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漢以強亡是什麼意思,漢以強而亡是諷刺嗎

2025-04-21 21:31:03 字數 3787 閱讀 4281

1樓:万俟柏

獨漢以強亡」的意思是漢朝是在國力強盛(尤指軍事力量。

的時候滅亡了。出自:王夫之。

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第九條:「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選文:桓,靈之世,士大夫而欲有為,不能也。君必不可匡者也;朝廷之法紀,必不可正者也;郡縣之貪虐,必不可問者也。

士大夫而欲有為,唯擁兵以戮力於邊徼;其次則驅芟盜賊於中原;名以振,功以不可掩,人情以歸往,闇主權閹抑資之以安居而肆志。故雖或忌之,或譖之,而終不能陷之於重闢。於是天下知唯此為功名之徑而禍之所及者鮮也,士大夫樂習之,凡民亦競尚之,於是而盜日起,兵日興,究且瓜分鼎峙,以成乎袁、曹、孫、劉之世。

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

王夫之繼承和發展了古典詩學理論中言志緣情的優良傳統,提出要由「心之原聲」發言而為詩。詩以道情,道之為言路也。悄之所至,詩無不至。

詩之所至蔽緩,情以之至。情感與詩歌密不可分:「文生。

於情,情深者文自不淺」(評張巡《聞笛》

情深文明」(評柳宗元《別舍弟宗一》,然非一切情感皆可人詩。孔子曰:「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作為一位傑出的愛國思想家,王夫之非常重視巨集行模文學的社會作用,詩人感情注入作品後,應該具有「動人興觀群怨」的作用,時這四者應該是緊密相聯、互相補充的整體,「攝興觀群怨於一滬帶皮」(評杜甫《野望》

漢以強而亡是諷刺嗎

2樓:閒淡說

並不是諷刺。只是直述,但卻雀檔被很多未看作者全文而理解有誤,這裡的強枯卜結合全文並不是指「漢」很「強大」,在「強大的時候滅亡」,而是說「漢」窮兵默武沒歲穗,導致自己滅亡。

「國恆以弱滅,唯漢獨以強亡」是什麼意思?

3樓:寒江秋月

國家都是因為弱小而滅亡的,只有漢朝是因為強大而滅亡。

故國恆以弱喪,而漢以強亡」。所謂「漢以強亡」中的「強」是對外來說的,對於外部勢力,漢的國力是非常強勁的。每當中原王朝沒落之際,都會伴隨著外族的入侵,很多朝代也因此亡在外族手上,如宋朝,明朝等,但大漢王朝卻不同,即使在國家四分五裂,諸侯割據之際,漢代到了後期仍然吊打四方蠻夷,在軍事上一直保持著強勢地位,外族根本沒有機會染指中原,因此後世也給予了漢朝很高的評價「獨漢以強亡」。

為什麼說「國恆以弱滅,而獨漢以強亡」呢?

4樓:而給對方阿爾法

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這句話出自明末思想家,王夫之的《讀通鑑論》。其意思為,中國所有大一統王朝都是在積貧積弱中走向滅亡,唯獨漢朝是在國力強盛、四海匍匐的情況下突然崩塌。

那麼「獨漢以強亡」,漢朝的「強」;究竟是何處強、怎樣強呢?

正如《三國演義》所寫: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的分分合合,王朝的生死存亡,都是由大勢所定。

所謂「大勢」,冠冕堂皇的粉飾一下可稱為,民心所向;站在哲學的角度解讀一番可稱為,歷史規律;而血淋淋的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天下大勢其實即是,軍威強盛!

漢朝,自高祖劉邦斬白蛇起義建大漢帝國,至獻帝劉協禪位曹丕失漢室天下,享國祚四百年。期間北擊匈奴,南服百越,東滅朝鮮,西通絲綢之路,奠定了華夏版圖的面積基礎;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立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奠定了華夏文明的教化基礎;造紙術、地動儀、瓷器、絲綢、冶煉等技術的發明及改良奠定了華夏科技的學術基礎;漢,甚至成為了華夏主體民族的名稱,漢族。但是,這些都不如陳湯一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來的蕩氣迴腸。

羽檄自北來,歷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凌鮮卑。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縣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班超以三十六人縱橫西域,平定五十五國。

傅介子僅三人斬殺樓蘭國王,扔下一句「漢兵方至,毋敢動,動,滅國矣」!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翻譯

5樓:金牛咲

翻譯為: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

出自唐代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原文選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譯文: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乙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

