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恢恢兔秀
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故同稱為義,非別有篇卷也。"這就是所謂"三體三用"之說
風雅頌賦比興被統稱為?
2樓:無名之人
六義。六義是詩經學名詞。語出《詩·大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
一般認為風、雅、頌是詩的分類和內容題材;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其中風、雅、頌是按不同的**分的。鄭樵雲:
「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通志序》)賦、比、興的按表現手法分的。
3樓:薄暗靈魂
詩經六義
所謂《詩經》中的「六義」,即是指「風、雅、頌」三種
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
風、雅、頌、賦、比、興
其中風、雅、頌是按不同的**分的。鄭樵雲:「風土之音曰風,朝廷之音曰雅,宗廟之音曰頌。」(《通志序》)
風,即國風,是各地的民歌,詩經中共有十五國風。
比較常見的篇目如《關雎》、《蒹葭》、《氓》、《七月》等。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數為公卿貴族所做,一般看作「正聲」。
常見的篇目如《采薇》、《鹿鳴》、《江漢》、《思齊》(前兩篇屬小雅,後兩篇屬大雅)等。
頌,即祭祀和頌聖的樂曲,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常見的篇目如《我將》、《有客》、《玄鳥》等。
賦、比、興的按表現手法分的。
按朱熹《詩集傳》中的說法,「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接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如「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攜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
如《魏風·碩鼠》、《邶風·新臺》都是通篇用比的。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
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魏風·伐檀》也是用興這種表現手法的突出例子。
起興常常同時用。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計歌總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所謂《詩經》中的「六義」,即是指「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
《詩經》所收集的詩,都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根據**及詩歌形式、內容、語言的不同,《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包括十五「國風」,即十五個地方的民間歌謠。
「國風」儲存了大量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濃厚的民歌特色。這部分詩歌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處境及思想意識、審美觀念,表達了他們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感受和深刻認識。「國風」的語言樸素、鮮明,富於形象性,多處,用雙聲、疊韻、疊字等,表達準確優美。
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韻,富有節奏感和**感。同時多處出現章節的復疊,有一唱三嘆的藝術美感,是《詩經》的精華部分。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區的**。
頌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廟祭祀用的舞曲。雅詩的內容多描寫統治階級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會歌舞中。頌詩的內容多是歌頌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廟時演出。
稚詩和頌詩都是統治者在特定場合演出的樂歌,但雅詩的篇幅較長,分章分節,句法整齊,流暢通順,有些還偏重於抒情,加上比興手法的,巧妙運用,有較強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頌詩具有極為濃厚的宗教文學色彩,形式較為古板呆滯,詩歌語言也顯得典雅沉重。雅詩分為「大雅」和「小雅」,頌許則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風、雅、頌與賦、比、興被統稱為《詩經》的「六義」,成為《詩經》最具代表性的六個特點。「風雅」和「比興」更成為《詩經》中所體現出來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代稱。
4樓:匿名使用者
是詩詞中「提」的部分。統稱六藝,六種藝術方法!
