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腳踏實地文言文,踏踏實實的文言文怎麼說

2025-04-17 19:30:16 字數 1535 閱讀 2532

踏踏實實的文言文怎麼說

1樓:華源網路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枯和譽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一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

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二、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注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彙替換古代詞彙。如把「吾、餘、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一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譯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譯成「(湖面)風平浪靜」。

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沒段明主題,蒐集資訊,由段到句,從句到詞,全都理解,連貫一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照顧前文,聯絡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絡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吾""餘"為我,"爾""汝"為你。省棚明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踏實做事的文言文

2樓:天然槑

做人做事的文言文最著名的就是 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七章。被人奉為為人處世的經典論述。

原文如下: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譯文: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

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腳踏實地的名人事例,求腳踏實地的事例

1 柏拉圖 有一次上課時,蘇格拉底佈置了一道作業,讓他的 們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過一個星期後,他問有多少人現在還堅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堅持做了。一個月後,他又問了,現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後,他再問了,現在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了,那個人就是柏拉圖。2 愛迪生 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

腳踏實地的意義是什麼,寓意腳踏實地的成語

ji o t sh d 成語 腳踏實地 zdic.net 漢 典 網 解釋 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實,認真。出處 宋 邵雍 邵氏聞見前錄 卷十八 公嘗問康節曰 某何如人?曰 君實腳踏實地人也。示例 他們漸漸丟了那空架子,向前走去。朱自清 論書生的酸氣 近義詞 足履實地 反義詞 好高騖遠 語法...

腳踏實地的同義詞成語,腳踏實地的近義詞成語

腳踏實地,成語,意思是腳踏在堅實的土地上。比喻做事踏實,認真。同義詞 踏踏實實 實事求是 安分守己 兢兢業業 ji o t sh d 成語釋義 腳踏在實在的地上。比喻做事認真 踏實 不虛浮 一步一個腳印。成語出處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 第18卷 公嘗問康節曰 某何如人?曰 君實腳踏實地人也。感 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