「漢獨以強亡」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國恆以弱滅,漢獨以強亡。

國家常常因為弱小而滅亡,漢朝卻唯獨因為強盛而滅亡。

7樓:某家小道

縱觀歷史,只有漢是因強大的國家實力(尤其是它的軍事實力),而衰亡的。

8樓:網友

東漢末年跟一般朝代不太一樣,一般朝代到了晚期基本都是各地起義不斷,更甚者有外敵虎視眈眈,而這時朝廷基本上因為皇帝昏庸或**腐敗導致國力很弱,所以要麼被起義軍滅了,要麼被外敵滅了。

但東漢末年卻因皇帝年幼導致地方門閥攬權,各勢力互相攻伐,軍力一時鼎盛,曹魏掃烏桓,東吳滅山越,劉蜀吞南中,各方在內鬥之餘還把周邊一干異族順帶收拾了。

為什麼說漢以強亡

9樓:網友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漢帝國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受現代史學家所戴的光環不多,但由劉徹大帝一手締造的第一帝國卻在世界上贏得了廣泛的尊重與推崇:

在美國曆史辭典裡:漢帝國以國力強大、對外擴張、持久的強盛統一而稱譽西方世界!在阿里斯塔夫《全球通史》裡,漢帝國是與大英帝國並稱的世界性帝國!

而在我們東方,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先生則直接認為:漢武帝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帝王!

的確在世界古代使史上我們找不出乙個帝國能持續強大四個世紀(西元前2世紀——公元后2世紀),我們找不出乙個帝國能一直統治著東抵太平洋、西到帕公尺爾高原、奧克蘇斯,南包整個印度支那、北及大漠這樣幅員萬里的土地長達四個世紀,我們再也找不出乙個王朝會有這麼多的盛世與政通人和的時代。

所以,乙個壯闊的王朝背影給我們留下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敬仰與尊崇,伴隨強大帝國而生的偉大帝王是值得我們去撩發「思幽古之情」的,劉徹就是這樣的「天之嬌子」,是他還讓我們日漸傾頹的民 族 在迷失中依然保留著一絲高貴與雄健,是他還讓我們可以去觸控乙個偉大的帝國的背影,是他還讓我們貧瘠的血管裡流淌著「血性與勇武」..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當強大的大漢帝國坍塌於國內強大割據力量的爭鬥時,乙個偉大的時代結束了,古代中國的光榮與夢想結束了,當「匈奴劉氏貴族」崛起於代北時,「華夷之辯」的魔咒在凜冽的朔風中開啟,這些與漢武帝有點關係的草原雄鷹似乎也在繼續進行著一種「漢武帝」似的詮釋:征服、再征服!

傷心秦漢經行處、宮厥萬間都作了土」,不見巍巍雄渾的大漢帝國、只留永遠的大漢天威!此時我們記憶中的更多是一種沉厚的漢代精神、一首中華民族史詩中的「天鵝之歌」。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這是什麼意思?

10樓:網友

意思是漢朝在強大的時候滅亡了。

出自:王夫之《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第九條原文: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

譯文:國家滅亡的原因都是因為太過於弱小,而漢朝則是在最強大的時候滅亡了。

11樓:海天之聲

各個朝代(國家)都是在積貧積弱的情況下走向滅亡的,只有漢朝是在國力強盛(尤指軍事力量)的時候終結的。

12樓:在桃花源睡懶覺的擎天柱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出自王夫之《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第九條。

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的意思是:各個朝代(國家)都是在積貧積弱的情況下走向滅亡的,只有漢朝是在國力強盛(尤指軍事力量)的時候終結的。

此獨以跛之故中獨是什麼意思,此獨以跛之故中的以是什麼意思

獨 就是 別人沒有 就你自己擁有 就像專利一樣 能明白嗎?此獨以跛之故中的以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因為。出自西漢時期文學家劉安所作的 淮南鴻烈集解 原文如下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

愛而不得必得其亡是什麼意思翻譯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在古文是什麼意思?

愛而不得必得其亡,快的意思就是說我得不到,我就毀了他,別人也得不到的意思 因為所愛的人永遠都得不到,所以你們這一些感情,就會無疾而終,大約就是這個意思吧。愛而不藏,自取其亡 用現代大白話來翻譯即為 秀恩愛,死的快 的意思 如果愛一個人沒有得到的話,那麼這個人必然會得到內心死去的一些東西。所以每個人都...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是什麼意思

1全部意思是加強農業生產而又節約開支,那麼天也不可能使人貧窮。注意 1古代以農為本 2貧指窮,貧不等於困 出自荀子天論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 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渴,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 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