5樓:匿名使用者
「賦比興」的觀念在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不斷積累,先由《周禮·春官·大師》總結:「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1]漢代《毛詩序》的作者,根據《周禮》的說法提出了「詩之六義」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2]很明顯,風、雅、頌是屬於《詩經》的文體分類,賦、比、興是指什麼,則沒有說明。
唐代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意思是前者是詩的作法,後者是詩的體裁。一般說,賦、比,都比較清楚,興就有疑問,後人的解釋分歧很多。
至今也沒有定論。劉勰所謂「風通而賦同」,即風雅頌相通,賦則作為詩的一般表現手法,「通正變,兼美刺」,也是相同的,這些都比較好理解,惟獨比和興問題,歷代解釋很多。概括起來大體上有三種解釋的方法,即政治的解說、語言的解說和文學的解說
風雅頌賦比興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相當於我們常用的排比修辭方法。
比:比喻。相當於我們常用的比喻修辭方法。
興:託物起興,先言他物,然後藉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事物、思想、感情。相當於我們常用的象徵修辭方法。興就是以情寓於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興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1、起源:
風雅頌賦比興,起源於詩經,合稱「六義」,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前者是詩的作法,後者是詩的體裁。賦、比,較清楚,興有疑問,後人分歧很多,沒有定論。
劉勰「風通而賦同」,風雅頌相通,賦則作為詩的一般表現手法。
2、簡介:
「賦比興」的觀念在早在春秋時代就有,而後不斷積累,先由《周禮·春官·大師》總結:「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7樓:冰夏
風雅頌是從詩歌內容來講的,賦比興則是指詩歌的表現手法,有些類似於修辭手法。風雅頌賦比興的具體含義如下:
1、風:本是樂曲的統稱,又稱國風,一共有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4、賦: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 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5、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
6、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詩經六藝:風雅頌賦比興~賦比興是表現手法,為什麼要和風雅頌合稱六藝呢?
8樓:匿名使用者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計歌總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所謂《詩經》中的「六義」,即是指「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
《詩經》所收集的詩,都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根據**及詩歌形式、內容、語言的不同,《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包括十五「國風」,即十五個地方的民間歌謠。
「國風」儲存了大量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濃厚的民歌特色。這部分詩歌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處境及思想意識、審美觀念,表達了他們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感受和深刻認識。「國風」的語言樸素、鮮明,富於形象性,多處,用雙聲、疊韻、疊字等,表達準確優美。
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韻,富有節奏感和**感。同時多處出現章節的復疊,有一唱三嘆的藝術美感,是《詩經》的精華部分。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區的**。
頌有形容的意思,是宗廟祭祀用的舞曲。雅詩的內容多描寫統治階級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會歌舞中。頌詩的內容多是歌頌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廟時演出。
稚詩和頌詩都是統治者在特定場合演出的樂歌,但雅詩的篇幅較長,分章分節,句法整齊,流暢通順,有些還偏重於抒情,加上比興手法的,巧妙運用,有較強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頌詩具有極為濃厚的宗教文學色彩,形式較為古板呆滯,詩歌語言也顯得典雅沉重。雅詩分為「大雅」和「小雅」,頌許則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風、雅、頌與賦、比、興被統稱為《詩經》的「六義」,成為《詩經》最具代表性的六個特點。「風雅」和「比興」更成為《詩經》中所體現出來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代稱。
什麼是風雅頌,賦比興
9樓:名字太難起了
風雅頌和賦比興分別指的是:
1、風雅頌:
2、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經》的三種主要表現手法。是中國古代對於詩歌表現方法的歸納。它是根據《詩經》的創作經驗總結出來的。
10樓:新石家莊
風雅頌賦比興合稱「六義」。「賦比興」的觀念在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不斷積累,先由《周禮·春官·大師》總結:「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
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漢代《毛詩序》的作者..
11樓:咱們的大中國
1風:不同地區的地方**。
2雅:周王朝直轄地區的**,即所謂正聲雅樂。
3頌: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
4賦:平鋪直敘。
5比:以彼物比此物。
6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
12樓:夏荷的舞蹈
風雅頌賦比興,起源於詩經,合稱「六義」,唐孔穎達《毛詩正義》說:「賦比興是詩之所用,風雅頌是詩之成形」;前者是詩的作法,後者是詩的體裁。賦、比,較清楚,興有疑問,後人分歧很多,沒有定論。
13樓:愛笑的二貨
不知道咋(⊙o⊙)?
