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歷史上漢朝的軍服是紅色,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本身就是根據虛構**寫的沒有必要相信。
三國時期 魏蜀吳三國的真實實力對比。
2樓:悠然遠山念
1、先說領土。魏國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雍州、涼州等十個州,基本相當於今天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遼寧、陝西、寧夏、甘肅,以及江蘇、安徽、湖北的一部分,可能還包括內蒙古的一部分,總之長江以北,盡歸魏國所有。
吳國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荊州與魏國共有,大體而言,吳國的勢力範圍就是現在的江南和華南,包括江蘇南部、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以及越南北部,地方雖然也不小,但還是比不過魏國,而且當時中國南方開發還很不充分,所以人口和綜合國力,更是沒法比。
蜀國只有一個州,益州,當然益州相當大,包括現在的陝西南部、重慶、四川,貴州、雲南,以及廣西的一部分,統稱西南。對照一下地圖,我們可以輕易看出三國的實力之比:三國當中,魏國最大,蜀國最小,吳國與蜀國的領土相加才接近魏國。
2、人口。金文京列出了三國滅亡之時的人口資料:蜀國共28萬戶,94萬人;吳國共52.
3萬戶,230萬人;魏國共66萬戶,443萬人。這一比,更加明瞭,魏國相當於兩個吳國,五個蜀國。
與人口相關的資料,是士兵與官吏。蜀國94萬人中,士兵佔10.2萬,官吏佔4萬;吳國230萬人中,士兵佔23萬,官吏佔3.
2萬;魏國的士兵沒有明細的數目,金文京推測有40萬以上。資料一列,強弱分明,已經沒有對比的必要。
我們只想指出一點,蜀國的人口雖然還不到吳國的一半,官吏人數卻超過吳國,可知他們的**隊伍臃腫,行政效率與財政壓力都將構成執政者的難題。
3、軍隊的性質。三國的形成,可視為軍閥之間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大軍閥吞併小軍閥,最後決出三個勝利者,就是三國的君主。不過這三大軍閥之間,依然有其區別。
魏國堅持**集權,把私人武裝改編為**直屬,同時推行軍屯制,積極組建隸屬於國家的軍隊。
吳國則相反,由於孫氏父子在江南地區屬於外來政權,不得不跟當地的豪族勢力尋求合作,讓渡一部分權利給他們,造成豪族勢力過於強大,尾大不掉,所以吳國的政治體制,從表面上看,屬於**集權,實際上近似各大豪族的聯合政權,吳國的皇帝,更像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幕府將軍或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君主。
至於蜀國的軍隊,與前兩者毫無可比性。劉備不像曹操和孫權那樣出身豪族,金文京稱他為「浪子英雄」,說白了就是流浪漢,因劉備大半生流浪、轉戰各地,他的軍隊則是一個由流民聚合而成的武裝集團,而且,在蜀國的本地人看來,劉備的軍隊更是標準的外地人軍隊,劉備的政權也屬於外地人政權,戰鬥力既差,而且不接地氣。
4、人才。如果相信《三國演義》的敘述,顯然蜀國人才最盛,數一數二的文武人才基本都跑劉備那兒去了,實際上恰恰相反,人才層面上也是曹魏政權佔絕對優勢。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三下求賢令,為魏國培養了至少兩代人才,何況魏國的領土,中原和華北,本是人才匯聚之地。
吳國地處江南,文采風流,所出產的魯肅、周瑜、陸遜等,都是三國時代的第一流人物,問題在於缺乏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戰將。
最慘的還是蜀國,且不說五虎將都是被神化的人物,單講一點,劉關張的年紀,比諸葛亮大了近一代人,等到劉備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關羽、張飛都已經年過四十,雖然他們在這之後也都有過出色表現,比如張飛在漢中爭奪戰中的功績,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關羽別的事蹟很多都是演義裡虛構的,但水淹七軍是真的),但畢竟他們年齡擺在那呢,巔峰時期都已經所剩無幾了。
