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的古詩,古從軍行詩詞

2025-04-22 23:40:58 字數 1230 閱讀 5535

1樓:網友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攜慎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一共寫下了七首從軍行,第四首是其中流傳最廣的一首。其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堪稱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邊塞將士誓死殺敵的氣概。

翻譯:青海湖上的綿延雲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城池遙望著玉門關。

身經百戰,黃沙穿破了鐵甲,不攻破樓蘭城堅決不回家。

王昌齡悉隱叢(西元698-756年)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睜櫻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他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了積極向上的精神。

古從軍行詩詞

2樓:星恩文化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

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

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

註釋。1、烽火:古代一種警報。

2、公主琵琶:漢武帝時以江都王劉建女細野敏悶君嫁烏孫國王昆莫,恐其途中煩悶,故彈。

琵琶以娛之。

3、聞道兩句:漢武帝曾命李廣利攻大宛,欲至貳師城取良馬,戰不利,廣利上書請。

罷兵回國,武帝大怒,發使遮玉門關,曰拿塌:「軍有敢入,斬之!」兩句意謂邊戰。

還在進行,只得隨著將軍去拼命。

譯文。白天士卒們登山觀察報警的烽火;

黃昏為了飲馬他們又靠近了交河。

行人在風沙昏暗中聽到刁斗淒厲;

野營萬里廣漠荒涼得看不見城郭;

大雪霏霏迷漫了遼闊無邊的沙漠。

頌彎 胡地的大雁哀鳴著夜夜驚飛不停;

胡人的士兵痛哭著個個淚流滂沱。

聽說玉門關的交通還被關閉阻斷;

大家只得豁出命追隨將軍去拼搏。

年年征戰不知多少屍骨埋於荒野;

徒然見到的。是西域葡萄移植漢家。

賞析。借漢皇開邊,諷玄宗用兵。全詩記敘從軍之苦,充滿非戰思想。萬千屍骨埋於荒野,僅換得葡萄歸種中原,顯然得不償失。

詩開首先寫緊張的從軍生活。白日黃昏繁忙,夜裡刁斗悲嗆,琵琶幽怨,景象肅穆淒涼。接著渲染邊陲的環境,軍營所在,四顧荒野,大雪荒漠,夜雁悲鳴,一片淒冷酷寒景象。

最後寫如此惡劣環境,本應班師回朝,然而皇上不準。而千軍萬馬拼死作戰的結果,卻只換得葡萄種子歸國。足見君王之草菅人命。

全詩句句蓄意,步步逼緊,最後才畫龍點睛,著落主題,顯出它的諷刺筆力。

《從軍行》的詩意,《從軍行》王昌齡詩意翻譯

體會王昌齡從軍行的詩意,想象當時人們打仗的場景,和將軍的決心 從軍行 王昌齡詩意翻譯 伴隨樂師彈奏琵琶新換的曲目跳起舞來,旋律卻永遠圍繞離開親人家鄉的老主題。使人心亂如麻的邊塞離別愁緒 如同這 時時刻刻響在耳邊聽不到結尾,一輪明月高掛在關山秋季夜空,用它的清輝灑向這官兵們駐守的萬里長城。從軍行唐 王...

軍行的詩句,從軍行的古詩

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出自唐代王昌齡的 出塞二首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騮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震,匣裡金刀血未乾。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出關萬里去參加遠征的人都還未回還。倘若曾經能夠抵禦外敵的名將還在,絕不會許匈奴...

從軍行楊炯的賞析,楊炯《從軍行》翻譯和賞析

初唐四傑 的從軍 出塞之作,表現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令人感動,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楊炯的從軍行,是代表作之一。舊唐書 高宗紀 載 永隆二年 681 突厥入侵固原 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此詩當作於此時。發端警竦。烽火照西京 一句,用誇張手法外患嚴重 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