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老子,有什麼區別,孟子,孔子,莊子,老子之間的不同之處?

2021-03-03 22:04:36 字數 5638 閱讀 6578

1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區別

中國思想意識中都這樣認為「孔子思想和孟子思想是一致的,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延續和發展---所謂 『孔孟之道』 」

這裡我要說的是,孔子思想是孟子思想表面是一致的,但其實質卻是完全不同的。換言之,虛的是一致的,實的方面不是。即,虛的倫理說教是一致的,實的制度構建卻完全不同。

這種不同,即展示中國的歷史命運巨大的轉變。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君君臣臣」。孟子思想的核心則是「人人皆可為堯舜」,孟子有言「君不肖,則易之」。雖然孟子與孔子同為儒家,且關於道德修養方面的主張一致,但若仔細思考他們的言論,可以看出孟子思想是孔子思想的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

竟管後世所奉行的思想一直是孟子的思想,但因為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言論上孔子思想又不明確,加上後人的曲解。中國儒家思想一直以「孔孟之道稱於世」。

宋代就有學者對孟子提出質疑,但因為聲音小,又缺乏論據,很快就被人們的傳統思維所淹沒。他們的最主要的論據就是「孟子沒有提到尊周室」,步調沒有和孔子保持一致。這正是孔子與孟子思想分歧之處,也是政治制度構建思想的不同之處。

這裡也有孔子的原因。孔子所表達的思想一直都處於矛盾之中。他提出根本的主張「君君臣臣」,但在論證的時候卻提出「復禮復古」。

而在其中他卻不得不面對又實在不敢反對「湯武革新」的正確性。而他又沒有意識或者能力用神學的論證來推動他的主張。「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其中的寫照。

如果孟子--這個思維簡單卻又有些偏激但是頗為雄辯的人沒有登上歷史舞臺,中國的歷史可能會是另外一個樣子。或者沒有孟子中國也會構建秦到清的模式。但是中國多年受孟子思想的支配卻是事實。

儘管孟子直到宋以後才被列到與孟子同列的地步,但是他卻是孔子思想的最主要解釋者。正是孟子持角,諸法家合力,孔子與世俗的思想的鬥爭失敗了。

孔子提出「君君臣臣」,強調「君君」卻忽視「臣臣」。所以當法家廢除貴族繼承製的時候,孔子的繼承者卻沒有激烈的反對。也正因為「君君」與「臣臣」是相互依存的,離開了臣臣,也就開始的一亂一治,也就開始了後來我們所垢屑的「迂腐的忠君思想」。

孔子主張擁護周王室,卻強調讚美文武王,這是矛盾的,也難怪後來的儒家繼承者和幾乎所有的民眾得出錯誤的理解。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創始者.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概括為儒道兩家的主張不同.我們可以用三個簡單的概念來分辨儒家與道家的不同.

第一,儒家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社會性;道家不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自然性.

第二,儒家以天為至高存在,凸顯歷史背景;道家以道為至高存在,展現宇宙視野.

第三,儒家期盼天人和德,從向善到擇善到至善,道家則希望與道和一.

孟子,孔子,莊子,老子之間的不同之處?

2樓:我是誰

1、學派

不同孔子和孟子為諸子百家中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為儒家學派創始人,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老子和莊子為諸子百家中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老子為道家學派創始人,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2、核心思想不同

孔子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後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後世影響極大。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老子哲學的核心思想是「道生萬物」的宇宙生成說,把宇宙看成一個自然產生、自然演變的過程,天地萬物是依照自然規律發展變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學的精髓是他的樸素辯證法思想,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

」(《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3、主要著作不同

孔子晚年編訂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還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這對古代文化的儲存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孟子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裡,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

莊子一生著書十餘萬言,書名《莊子》,道家經典之一。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它和《周易》、《老子》並稱為「三玄」。

3樓:匿名使用者

1、出生不同

孟子: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莊子: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

2、主要成就不同

孟子:民本思想,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道德思想,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

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的完足思想體系。

莊子: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

「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莊子·讓王篇》)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老子: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

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

方法(德)**於事物的規律(道)。

3、主要著作不同

孟子:《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孔子: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撰《春秋》。後人合稱之為《六經》。

莊子:《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所傳三十三篇,已經郭象整理,篇目章節與漢代亦有不同。

全書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繼承老子學說而倡導自由主義,蔑視禮法權貴而倡言逍遙自由,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

老子: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

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分為上下兩冊,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4樓:睡影望空

1、出生不同

孟子: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

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

老子: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

2、主要成就不同

孟子:民本思想,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孔子: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的完足思想體系。

莊子:莊子在哲學上,繼承發展了老子的思想,認為「道」是客觀真實的存在,把「道」視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他說:

「道之真以修身,其緒餘以為國家,其土苴以為天下。」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華用以修身,它的餘緒用以治理國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老子: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複雜和變化的。

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方法(德)**於事物的規律(道)。

3、主要著作不同

孟子:《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

孔子: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詩》《書》《禮》《樂》,序《周易》,撰《春秋》。

莊子:《莊子》約成書於先秦時期。《漢書·藝文志》著錄五十二篇,今本三十三篇。

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內篇的《齊物論》、《逍遙遊》和《大宗師》集中反映了此種哲學思想。

老子:老子在出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

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的主要成就: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 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為基礎,以立人極(「三極之道」)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的完足思想體系。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孔子晚年時期的最高理想稱之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溫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能,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

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禮制傳統較深的魯國,這時周王朝的統治權力已經名存實亡,諸侯間相互爭戰不斷,出現了「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的社會現實,「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個時代的特點。

社會矛盾的激化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殘。這些共同構成了孔子政治思想產生的歷史淵源和社會條件,「仁」與「禮」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與孟子有什么區別,孔子與孟子有什麼區別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 農曆八月廿七 前479年4月11日 農曆二月十一 字仲尼。排行老二,漢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春秋 據有關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 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區別腦筋急轉彎

一個是揹著兒子,一個是託著兒子。解析 孔子的 子 在左邊,孟子的 子 在上邊,孔子把兒子背在身上,孟子把兒子託在頭上。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慄邑 今河南夏邑 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親兄長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

孔子和孟子有什麼區別?(腦筋急轉彎)

謎底 孔子把兒子背在身上,孟子把兒子頂在頭上。解題思路 孔子的 子 在左邊,孟子的 子 在上邊,子就是 兒子 的意思。根據字形,我們可以理解為孔子把兒子背在身上,孟子把兒子頂在頭上。也可以理解為孔子把兒子牽在身邊,孟子把兒子放到頭上。擴充套件資料 孔子生而七漏,頭上圩頂 意為頭頂凹陷 而又因其母曾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