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①不相徵也。」(《孟子·盡心下》)
2樓:匿名使用者
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①不相徵也
3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無義戰,諸侯竟交兵
孟子用春秋無義戰來評價春秋爭霸戰爭你是否同意為什麼
4樓:蘿蔔不花心呢
同意,我的觀點是任何戰爭都是有目的性的,這種目的必然都牽扯到自身集團的利益,所以「義戰」大多隻是為鼓舞士氣,尋求心理「安慰」而套上的「正義」的鎧甲
5樓:人之傑
不怎麼同意因為孟子是儒者,他自然會用儒家思想來看待春秋時代的戰爭,儒家講究大義名分、名正言順,講究一種「社會秩序」,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春秋時代的很多戰爭,名不正言不順,甚至是弒君殺父之舉,有悖於他的價值觀,所以他說「春秋無義戰」。
其實當時的戰爭是有弊有利的(1):奴隸主之間的掠奪戰爭「春秋無義戰」,這話用現代的觀點來理解是不確切的,因為春秋時期也有奴隸反對奴隸主的正義戰爭,也有各國人民抵抗遊牧部落進攻的自衛戰爭,但用這句話來說明春秋時期統治階級不斷髮動的爭霸戰爭的掠奪性和非正義性,卻有一定的道理。
(2):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是中國奴隸制瓦解的反映,大國爭霸的結果更促進了奴隸制的衰亡,也為社會的發展、階級關係的變化和新制度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在大國爭霸中,各大國兼併小國,開拓了疆土,實現了區域性的區域性統一。
在大國爭霸過程中,華夏族和周邊各部落的聯絡、交往、融合加強了,形成了以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北方的燕國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6樓:達各貝特
觀點1:
孟子說「春秋無義戰」,說五霸是三王的罪人,戰國時代的諸侯又是五霸的罪人。這是有待商榷的,孟子一貫厚古薄今,覺得歷史是倒退的,看不慣當下的事,看不到五霸兼併對於中國歷史發展的積極意義和歷史趨勢。
回顧從前遙遠的夏朝、商朝、周朝,中華大地一直諸侯林立,雖然有名義上的夏商周天子,實際不過是面積千里的大諸侯,其實並沒有真正統一全國。全國這些林林總總的諸侯們的**,是原始時代自然散居著的部落們,各有各的姓氏與領導者。他們在夏朝大禹時代據說有一萬個(諸侯萬邦),到商湯時候還有三千個。
經過歷代商王的兼併,還剩一千八。到了春秋初期還有幾百上千諸侯。(注:
《左傳》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帝王世紀》曰:
「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至周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其後諸侯相併,當春秋時尚有千二百國。……至於戰國,存者十餘。」《呂氏春秋·觀世》:
「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晉書·地理志》也曰,周初封諸侯「凡一千八百國。」唐《通典》據史籍雲:
「殷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至西周初年,「尚有千八百國」,以後諸侯相併,在西周後期還有「千二百國」。)
其中,齊國和楚國、晉國,原本都是百里彈丸之地,卻也在諸侯間的蠶食競賽中,擴大著自己的地盤,把鄰居諸侯囊括在兜中,成為區域性地區最大的強國,也就是霸主。
正是通過連綿兩千年的兼併戰爭,使諸侯數量越來越少,單個諸侯面積越來越大。這個數量縮減、面積加增的過程,體現了中國從原始到文明的歷程,從紛紜離散走上接近今天狀態的大一統的過程。所以,春秋戰國的諸侯兼併戰爭,是一個文明從原始離散走向文明匯聚的必然過程,是推動歷史文明進步的戰爭。
而且,它還打破了割據和封閉,加強了各個不同地區之間技術、文化、思想的交融和相互激發。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講,春秋五霸的長期軍事擴張、小國兼併,也是有積極意義的。埃及的法老、印度的阿育王,以及世界上各個偉大帝國的誕生,無不都是從這樣的小國兼併運動中開始的。從最初的大量城邦小國走向埃及帝國、巴比倫帝國。
中國也正是從那上千個小縣般的諸侯小國兼併戰開始,最終形成了漢唐這樣的統一的雄視世界的大帝國,使得中國人成為全世界不可忽略的一個大角色。如果不是自我及早完成兼併統一,就怕最終會被匈奴或者其它「外部」勢力各個擊破,成為另一個「帝國」了。所謂「軍閥混戰」,其實也是有積極意義的。
觀點2:
「春秋無義戰」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以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是否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
戰爭最大的受害受苦者是百姓。「春秋無義戰」反映了孟子的「和為貴、民為貴」的思想。尊重生命,尊重人權,讓人們遠離戰爭。
春秋無義戰如何看待
7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無義戰》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春秋時代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孟子曰:「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徵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徵也。