劉備佔據益州之後,一來當地人才匱乏,二來即便有些人才,並不甘心為劉備所用,第三,金文京研究《三國志・蜀書》,指出蜀國群臣好內鬥,劉備和諸葛亮在世,還能鎮住局面,他們一死,蜀國內政逐步陷入混亂,無可救藥。
擴充套件資料:
在「三國」中的魏國建立初期,魏國大臣陳群就曾說,此時魏國的人口,「比漢文景時,不過一大郡」。而「三足鼎立」後的具體人口數字,按照杜佑《通典》裡的說法,蜀國在公元221年劉禪登基時,人口是90萬,到了公元263年蜀國滅亡時,人口增長到94萬,這一年平定蜀國的魏國將魏蜀人口「通計」,中國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萬人。
而《晉書》裡記載,吳國在蜀國滅亡時的人口,有230萬。這樣加起來,中國的總人口也不超過800萬。這還是三國時代進入了相對和平期後,長期恢復人口生產後才恢復到的數字。
甚至在現代,許多研究者提出了更為驚人的結論:史料上的人口數字,依然還是注水的。
許多地區,**只保留了名義上的節制權,在正常年景,這樣的情況還算和諧,但一旦國家爆發戰爭和自然災害,**控制的減弱,勢必造成災害破壞力加大。畢竟世家大族們都會選擇囤積居奇,關門自保,**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賑濟,走投無路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選擇造反了。
事實上,後來蔓延整個東漢帝國的黃巾軍起義,就和持續多年的饑荒有很大關係。黃巾軍就是通過佈施恩惠,收買人心的措施,迅速聚攏了幾十萬信徒。而黃巾軍起義的結果,是造成了北方大規模戰亂。
這是一個痛苦的惡性迴圈,人口銳減,就是其中的代價之一。
這時期中國人口銳減的最慘烈階段,應該是從董卓進京開始,到赤壁之戰結束。這段時期的中國,可以說是天災人禍並存。「人禍」方面眾所周知,權臣董卓本身就是個倒行逆施之徒,他進入洛陽,是整個中原的災難。
他的濫用民力,大興土木,橫徵暴斂,讓中原大地一度赤地千里。
他的「臨時**」不知建設,只知破壞,比如他的士兵每次在洛陽周邊巡邏,回來的時候馬背上都滿載著搶掠來的婦女,所過之處,富庶的村莊盡數被**乾淨,物資全都被搶掠殆盡
而這時候,中國的自然天氣,也進入了「反常」階段,中原各地紛紛鬧災。比如豫州的旱災,按照正史的記載,一次性就餓死了300多萬人,後來董卓在關東諸侯的打擊下逃離洛陽,將整個洛陽的人口全都遷到了長安,結果活著到長安的,只有區區10萬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斃在路上了。
北方糜爛如此,南方也好不到**去,江東的孫家,荊州的劉家,都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並不是《三國演義》**裡讓人豔羨的世外桃源。後來曹操南下荊州,對長江沿岸的打擊也非常巨大。
人口的持續銳減,對那時候的格局,以及各路諸侯的主要政策,都產生了影響。凡是有眼光的政治家,在這場戰亂的後期,都開始把人口當作主要的爭取物件。
曹操在滅掉袁紹後,從戶冊上發現冀州地區有30萬人,竟然讓他喜不自勝。劉備在赤壁之戰後,之所以不顧孫權有可能抄他後路的危險,一心西進四川,重要的原因就是荊州本地人口凋零,就像龐統在投奔劉備後勸他的那樣--「荊州荒殘,人物殆盡」,這樣的地區,自然不能作為爭霸的本錢。
在得到四川后,劉備一度勢力大興,也是因為當時的四川有盆地的阻隔,是整個中國受到戰亂破壞最輕的地區。四川當地的人口,特別是漢族人,大多屬於逃難到這裡不久的難民,能夠有力氣逃難過來的,絕大多數都是青壯年。除了爭奪人口之外,許多政權也開始採取恢復人口的政策。
按照南北朝以及唐朝許多史料的說法,建立東吳的孫權,從登基開始,就下了強令婚配的政策,即男子在12歲之前必須成婚,否則就要法辦。
曹操之所以採取屯田政策,也是由於人口銳減,特別是農民大量減少,軍隊根本沒有足夠的糧食。最重要的影響是,我們雖然把赤壁之戰當成三足鼎立的開始,但是在赤壁之戰後,中國的內戰並沒有停息。一直到公元222年蜀吳夷陵之戰結束後,才真正進入一個和平期。
在《三國演義》**裡,夷陵之戰雙方動用的兵力,蜀國有70萬,吳國也有10多萬,真實的數字,卻是蜀國8萬,吳國10萬,**的數字嚴重「注水」,真實的數字卻更值得深思:一場關係兩個政權命運的大戰,雙方只拿出了這麼點兵馬,只能說人口下降得太厲害。在此之後,三國的歷史,進入了一段時期的「和平期」,原因也就很簡單了。
