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的角度如何理解情與理,以佛教的觀點,是怎麼理解責任的

2021-03-04 02:42:13 字數 6454 閱讀 1250

1樓:蘑菇

首先談「情」,從佛教教理而論,「情」乃無明而起,屬煩惱範疇,是煩惱在不同因緣中的具體體現。古德雲:「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情」的種類細分無量,籠統則二:苦與樂。世間所謂親情、愛情、友情、同情、溫情、悲情、激情、冤情、怨情、無情、絕情等演繹著世間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芸芸眾生無一倖免,皆置身其中。

佛陀應世,旨在解脫眾生苦難,指明解脫的關鍵在於斷除一切煩惱。「情」是煩惱,亦應斷除,方能究竟離苦得樂。那麼佛教是否宣揚「無情論」或「絕情論」,肯定回答:

不是!佛教認為世間之「情」乃因緣所生,依緣生依緣滅,虛假不實,不可執著。佛教裡法界同體之理不被很多人理解,因有此理,佛教其他理論才有基礎,如因果理論、輪迴理論、涅槃理論、唯心學說等都建立在同體理論之上。

清淨世界,如西方極樂世界,即是同體世界,故事事無礙;汙染世界,如娑婆世界,則由煩惱(眾生之分別執著)所造,排斥同體,故障礙無限。其實「利人就是利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即是樸素的同體思想。所以佛教宣說「慈悲」,此乃「大情」,面向一切眾生,而不執著「狹情」,針對少數眾生。

由於眾生執著「狹情」,必然造成國家之爭、族群之爭、人種之爭、社團之爭,資源之爭等,天下何曾太平。如果眾生皆具慈悲大情,方能實現真正和諧。所以佛教徒的修行是借「狹情」修「大情」(無緣慈、同體悲),證得圓滿智慧,方可離苦得樂。

其次談「理」,此理涉及「理智」與「真理」。孔子曰:「發乎情,止乎禮」。

此禮指禮儀(原則),但遵守原則是需要「理智」,所以「理智」亦屬煩惱,是不讓煩惱生起的煩惱。「真理」是指法界(宇宙)真相,是大智慧的顯現。是故佛教所講「理」,是「真理」,不是「理智」,倡導眾生依靠「真理」,正確選擇生活道路。

佛教談空不執空,講有不執有,提倡中道。佛教徒必須客觀上尊重因緣,主觀上覺悟因緣。從社會之最小單位家庭下手,依佛理處事,依智慧待人,然後擴大至社會。

佛教教理告訴我們,沒有人能佔便宜,亦沒有人在吃虧,有因才有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甘當過客,解脫生死,是修行人的自然選擇。佛教講放下,是斷除煩惱的自在境界,不是放棄,放棄是不負責任的逃避。

佛教講看破,是明瞭真相後,對假相的不分別不執著,如如不動,不是灰心喪氣,頹廢度日。佛教徒乃造惡業消極,造福社會積極,利己消極,利人積極。圓融「情」與「理」,必須站在智慧、覺悟的高度,借事顯理,借理明事。

將「狹情」昇華於慈悲,將「真理」實踐於生活,做一個快樂、自在、智慧、善良的人。 相關圖書推薦: 《佛教基本知識》 《淨土修學導引》 《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 》

《現代學佛者修正對話》 《佛教文化與佛教教育 》 《趙樸初文集 》 《南懷瑾全集》(精裝全10冊)《新編佛教唸誦集》

以佛教的觀點,是怎麼理解"責任"的?

2樓:木繹

對佛教負責——弘揚佛法、續佛慧命。

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同樣:「佛教興衰,四眾有責。

」身為佛**,無論在家出家,男眾或女眾,除了研究佛法,如法修持外,還要負起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職責。但弘揚佛法先決條件,必須理解佛法,正知正見。否則,既不瞭解佛法,又不肯親近善知識,多聞佛法,僅憑個人世智辯聰,妄想揣測,曲解佛經,懷疑佛經,修改佛經……,甚至邪言邪語,實非弘揚佛法,而是破壞佛法;非續佛慧命,而是傷害佛教慧命。

佛教**,從聞思修。先多聞佛法,思惟理解佛法,進而修學佛法,然後將自己所理解所體驗的佛法,為人解說,輾轉弘傳,使佛法慧命延年益壽,長住世間,利益眾生。是以文殊師利菩薩,教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佛法,以增勝解,以利修行。