譯文:孟子說:「春秋時期沒有正義的戰爭。交戰的兩國,一國比另一國要好一點,這樣的情況倒是也有的。所謂徵,是指大國討伐小國,同等級的國家之間是不會相互討伐的。」
「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體現。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其買,孟子的思想依然是來自孔子。孔子在《論語季氏》中已經說過:「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是西周的時代,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就是春秋時代了。
戰爭的確是和政治緊緊聯絡在一起的,因此,也的確有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的戰爭之分。但以我們今天的觀點來看,衡量正義的戰爭和非正義戰爭的標準主要是看是否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的利益。
「春秋無義戰」反映了孟子的「和為貴、民為貴」的思想。戰爭最大的受害受苦者是百姓。
今天看來,何止是「春秋」時代「無義戰」,縱觀幾千年的歷史,義戰何其少呀?「一將功成萬骨枯」,百姓更是流離失所,生靈塗炭。
今天,我們更加尊重生命,尊重人權,讓人類永遠遠離戰爭!永遠和平!
8樓:諸城風雷工具
春秋時期,周天子威信漸漸降低,很多有勢力的諸侯依次採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開展兼併戰爭。他們經常打著「勤王」的旗號,事實上是想取得自己稱霸諸侯的目的,並非真正幫助周王樹立天子威信。
「義戰」就是指正義的戰爭,在那個時候,就是為了維護周天子而發動的戰爭。「春秋無義戰」指的就是假「勤王」真爭霸的意思。「春秋無義戰」,這既表達了孟子的歷史觀,也是其政治觀的 體現。
因為,儒家認為,「禮樂征伐自天子出」,這才是合乎義的, 而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所以沒有合乎義的戰爭。
孟子所謂的春秋無義戰主要是針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提出的,其認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違背了周禮的原則,因此是不義的戰爭。但是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的戰爭是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特殊產物,周天子失去了對於諸侯的駕馭能力,這就使得強大諸侯主持局面,彌補了權利的真空,使得諸侯國內部在一定時期內能和睦相處,有利於各諸侯的發展,同時諸侯爭霸的附屬產物則是在於政治、經濟、軍事的改革,同時也為思想的發展提供了土壤,這就為戰國時期諸侯國變法、思想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也為諸侯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因此說春秋時期的戰爭在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標準下是不義的戰爭,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以諸侯爭霸為核心的戰爭則使得周天子造成的權利真空得到了填充,使得各諸侯國在霸主的主導下實現了一定時期的穩定,有利於當時社會的發展,因此並不是不義戰爭,相反卻是有意的戰爭。
9樓:匿名使用者
我看只是順口吧,到了戰國才是大魚吃小魚,春秋時候人們講義氣都不可理喻。
它山之石下一句是什麼,他山之石的下一句是什麼?
它山之石 下一句是 可以攻玉。出自 詩經 小雅 鶴鳴 全文如下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擇。它山之石,可以為錯。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於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意思 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琢磨玉...
學而時習之,下一句是學而時習之,下一句是什麼?
下一句是 不亦說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釋義 學習過後時常地複習它,不也很愉快嗎?學 繁體字為 學 造字意象表示屋內士子雙手捧著 爻 表示 易經 在讀書 辨識和參悟中。廣韻 解釋 學,識也。說文 解釋 學,覺悟也。當代,人們普遍將古代的 學 等同於現代的 學習 即表示 從閱讀 聽講 研究 實踐中獲...
說女人的,說體重不過百,下一句什麼來著
女人體重不過百,不是平胸就是矮。希望速速採納 好女不過百下一句是什麼 好女不過百copy的下一句是 不是bai平du胸就是矮 好女不zhi過百,不是平胸就是矮 這句話dao的意思是說 在實際生活中,好的女子體重不超過100斤的,不是因為平胸就是因為比較矮。另一層意思也是說100斤的體重是一道關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