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帳號已登出
蘇軾不單是一代繼往開來的文學泰斗,一名詩書畫樂兼通的藝術大師,更是一位廣受人民愛戴的政治家。儘管一生深陷於黨爭漩渦之中鬱郁不得其志始終無法全面踐行其「致君堯舜上」的政治抱負蘇軾卻一直堅持著躬行仁政、為民請命的政治理想終生不渝,建立了卓越的政治功勳。其顯赫的政績背後更是蘊藏著豐富而廣博的為政思想,對當下之中國亦有著頗多的啟示意義很值得我們深入**。
山虛。1蘇東坡的民本思想。
蘇東坡民本理念運用於他的為官實踐,概括起來有三個特點:第一,把對讓圓老百姓是否有利作為改革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蘇軾有兩個觀點值得我們借鑑。
一是他的「漸變論」。蘇軾的改革觀和王安石的改革觀在方法上最大的不同,就是乙個主張「漸變」,乙個主張「激變」。蘇軾主張「漸變」的理由有很多,他有一句名言:
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而民不驚」(《辨試館職策問子》)。意思就是說,要讓改革在老百姓不知不覺的過程中推進。他認為國家就像一輛快速賓士的馬車,如果突然來個急轉彎,非翻車不可。
第二,把是否對老百姓有利作為衡量決策正確與否的重要尺度。元釜六年,朝廷決定開挖八丈溝,但是蘇東坡經過科學的測量,在坦唯塌淮河水**時,水位要高於八丈溝上游蔡河口水位八尺五寸。由此得出結論,新溝若開,大汛時,不僅起不到排水作用,反而遭淮河逆灌,潁州將遭到上下游洪水襲擊。
因此,他三次上書朝廷,例舉八丈溝不可開挖的理由,終於說服朝廷不開八丈溝,避免了一件勞民傷財貽害百姓的事情。第三,把為老百姓辦實事好事作為為官從政的一項重要職責。蘇東坡從政為官40年,無論是在朝廷和地方做官,還是在流放遭貶,他始終心繫百姓,為民謀利,為民辦事,因而贏得了老百姓的讚揚。
在徐州,他找到煤碳,為百姓解決了燃料和鍊鐵問題;在諸城(密州),他收養棄嬰,挽救了這些孩子的生命;在惠州,他設計並推廣了秧馬,減輕了農民的勞作之苦。
蘇軾思治論解讀
2樓:小葉教育問答
蘇軾《思治論》解讀:《思治論》是蘇軾議論時事較有特色的一篇文章。作者抓住時弊、圍繞中心,逐次深入,使全文在結構嚴謹、辯理透稿或徹中又呈現出汪洋恣肆的特徵,正如陶主敬所說:
讀此文如登千層寶塔,層層壯麗,令觀者應接不暇。」
蘇東坡此篇文章可以說洋洋灑灑,令人感嘆為文曲星下凡。並非沒有規劃,而是蘇東坡已經得道,自性之中源源不斷流出的真言而已。不是寫一句才知道一句,而是整個文章都瞭然於胸,而下筆如有神。
思治論》最後提出改革要:發之以勇,守之以專,達之以強。蘇軾認為改革首先要有勇氣。
其次要一張藍圖繪到底,聚精會神搞建設,不折騰,不反覆,最後要靠強有力的執行,力度要強,手段要硬,不完成不罷休。從《思治論》,我們足以看出蘇軾是乙個堅定的改革派,他思路清晰,邏輯準確。同時,也可以看出他敢於說真話,稜角分明。
蘇軾對文學詩作的影響: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干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一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
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未侷限於神昌新政,也未侷限於眼前,鍵瞎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識。
說說蘇軾的治國理念
3樓:生活老師玲兒
一、治國之道從根本上來講不能用法家的嚴刑峻法,應該用儒家的仁愛精神。就是說要「以人為本」來構建和諧社會。蘇軾認為你王安石搞的這套變法,是在理財根本之道不是理人心,不是「以人為本」,是從老百姓身上抓錢,這從根本方向上是錯的。
二、蘇軾認為改革不能急功近利,要從長計議,不能用休克**,不能一蹴而就。蘇軾在改革上是個穩健派。蘇軾的變法原理就是循序漸進。
三、蘇軾認為國家的體制和制度不能說變就變,要維持它的穩定性。可以改變用人制度,但是不能從根本上動搖國家體制。
四、蘇軾認為國家缺錢,但取之要有道,不能從老百姓身上拿錢放到國庫裡。
4樓:帳號已登出
蘇軾生活的北宋中期,正bai是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期。du王安石zhi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dao政治危機為目的,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繼商鞅變法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社會變革運動。
變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充實了**財政,提高了國防力量,對封建地主階級和大商人非法漁利也進行了打擊和限制。