四十卷《華嚴經》中,文殊菩薩告善財童子言:「汝今發心,求菩薩道,為欲成就一切智,應當勤求善知識。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見善知識勿生厭足,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當念隨順,不應違逆;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勿見其過。

」善財童子依教南行,經歷一百一十個城市,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供養侍奉,多聞佛法,親受教益。最後,文殊菩薩教善財童子十法,則以法供養居首。

法供養,即是法佈施,亦是弘揚佛法。可知行菩薩道,弘揚佛法,以多聞為先,以法供養為最,不求多聞而弘法,難免曲解佛經,自誤誤人。但求多聞,不肯弘法,則有失佛**職責。

常護持寺廟,樂意當義工;應以佛法救濟人心,因為一個人向十個人弘傳佛法,不僅十人獲益,以十人若各傳十人即成百人,以百人向橫面是對當今社會、當今世界傳播佛法,向後世是對無盡的未來社會傳播佛法。只要是佛法所到之處,只要有佛法傳流之時,你的功德就跟著傳遍,跟著傳流,那豈不是永恆而普遍的佈施嗎?

希望佛教同仁,亦以此共勉,為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職責而努力。

對家人的責任----孝順父母 不僅要照顧身體和心理,最值得讚歎的是孝順父母的慧命。這是諸佛讚歎的大孝之行。

對親人。朋友的責任----應該多多幫助。

對待子女的責任-----言傳身教。努力把他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

對社會的責任-----儘自己的努力利益眾生。

3樓:覺真網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並不是無緣無故的,有他前世的因緣。來到這個世界,安身立命,大體做哪些,都與前世有一定的關係,具體在這世中就體現你的使命,要完成一些事業,也就是世間的「責任」,但是,佛教並不是完」宿命論「,通過修行,很多的責任都是可以改變的,通過佛教的聞思修行,可以淨化自心,提升人格,離苦得樂,暫時和究竟的快樂都能獲得。如果從大乘道角度來說,佛教修行者的責任就是無我利他,為救度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成就圓滿無上正等覺的佛果為已任的。

4樓:心雪嫣兒

由發心中去承擔責任

經常對信徒們說要「發心」,但是很少要求承擔起「責任」,更忽略責任之重要性。所謂發心容易持久難,應該把發心所做之一切,看作是自己理所當然之事,就能作為個人需要承擔之一種責任。

比如說船隻遇到海難的時候,船就要沉沒了,船上的人開始逃生,但是最後一個離開船隻的必定是船長。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維護船上人員生命的安全,就是責任。

所以當船長的人,甚至要與其所負責的船隻共存亡。為什麼呢?因為這也是責任。

平常認為發心是一種義務,於是開心就發心,不開心就不發心,這是一種流弊;現在,要在「發心」後面加上兩個字「責任」,因為發心就蘊含著責任。

「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家務也好,事業也好,都是我們的責任,所以,弘法利生是理所當然應該負擔的責任。什麼叫做責任?有以下

三個定義:

(一)責任是利他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佛**的責任是利他的行為,是勇者的擔當,好比船長重視其責任更甚於生命一樣。

(二)責任是本分

佛**應該為佛教、為社會、為眾生負擔責任。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是佛**,理應學習佛陀之言行、行菩薩道。佛教的存亡繼絕,就是佛**的責任。

(三)責任是義務

負責任的人,都是能者;不負責任的人,不管學問多好,都是庸才。守衛看門,也有其責任。負責任不是你願意或是不願意,而是做人的義務。

父母生兒育女,養之教之,因為這是父母的責任。有些父母把恩愛給兒女,並不希望兒女回報,因為他把教養兒女的責任看作是義務,盡了義務才會心安。

佛**的社會責任

佛**要盡義務來承擔起責任。培養自己的責任感,各有其應盡的責任。也唯有盡了責任之後,才有做人的意義與價值,才能建立人格,維持人性的尊嚴。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是否和諧,全在乎於組織世界最基層的人們,是否能夠負起做人的責任而定。所以身為佛**,不但要對自己負責,還要對家庭、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全人類負責。而身為出家人,除了負起做人的責任外,還要負起出家人應有的責任,可謂任重道遠。

現分述如下:(一)對個人之責任——嚴持五戒、提升自己

人是萬物之靈,頭腦靈活,思想敏捷,而且有進取的雄心,有學習的精神。所以人應該珍惜自己,愛護自己,切勿浪費此生。戒有多種,但無論出家、在家的佛**,密乘、大乘或小乘的修行人,皆以五戒為根本,可見五戒對修行學佛人的重要性。

五戒,即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不殺生:是仁慈愛物,不殺害任何有生命的動物。當知有命盡貪生,不分人與畜;我們愛護自己生命,豈可以任意殺害其它生命!

