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銅柱是何意 出自哪?

2025-04-07 18:40:15 字數 1652 閱讀 4580

1樓:易書科技

釋義】「馬援銅柱」表示將領征戰邊地建功立業。

出處】此典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援將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九真賊徵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嶠南悉平。《後漢書·馬援傳》注引《廣州記》曰:

畝亮援到交阯阯,立桐柱,為磨耐基漢之極界也。』」

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拜馬援為伏波將軍,派遣他率軍到交阯郡平定徵側、徵貳的叛亂。兩年後,直到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馬援才傳來捷報,斬殺了徵側、徵貳。

馬援率領大小戰船兩千多艘,戰士兩萬多人,攻伐九真郡造反者徵側的餘黨都羊等眾。從無功縣到居風縣斬殺和俘獲了五千多人,嶺南一瞎謹帶完全平定了。馬援到交阯郡之後,就在邊界上豎立兩根銅柱,以作為漢與南方諸國的疆界標誌。

馬援銅柱的詞語解釋

2樓:觸

《後漢書》卷二十四〈馬援列傳·馬援〉~839~ 援將樓船大小二千餘艘,戰士二萬餘人,進擊九真賊徵側餘黨都羊等,自無功至居風,斬獲五千餘人,嶠南悉平。唐·李賢注引《廣州記》曰:「援到交阯,立銅柱,為漢之極界也。

水經注》卷三十六〈溫水〉~3022~ 《林邑記》曰:建武十九年,馬援樹兩銅柱於象林南界,與西屠國分漢之南疆也。土人以其流寓,號曰馬流,世稱漢子孫也。

伏波銅柱 漢將柱 漢柱 銅柱 銅柱伏波 銅柱勳高 銅柱樓船 雲深銅柱 馬援柱 馬援銅柱 馬柱。

馬援銅柱的介紹

3樓:犬夜叉

東漢時,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姐妹起兵反漢,漢光武帝劉秀派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平定了交趾,並在其地立銅柱,作為漢朝最南方的邊界。歷代文人的詩賦中常提到這一歷史古蹟。

馬援柱的解釋

4樓:鳳溥心

馬援柱的解釋東漢 馬援 征服 交凱擾趾 ,立銅柱以為 漢 南 邊疆 界的標誌。見《後漢書·馬援傳》「嶠南悉平」 李賢 注引 晉 顧微 《廣州記》。後因以「馬援柱」、「馬柱」為典實。

明 莫止 《贈何 舍人飢扒 齎詔南紀諸鎮》詩盯肢旦:「君不見 馬援 柱, 孔明 碑,剝落黃蒿里,千年莓苔待君洗。」 清 丘逢甲 《寄蘭史曉滄菽園用曉滄韻》:

祇見螺舟來海外,未容 馬 柱表 交 南。」

詞語分解 馬的解釋 馬 (馬) ǎ哺乳 動物 ,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 東西 :馬匹。駿馬。

馬到成功 。馬首是瞻(喻跟隨 別人 行動)。 大:

馬蜂。馬勺。 姓。

部首 :馬。

馬援銅柱的相關閱讀

5樓:小鬼

馬援銅柱(越南語:mã viện đồng cột )為東漢伏波將軍(越南語:phục ba tướng quân)馬援征服交趾(越南語:

giao chỉ )後在漢朝極南邊界上所立銅柱,以誇耀戰功。

東漢光武帝統治時期,西元40年(建武十六年)2月,交趾地區爆發了徵側、徵貳姐妹領導的「二徵起義」。起義軍得到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越人、俚人的響應,擊敗漢朝駐軍,取得六十五座城池。東漢朝廷派馬援率領大軍鎮壓了這次起義。

戰事結束後,馬援在交趾立銅柱(今天越南中部廣平,廣治一帶)為漢之極南界,其柱銘文曰:「銅柱折,交趾滅」(越南語:đồng cột chiết,giao chỉ diệt)。

越人每過其下,以瓦石擲之,遂成丘。

彼眾我寡是何意出自哪,尸居餘氣是何意出自哪?

釋義 指敵我雙方力量不均等。出處 戰國 韓非 韓非子 難一 春秋時,楚國勢力比較強大,它便糾集幾個小諸侯國共同來攻打宋國。宋國急忙向晉國的晉文公求援。晉文公向舅父狐偃請教說 宋國是一定要救的,我將對楚國開戰,但彼眾我寡,怎麼辦?狐偃說 禮節之間以忠信為本,戰陣之間以詐偽為上策,對付楚國,必須行詐術。...

故劍情深是何意 出自於哪,迎刃而解是何意 出自於哪?

故劍情深 比喻結髮夫妻情義深厚 也指不喜新厭舊。此典出自 漢書 外戚回傳 漢武帝時,發生了一次因答迷信而起的 巫蠱之禍 很多人受到了牽連。皇后衛子夫 皇太子 皇太孫都因受此連累而死,只剩下一個襁褓中的皇曾孫。漢昭帝 武帝幼子 死後,大將軍霍光立皇曾孫為帝,即漢宣帝,封宣帝做平民時所娶的妻子許平原為婕...

變本加厲是何意出自於哪,飛短流長是何意出自於哪?

變本加厲 原意為比原來更加發展。今用以比喻情況比原來更加嚴重。多用於貶義。此典出自南朝 樑 蕭統 文選 序 增冰為積水所為,積水曾微增冰之凜。何哉?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南北朝時,南朝梁武帝蕭衍的長子蕭統編撰了一部文學總集 文選 它是我國現存的編撰最早的一部文學總集,共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