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抄
《論政體》有此句,原文襲是「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這
是《論政體》記錄的唐太宗與魏徵的對話中,魏徵回答時說的。
不過追根溯源的話~
荀子也說過類似(幾乎一樣)的話,《荀子·王制》中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您,並被您採納和點贊!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唐太宗說這句話的意圖是什麼?
2樓:小鬍子不是我
意圖是在總結以往朝代興替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維護自己的統治。但是他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客觀上使他能夠實行一些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政策。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出處
(一)原文見《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 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
"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
"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 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 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
君出魯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二)《荀子·王制篇》中有這麼一段話:"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三)唐初魏徵和唐太宗也多次轉引這樣的觀點。見《貞觀政要·論政體》:"臣又聞古語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陛下以為可畏,誠如聖旨。"
(四)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3樓:劉夢真唯一
意識到了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也是變革社會的決定性力量.君主要想統治地位能夠穩固就必須獲得人民的支援,否則就會被人民推翻,得人心就得天下,失民心就失天下。
1、原文見《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講述孔子與魯哀公的一段對話。魯哀公問於孔子曰:
「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寡人未嘗知哀也,未嘗知憂 也,未嘗知勞也,未嘗知懼也,未嘗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
」曰:「非吾子無所聞之也。」孔子曰:
「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 仰視榱棟,俯見幾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則哀將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櫛冠, 平明而聽朝,一物不應,亂之端也,君以此思憂,則憂將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聽朝,日昃而退,諸侯之子孫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思勞,則勞將焉而不至矣?
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2、「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亦作「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簡稱「載舟覆舟」。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
3、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說統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讓船安穩地航行,也能將船推翻吞沒,沉於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唐太宗說這句話的意圖是什麼
4樓:為情殤的
意識bai到了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du的,人民群眾也是變革zhi社會的dao決定性力量.君主要想統
回治地位能答
夠穩固就必須獲得人民的支援,否則就會被人民推翻.
他作為統治階級的成員意圖是在總結以往朝代興替的經驗教訓基礎上維護自己的統治,但是他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客觀上使他能夠實行一些有利於人民生活的政策,因此在他統治時期政治較為穩定,經濟發展,出現「貞觀之治」
5樓:匿名使用者
據歷史教科書記載說這話的意圖是唐太宗經歷了隋末農民起義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反正意思就是告誡後來人要珍惜民力愛護民生
6樓:匿名使用者
上面說得都
復是有一點很重要的地方不制對。這裡必須點明,水指的是世家,而不是百姓。打擊隋朝的主要力量是世家力量,而不是普通百姓的起義。
直到黃巢起義,世家才退出歷史舞臺,換成文人集團登場。唐初的名臣,名將基本都是世家的人。最底層與王朝靠世家做連線,王朝的聲音很難傳到底層,反之亦然。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這句話表示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君主如船,百姓如水,水既能使船安穩地航行
,也能使船沉沒。」,意指事物用之得當則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比喻民心向背決定生死存亡。
一、出處:《荀子.哀公》篇
二、原文:
君出魯之四門,以望 魯四郊,亡國之虛則必有數蓋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將焉而不至矣?且丘聞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而不至矣?」
三、譯文:
您走出魯國國都的四方城門去瞭望魯國的四郊,那些亡國的廢墟中一定有幾處茅屋,您從這些方面來想想恐懼,那麼恐懼之情哪會不到來呢?
而且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主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載船,水能翻船。」您從這個方面來想想危險,那麼危險感哪會不到來呢?」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荀子著文,多以論述中心為其題目,而此篇《哀公》乃以一國君為題,所述多為魯哀公與孔子的對話,頗有拼湊之嫌。
然而聽其徐徐道來,胸臆間亦不免漸生興亡之悲。
從歷史上來看,魯哀公可稱是一個昏庸的諸侯。
其在位時,正是春秋末年吳越爭霸之際。
當時的魯國,內有權臣季氏當道,外有齊國屢次莫名的討伐,又曾遭到吳國的侵犯,然而哀公卻如同一個無知的孩童,將自己的眼光只界定於觸手可及的宮牆之內,甚至為自己不曾瞭解哀傷、憂愁、勞苦、恐懼、危險而焦躁不安。
二、作品賞析
面對這樣不知世事的君主,連孔聖人也啼笑皆非:「君之所問,聖君之問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
」然而,孔子在自嘲之後還是不得不一步步地啟發:您看到宗廟裡的玉器是先王留下的,然而物在人亡,不是會感到哀傷嗎?
您每天處理國家大小事務,但如果有一件沒辦好,可能就會帶來災禍,難道這不是令人發愁的事嗎?
不過夫子的滔滔大論顯然沒有打動哀公,他所感興趣的也無非是古代的禮服、禮帽之類。
唐貞觀後期,魏徵在著名的《諫太宗十思疏》中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意思是說:怨恨不在於大小,可怕的只在人心背離。水能載船也能翻船,所以應該高度謹慎。
三、作者簡介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
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8樓:匿名使用者
原意是水可以讓船航行,也可以把船打翻。後成為各代君主的人生準則,要善待百姓,
不可為一己私慾而觸怒百姓,否則平時看上去很平靜的水面也可以有滔天波瀾。江山就坐不穩了~~~ 誰讓李世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哦!
9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君 就像船 民 就像水
水可以讓船飄在上面 也可以推翻船
道理:(我知道作業本上有讓你用史實說明,我也寫過。。)水能載舟:劉邦約法三章,深得民心,建立漢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水能覆舟:秦始皇**,導致人民揭竿而起,最終被推翻。
以上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君要想治理好國家,首先自己要做到最好,贏得人民認可。
看在我也是學生的份上,就選我的答案吧。這可是老師改過的哦!!
10樓:程子偉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徵「納諫」的話,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誡後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這句話的含義很直白,就是把一個政權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於「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11樓:八歲刀爺
道理就是:
表面意思是水可以使船浮起,也能令船翻沒。其實比喻人民百姓能夠擁戴皇上,也可以推翻皇上,用來勸告當政者要勤政愛民,廣施仁政。天下之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唐太宗的功過
唐太宗的功過如下 1 功 李世民在位期間,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 龜茲 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 天可汗 為後...
歷史上對唐太宗的評價,對唐太宗的評價
史學評價 新唐書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傳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興之業。湯有天下,傳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號稱三宗。武王有天下,傳三十六王,而成 康之治與宣之功,其餘無所稱焉。雖 詩 書 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舊...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什麼唐太宗採取的民族政策是什麼?
以 開明民族政策而對四夷產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兩者有機結合則 遠人自服 影響 導致唐太宗採取開明寬柔與以武撥亂相結合,剛柔並濟的民族政策 以恩惠撫和為主的政策 1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族的擁戴,尊他為天可汗。唐太宗在今新疆地區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分別是安西都護府.2唐太宗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