但是,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觸動了大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元豐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終。
擴充套件資料:蘇軾在文化上的成就: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
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
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
5樓:步餘年
我覺得應該就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因為他就是傳統的士大夫,所以我覺得從中應該能看出一點,或者說是傳統的文化方面的東西,也就是修身治國起家平天下這些東西,這個是儒家的一貫追求,其實也是他個人的追求,可以從後面的行為能夠看的出來。
6樓:網友
蘇軾是北宋的大詩人,早年曾有匡扶社稷的巨集願,提出過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變革方略,蘇軾深受儒家學派的影響,具有濃厚的民本思想。
蘇軾政治理念
7樓:晚來天欲雪
但實際上蘇軾在這裡表達的心安是在濁世之中的獨善其身。
蘇軾的政治理念
8樓:house姬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
蘇軾。的政治理念是忠貞剛正。蘇軾自幼即「奮勵有當世志」,具有高遠的政治理想和抱負:「至君堯舜。
此事何難」;他想以天下為己任,要「滌盪振刷,而卓然有所立」。他既有識,又有為;既能坐而言,又能起而行,是乙個著名的務實家。他處理政事,「拙於謀身,銳於報國」,是極端厭惡希合、俯仰、以求進用的人物。
史書說他「剛正嫉惡」、「遇事敢言」、「忠規讜論,挺挺大節」。他自己也反覆說:在政治鬥爭中,「賦性剛拙,議論不隨」;「專務規諫」、「直須談笑於死生之際」、「禍福得喪付與造物」。
蘇軾思治論解讀
9樓:其實我更懂你啊
思治論》的主要內容是:
方今天下何病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惟其不成,是以厭之而愈不立沒談也。凡人之情,一舉而無功則疑,再則倦,三則去之矣。
今世之士,所以相顧而莫肯為者,非其無有忠義慷慨之志也,又非其才術謀慮不若人也,患在苦其難成而不復立。不知其所以不成者,罪在於不立也。枯態碰苟立而成矣。
古之人,有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者,彼閉知獨何術也?」
蘇軾是⼀位⽐較複雜的著名作家,字⼦ 瞻,⼜字和仲,號東坡居⼠,宋 代重要的⽂學家,唐宋⼋⼤家之⼀,宋代⽂學最⾼成就的代表。
**蘇軾政治態度:
1.蘇軾⽣活的時代,正是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逐漸形成、社會危機急劇發展的時代。王安⽯變法就是當時各種社會⽭盾互動作⽤的產物。
蘇軾的詩詞蘇軾的詩詞
一 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蘇軾 宋代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譯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趕上了下雨,拿著...
蘇軾寫的詞,蘇軾所有詩詞
蘇軾所有詩詞 1 明月幾時 有,把酒問青天。宋 蘇軾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譯文如下 丙辰年 公元1076年 的中秋節,高高興興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個大醉,寫下這首詞,同時也思念弟弟蘇轍。明月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呢?拿著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憑藉著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
蘇軾的詞有哪些?要全的,蘇軾的詩詞全集 蘇軾的詩詞有哪些
一 詩 春宵 後赤壁賦 和子由踏青 雪後北臺書壁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海棠 上元侍宴 望海樓晚景 和子由澠池懷舊 章錢二君見和複次韻答之 花影 題西林壁 有美堂暴雨 飲湖上初晴後雨 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赤壁賦 遊金山寺 惠崇春江晚景 三月二十九日二首 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東欄梨花 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