"風 雅 頌 賦 比 興"的具體舉例
14樓:匿名使用者
風、雅、頌、賦、比、興,起源於詩經,合稱「六義」。
1、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以《關雎》部分為例: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關雎》作者不詳,出自《詩經·國風·周南》,為中國先秦時代民歌。
白話釋義:關關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中的小洲。賢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參差不齊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賢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
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
《文王》作者是周公,朝代西周,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之什》的一篇。為先秦時代的詩歌。
白話釋義:文王天上有英靈,光輝照天最顯明。歧周雖然是舊邦,接受天命氣象新。周家前途無限好,天命周家長興盛。文王上升又下降,常伴上帝在天庭。
泮水思樂泮水,薄採其芹。魯侯戾止,言觀其旂。
其旂茷茷,鸞聲噦噦。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泮水》作者不詳,朝代春秋時期,出自《詩經.魯頌·泮水》。此詩作於魯僖公戰勝淮夷之後。
白話釋義:興高采烈地趕赴泮宮水濱,採擷水芹菜以備大典之用。我們偉大的主公魯侯駕到,遠遠看見旗幟儀帳空翻影。
只見那旌旗飄飄迎風招展,車駕鸞鈴聲聲響悅耳動聽。無論小人物還是達官顯貴,都跟著魯侯一路迤邐而行。
4、賦:就是鋪陳直敘,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關的事物平鋪直敘地表達出來。如《七月》敘述農夫在一年十二個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賦。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
《七月》作者不詳,朝代西周,《國風·豳風·七月》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
白話釋義: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十一月北風勁吹,十二月寒氣襲人。
沒有好衣沒粗衣,怎麼度過這年底?正月開始修鋤犁,二月下地去耕種。帶著妻兒一同去,把飯送到向陽的土地上去,田官十分高興。
5、比:就是類比(賦比興中比的意思是類比,不同於網路上流傳的比喻,其中類比與比喻的詳細差別請另行查詢,這裡不作贅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為普遍。以《碩人》部分為例。
碩人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
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國風·衛風·碩人》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周代,作者無名氏。
白話釋義:好個修美的女郎,麻紗罩衫錦繡裳。她是齊侯的愛女,她是衛侯的新娘,她是太子的胞妹,她是邢侯的小姨,譚公又是她姊丈。
手像春荑好柔嫩,膚如凝脂多白潤,頸似蝤蠐真優美,齒若瓠子最齊整。額角豐滿眉細長,嫣然一笑動人心,秋波一轉攝人魂。
6、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以《孔雀東南飛》部分為例。
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織素,
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十七為君婦,心中常苦悲。君既為府吏,
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
白話釋義:「(我)十三歲到十六歲能織精美的白絹學會了裁剪衣裳會彈箜篌 能誦讀詩書。十七歲做了您的妻子,心中常常感到痛苦的悲傷。
您既然做了太守府的小官吏,遵守官府的規則,專心不移。我一個人留在空房裡,我們見面的日子實在少得很。
風雅頌賦比興的具體舉例詩經中的風雅頌賦比興分別是什麼?
風 雅 頌 賦 比 興,起源於詩經,合稱 六義 1 風 又稱 國風 一共有15組,風 本是樂曲的統稱。以 關雎 部分為例 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關雎 作者不詳,出自 詩經 國風 周南 為中國先秦時代民歌。白話釋義 關關和鳴的雎鳩,棲息在河...
詩經內容分為風雅頌,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合稱什麼,每句以幾言
1 風雅頌賦比興合稱 詩經六義 2 每句以四言為主 3 篇章結構多采用重章疊唱的方式 即章節的復疊,有一唱三嘆的藝術美感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計歌總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所謂 詩經 中的 六義 即是指 風 雅 頌 三種詩歌形式與 賦 比 興 三種表現手法。詩經 所收集的詩,都是可...
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啥意思咋區分哇
風,即國風,是各地的民歌,詩經中共有十五國風。比較常見的篇目如 關雎 蒹葭 氓 七月 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數為公卿貴族所做,一般看作 正聲 常見的篇目如 采薇 鹿鳴 江漢 思齊 前兩篇屬小雅,後兩篇屬大雅 等。頌,即祭祀和頌聖的樂曲,分為周頌 魯頌和商頌。常見的篇目如 我將 有客 玄鳥 等。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