年級語文下冊 有 是現存不多的中考現代詩歌之一 有 在九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中有 有啊,五年級語文書上冊就有。余光中的鄉愁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於上海 重慶...

余光中鄉愁與鄉愁四韻對比各有何特點

簡單說來,鄉愁 比之 鄉愁四韻 更為含蓄,屬於顧左右而言他,雖然在 鄉愁 中所寫的內容從表面看來與思鄉並無多大的直接關係,但是細讀之後,卻可領略到郵票 船票 墳墓等等意象背後所深埋的對故鄉的思念,相較之下,鄉愁四韻 就要直白得多。相同點是兩篇的結構和節奏都相似。我個人喜歡 鄉愁 不喜歡 鄉愁四韻 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