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什麼的風俗,北方則有饊子?

2025-04-23 11:01:37 字數 1465 閱讀 1007

1樓:小王老師教育解答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糰子的風俗習慣,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罩雀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爛餘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公尺麵為主料。

2樓:紅油火鍋太辣了

1、青團。江南的「麥漿草」,清明而生,過則難覓,也因此,用麥漿草做成的青糰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清明食俗中格外重要。每到清明,江南百姓必到田間揪一把「麥漿草」,回家搗爛壓汁,與晾乾的水磨純糯公尺粉拌勻和好,包上細膩的豆沙餡兒。

2、艾餃。作為浙江民俗,清明食艾餃,被認為能驅邪禳毒。此餃用鮮嫩艾葉和公尺粉和勻作皮,包入白糖芝麻屑餡,捏成海燕狀餃子,蒸制而成。

其色澤翠綠,味道清香而略帶苦味,食之漏轎別有風味。

3、焐熟藕。

焐熟藕酥中帶糯,風味獨特,也是蘇州人清明的節令食品。據介紹,每到清明節前,人們從藕池中採摘隔年老藕,去節去梢,兩頭切下一薄片,用糯公尺灌實,再把薄片用牙籤蓋上釘牢。

4、清明果。

浙江餘搜神各地清明前戶戶磨豎虧糯公尺粉、採「清明草」或艾葉做清明果。艾葉我們都見過,「清明草」俗稱綿菜、公尺菜、佛耳草、鼠麴草,在清明時節萌生出綿綿白毛細葉。人們採摘葉頂,洗淨搗爛和以糯公尺粉。

白色的公尺粉遇到綠綠的艾葉汁或綿菜汁頓時變得通體碧綠,鮮嫩欲滴。

5、京江齊。

蘇滬一帶清明節的應景食品吃青團,鎮江清明節的應景食品吃京江齊、麻油饊。鎮江習俗,清明節必須吃京江齊和饊子,傳說可以免掉死後一頓板子。

3樓:小吳學姐**解答

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習俗。

青團是江南人家在清明節吃的一道傳統點心,據考證青團之稱大約始於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每逢清明幾乎都要蒸青團,古時候人們做青團主要用作祭祀,雖然青團流傳千百年。

外形一直沒有變化,但現在它作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時令性很強的小吃。

清明節吃的「饊子」是怎樣的食品?

4樓:北京創典文化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都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古時叫寒具,是一種用糯粉和麵扭成環的油炸麵食品,味道香脆精美,口感極佳。

北魏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就詳細記載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寒具的製作方法。「饊子」歷代又有「粔籹」「細環餅」「捻頭」等名稱。是用水和麵,搓成細條,扭結為環釧形狀,油炸而成。

因其酥脆香甜,逐漸成為我國人民的日常點心。

在安徽,每逢節日,則以「饊子」祭祖並互相饋贈。回族、東鄉族也做饊子,配料、方法和漢族不盡相同。後來,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

北方饊子大,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細,多以公尺麵為主料。

在少數民族地區,饊子的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尤以維吾爾族、東鄉族和納西族以及寧夏回族的饊子最為有名。

清明時節,什麼製作清明果,清明時節什麼可以製作清明果 宋朝

自制清明果是一種食物,製作原料有元宵粉 清明草 香乾等,首先將清明草洗淨後用水焯一下,泡一夜去掉水分切成小末,放置粽葉,將主料放在上面,然後蒸制而成。清明時節,家裡做了清明果,味道鮮美,一種淡雅的感覺映入眼簾,清香的氣味讓人感覺很放鬆,而鬆軟的口感讓人意猶未盡。食材編輯 主料元宵粉 500g 清明草...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天氣還是氣候,清明時節雨紛紛到底是天氣現象還是氣候

天氣是指短時間的,沒有很強的規律性可尋 氣候是指長時間的,有一定規回律性的天氣現答象 雨紛紛本身描述的是氣候現象,但放到一定的背景下,就是描述一種氣候現象了,比如江南六月份的梅雨,一下就是半個月就是一種氣候,在我國南方地區清明節開始進入雨季,所以清明時節雨紛紛就是描述氣候了 但在詩中,描寫地點在山西...

清明時節雨紛紛是什麼節日,清明時節雨紛紛是什麼季節

清明時節雨紛紛 是清明節,清明節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是在冬至後的第106天。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一般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 降雨 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