最令人痛心疾首的,是有人利用宗教名義,強逼無知教徒殘殺異己的同胞,使自己失去做人的資格。

不偷盜:即是重義輕利,不貪非份之財,不謀非份之利,不利用職位令人饋贈,做到正其誼而不謀其利、明其道而不計其功,以建立完美人格。可惜在此物質極端文明的世紀,人每為滿足自己的私慾與佔有,不惜欺騙奸詐,致使社會禍患日益增、罪惡日益盛。

不邪淫:即是尚節守禮,亦能尊重他人名節。潔身自愛,不邪思,不**。

可惜目前社會,色情氾濫,非禮、**、**邪行,時有所聞;未婚媽媽,無父孤兒,舉目皆然。此皆因人心不正、邪淫墮落所致。

不妄語:即是據理實說,不歪曲事實,不花言巧語,不挑撥離間,不惡口謾罵,不妒害讒謗,以維護彼此權益,以保持人格尊嚴。可惜世人每因利慾薰心,口出狂言,或妄言虛誇,或挑撥離間,破壞人際正常關係,障礙社會正常發展,製造人間糾紛,增加社會不安。

不飲酒:即是提高理智,不吸食麻醉刺激的毒品,保持頭腦清醒,維持正常作業,不致醉酒闖禍,導致身敗名裂;不致借酒**,姦淫邪盜;不致醉酒駕駛,導致意外;不致損害健康,喪身失命。

綜上可知,殺、盜、淫、妄、酒,都是罪惡的媒介;五戒直接可以規範每個人的身心,改善自己,提升自己。佛**推廣五戒,間接可以杜絕社會罪惡,淨化人間。

(二)對家庭之責任——行八正道、自利利他

家庭,是人生責任的開始,亦是組織社會的骨幹。社會是否健康,全視乎組織社會的骨幹是否健全而定。所以夫婦,是人倫的開始,應彼此互相尊重、互相信賴,甘苦與共,分擔家庭責任,專心教育子女,以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職責。

現代人隨著觀念之改變,年輕人喜歡過二人世界,既不願照顧父母,也不願意培育下一代。人畢竟是自私的,曾幾何時,親如夫婦,每因意見爭執,或因利害衝突,翻面無情,導致婚姻觸礁、家庭破碎、子女前途被譭棄、社會秩序被破壞。

目前世界各地,單親家庭愈來愈多,問題兒童大量生產,此皆因人太自私,不肯負責任之過。當知家庭是否和諧,夫婦雙方都有責任,必須互愛互助,和衷共濟。特別是在家佛**,更要負起佛化家庭的責任,以佛教的八正道作為家庭共同遵守的德目,使自己與家人,都見解正確(正見),思想純正(正思維),言行合理(正語),從事正當職業(正業),爭取合理利潤,過正常合理的生活(正命),時刻提起正念,淨化身心(正念),修習禪定,集中精力(正定),同時以八正道來培養下一代的德性,思想純正,行為端正,無不良嗜好。

所以佛**學習八正道,自行化他,不但是對家庭負責,同時對社會亦有貢獻。

(三)對社會之責任——實行佈施、福利群眾

社會是大家庭,人類是社會之一份子;唯有社會安定繁榮,我們才有幸福可言。否則,社會動亂不安,人必憂心彷徨。所以身為社會一份子的我們,絕對有責任安定社會、造福社會以及服務社會。

我們誠應以感恩圖報之心,來回饋社會。

特別是佛**,更要盡個人的智慧與力量來安定社會、服務群眾。不管是慈善福利,或是文化教育事業,皆應參與,貢獻自己一份力量;或弘揚佛法,給予市民提供精神食糧。佛**應以「不為一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而自勉,為淨化人心、安定社會的職責而努力!

(四)對世界之責任——推廣慈悲、促進和平

不少人欠缺慈悲,不肯互相包容、尊重,反而互相侵犯,人為的災害層出不窮,所造成的傷害未能引起人間的同情與警惕,反而刺激野心家發明先進之**;人間失去溫暖與和諧,社會失去關懷與照顧。基於人心的貪瞋,造成種種災害的禍患,使人的四周充滿危機,使人的生命財產毫無保障;由於共業所感,水災、火災、風災、交通意外、****,以及人為殺害,頻繁降臨人間,真是多災多難!