人這麼少,再自相殘殺下去,大家都要完蛋。
三國人口的回升,是從公元221年開始的。如果說這一年之前,各路梟雄之間的注意力,主要在戰爭上,那麼這之後相當長時間裡,就主要在人口上
在恢復人口的問題上,當時的魏蜀吳三國都有自己的政策,魏國的政策是屯田,大量士兵兵農合一,增加北方勞動力。吳國的政策,一是招撫北方流民,二是向南擴充套件,同化南方的「原住民」山越民族,孫權甚至還多次組織軍隊騷擾北方的蘇北、淮南地區,主要任務也是搶掠人口。
蜀國方面,無論是諸葛亮做「相父」時期,還是「扶不起的阿斗」劉禪親政的時候,在人口問題上從來不含糊。比如對蜀國和魏國的邊境地帶,蜀國就多次策動魏國境內的邊民逃亡到蜀國,劃分土地安置。除了搶對方的人口外,在生孩子方面,三國也唯恐落後於對方,魏蜀吳三個政權,都不約而同地出臺了有關獎勵生育以及強制婚配的政策。
事實證明,中華民族的自我療傷能力一直都很強,在這場有關人口的「和平競賽」裡,中國的人口總量,開始緩慢地回升過來。
曹操建立的曹魏政權,在人口恢復方面走在最前面,本身中原地區人口的基礎就比其他地區雄厚,而且在人口增長方面,曹魏也很重視「科技革命」。曹魏統治時代,是中國農業生產的又一次革新期,如改良水車等新式農具的推廣,加快了農業恢復的速度。
曹丕登基的初期,大臣杜恕曾說,現在曹魏的人口總數,不及當年東漢的十分之一,這已經是一個比較樂觀的數字了。曹魏滅亡蜀漢的時候,曾經把兩地的人口做過統計,除去蜀漢地區的人口,曹魏當時的人口,大約有400萬了。
蜀漢方面,在公元236年,曾經有過人口數量的記載,當時的人口剛剛突破了90萬,在曹魏滅亡蜀漢後,以蜀漢方面提供的數字,這時候已經有了95萬人。東吳滅亡後,按照王浚清點的吳國**統計資料,人口已經到達了200萬。
也就是說,在蜀國和吳國的鼎盛時期,他們兩個國家的人口總數,仍比不上北方的魏國,三國歸一的最後勝利者,從這一點上或許就可以決定。
中國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時期,應該是蜀國滅亡後的三國晚期,到西晉太康之治的這段時期。在西晉武帝時代,中國的人口總數,已經回升到了1600萬。
之所以有此規模,一來經過長期的對峙,三國的經濟有了很大發展。另一個原因,就是三國滅亡後,通過重新清查戶口,查出來許多被隱瞞的人口和土地(用來逃稅)。西晉早期為了保證國家財政收入,採取了「重新入籍」的政策,即各地原本的戶籍作廢,重新由**進行統計,同時減免賦稅。
許多逃亡的農民,重新入冊,這樣一來,人口也就大大增長了。東漢末年中國戰亂造成的創傷,因此漸漸癒合。
東漢末年至三國人口的減少以及恢復,對中國未來的歷史,產生了微妙影響。在常年人口銳減的形勢下,三國都注意招攬北方遊牧民族入漢地,以增加勞動力,大量北方遊牧民族內遷,在這時候到達了高峰。
同時北方人口的流動,也改變了不同民族之間的力量對比,後來的動亂,與之不無關係。雖然西晉時期中國人口處於回升中,但長期戰亂造成的損失,不是短短一二十年就能抹平的。西晉在建國後,採取了錯誤的統治政策,最後滅亡的結局,也就不奇怪了。
三國時期,魏蜀吳的軍隊分別有什麼特點?作戰方式有什麼不同?哪個戰鬥力最強
魏國長於步卒與騎兵,其根基在於曹操早年屯田策略的實施,北方因而有了大量的士兵,再加上在一統北方後吸收了涼,燕兩州的軍隊,騎兵力量大大增強。作戰方式與將領有關,但當時東漢時代普遍方式應為長槍兵列陣,刀盾手在長槍兵前,弓兵,騎兵分別列陣,騎兵負責作戰時包夾,切斷,驅趕敵人步卒。蜀國以步卒見長,特別是在後...
魏蜀吳三國面積狹小,為什麼不向北,西,東擴張
為什麼蜀國不向西擴張呢?第一,蜀國之西是青藏高原,最高的高原,海拔幾千米以上。第二,就算去開闊,高原地區,對於長期在平原或盆地居住的人,會不適應。第三,在上面不可以農耕,又不適應居住,實在是沒有意義。當時,三國鼎立。每個人能守護好自己的國家就算不錯了。向外擴張,勞民傷財。一國出兵,其他兩國就會乘虛而...
《三國》魏蜀吳時期各勢力顏色及原因是什麼
蜀是紅色,因為蜀是號稱 繼承 東漢政權,漢一直標榜火德,火屬紅色,所以蜀也是用紅色.魏是黃色,先不要質疑,看解釋,曹氏一直向外界展示的是東漢向魏政權 禪讓 五行火生土,早年的黃巾起義也是用的黃色,取而代之的意思,魏政權的最初的年號 黃初 也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吳是綠色,吳國的形象是抑制想要取代漢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