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的前兩句詩人分別是從哪些角度來觀察廬山的

2021-03-04 05:07:50 字數 1861 閱讀 2764

1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是從正面、側面、左面、右面

2樓:蒙古老爺子

橫看,側看,遠看,近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體會吧,沒錯

3樓:匿名使用者

橫、側、遠、近、高、低

4樓:匿名使用者

古詩欣賞:《題西林壁》蘇軾

5樓:肖嚇玲

詩人分別從正面、側面、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等角度觀察了廬山。

《題西林壁》中前兩句詩人是從什麼角度進行**的,這兩句詩的含義是什麼?

6樓:伏櫪齋

詩人從橫、側兩個角度看的。

處在遠、近、高、低的角度**。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的前兩句寫了詩人從那個的角度、處在什麼不同的位置**什麼的感覺。這首詩使我明白了什麼?

7樓:板扎

從正、側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都呈現出不同的樣子

8樓:匿名使用者

《題西林壁》前兩句詩人從正面和側面、遠處、近處、高處、低處這些不同的位置**廬山,不同角度**廬山感覺也就不同,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這首詩使我明白了:

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9樓:學習快樂公主

橫、側、遠、近、高、低處來**廬山。讓我們明白了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

10樓:匿名使用者

?六二路的時候在!這

11樓:匿名使用者

橫:連綿起伏的山嶺。

側:危崖險峻的山峰。

遠:遮天蔽日。

近:雄偉、壯觀。

高:深溝幽幽。

低:重巒疊嶂

《題西林壁》中詩人通過從不同角度看廬山景象各不同,感悟到人生的哲理。它對你的啟發是什麼?

12樓:洛克王國

人們觀察事物的立足點、立場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論。

13樓:愛我者永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看事物的角度和想法 當你也遇到了種種情況那麼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看也許會有一個全新的世界

14樓:地倉健

個人立身處地不同,見解獨到,包容異見是很好的美德。

題西林壁前兩句寫了詩人從什麼不同的角度

前兩句寫了詩人從正面 側面不同的角度,處在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不同的角度 廬山的感覺。作品原文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者簡介 蘇軾 1037 1101 北宋文學家 書畫家 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 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

題西林壁前兩句寫了詩人從什麼不同的角度

詩人從橫 側 處在遠 近 高 低不同的角度。題西林壁前兩句寫了詩人從什麼不同的角度 前兩句寫了詩人從正面 側面不同的角度,處在遠 近 高 低不同位置 的感覺。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 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

遊園不值的前兩句詩意和後兩句詩意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呢

古詩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題意 來拜訪沒有遇到人很掃興。詩意 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愛惜的青苔,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可是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一枝粉紅色的杏花伸出牆頭來。分析 詩人以 遊園不值 為題,可是說自己遊園的目的沒有達到,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