在佛教觀點:「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則「正本清源」,就應該提倡慈悲,擴充套件人的愛心,轉移人的貪瞋痴,成為不貪、不瞋、不痴的善根。則善因善果,自可化解天地戾氣,達至心靈上之和諧,社會間之和平!

何謂慈悲?慈悲,是人性的摯愛;慈悲,是人類至極的和諧。《法華經》說:

「如來室者,一切眾生大慈悲心是。」至於慈悲的內容,不外是拔苦與樂。故《大智度論》雲:

「大慈予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凡能互愛互助,解除對方痛苦,給予對方快樂,就是慈悲。

(五)對佛教之責任——弘揚佛法、續佛慧命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同樣,「佛教興衰,四眾有責」。身為佛**,除了研究佛法、如法修持外,還要負起弘揚佛法,續佛慧命的職責。但弘揚佛法的先決條件,必須理解佛法,正知正見。

先多聞佛法,思惟理解佛法,進而修學佛法,行菩薩道。弘揚佛法,以多聞為先,以法供養為最。不求多聞而弘法,難免曲解佛經,自誤誤人。

但求多聞,不肯弘法,則有失佛**之職責。能勤求多聞,深入理解佛教經典,進而如法修行,在解行並進中弘揚佛法、續佛慧命,以盡佛**對佛教應盡之責任。

心存慈悲,處世做事能情理兼顧,一定達致和諧效果。若內心充滿仇恨敵對,必令人生舞臺如戰場,悲劇會不斷上演。如果人皆學佛陀的慈悲,以理智領導情感,以情感輔助理智;當理智偏低,情感衝動時,運用智慧剋制自己;當理智偏高,冷酷無情時,運用慈悲激發愛心,愛人如己;使理智與情感平衡發展,智慧與慈悲統一而又融和,自然消解因人心貪瞋痴所造成的世界危機,使人與人之間化敵為友,和諧共處。

國與國之間,能互相尊重,就能和平共存,達致世界和諧。

所以關懷社會,推展福利,救災濟貧,是慈悲;關懷別人生活,給予金錢援助、物質救濟,解除他人生活困苦,使人生活安定,是慈悲;關懷他人生命財產安全,維持社會治安,使人安居樂業,也是慈悲。若能弘揚佛法,使人知因識果,止惡向善,增長智慧,拔人苦惱,更是慈悲。

若能更進一步,運用無緣大慈,興同體大悲,不分冤親,不分種族,不分國籍,不分人畜,平等拔苦與樂,不但拔人生活困苦,還拔除人煩惱生死痛苦。無論是為了個人的幸福、家庭的和諧,還是為世界和平,都應實踐佛教的慈悲心,給人間帶來溫暖,給全世界人類帶來和平。這是我們佛**的職責,也是我們對世界人類應負的責任,也是佛教對社會所盡的責任。

佛教與科學的宇宙觀矛盾嗎,如何理解佛教與科學不同的宇宙觀

你可以先看看入胎經,這是幾千年前佛說的,你看完後再對照現在胎兒的懷孕過程,也不用我浪費口舌。肯定的呀,任何宗教的世界設定和人類起源設定都是違背科學的,最奇葩的一個荷蘭的義大利麵教,說宇宙就是一團超級義大利麵,教規是吃義大利麵的時候補允許加番茄醬 這個宗教在荷蘭是合法的 無語!如何理解佛教與科學不同的...

如何從哲學角度理解人不能決定自己的命運

每個人的命運都已近被安排好,這是最遠古定律所造就的,就像某種規律,我們自然迴圈,如同我們的飲食起居,吃飯,說話,觀察等.我們是人,從小到大環境和性格已經早就了我們命運的道路,無論您是憤憤不平,順其自然我們都是出至於我們的性格,早就已經註定了結果,就像有人懂得奮鬥,有人懂得生活,有人懂得承受,有人知道...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收入與效用的關係

有一部分觀點 可能是大部分 認為 效用是由於你消費商品帶來的,而商品版的購買需要收入為保障。簡單 權來說,你掙了錢,把錢花掉買商品,消費了商品對你而言就有效用。一個理性人,會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也就是最聰明的花錢。但是,商品帶來的效用往往是邊際遞減的。舉個例子,媽媽喊你回家吃飯,你吃第一口菜的時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