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
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鷸蚌相爭古文加翻譯
2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
臣恐強秦之為漁夫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
「善!」乃止。
翻譯:趙國將要出戰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說趙惠文王:「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晒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幹死你。』
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取不出來,明天你的嘴取不出來,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
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
「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方——剛剛。箝——同「鉗」,把東西夾住的意思。雨——這裡用作動詞,下雨。
出自:漢 劉向《戰國策·燕策》
主旨:文章講訴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
寓意:在各種紛亂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作品成就影響:
《戰國策》善於述事明理,大量運用寓言、譬喻,語言生動,富於文采。雖然書中所記史實和說辭不可盡信,但其仍是研究戰國社會的重要史料。
《戰國策》採用雄辯的論說,尖刻的諷刺,耐人尋味的幽默,構成獨特的語言風格。書中的許多寓言故事如「畫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傳至今為習用的成語。
《戰國策》也善於通過諷喻的小故事說明一種道理,生動幽默、耐人尋味。例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以鄒忌借其妻、妾、朋友出於不同目的,讚美其「美於徐公」,說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勸戒齊王不應偏任宮婦近臣的話,而應廣開言路,鼓勵人民進諫。
《戰國策》的思想內容比較複雜,主體上體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傾向,同時也反映出了戰國時期思想活躍,文化多元的歷史特點。《戰國策》的政治觀比較進步,最突出的是體現了重視人才的政治思想。
3樓:匿名使用者
成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鷸蚌相爭① 蚌②方出曝③,而鷸④啄其肉。蚌合而鉗⑤其喙⑥。 鷸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⑨之。
【字詞註釋】
①選自《戰國策》。②蚌(b4ng):生在淡水裡的一種軟體動物,有兩扇橢圓形硬殼,可以開合。
③曝(p)):晒,這裡指蚌上河灘晒太陽。④鷸(y));鳥名,常在水邊捕吃魚、蟲、貝類。
⑤鉗(qi2n):夾住。⑥喙(hu@):
鳥類的嘴。⑦即:就。
⑧不出:指鷸的嘴拔不出。⑨擒(q0n):
抓住。【詩文翻譯】
河蚌剛剛爬上河灘張開殼兒晒太陽,一隻鷸鳥撲過來啄它的肉。蚌靈敏地合擾自己堅硬的殼,把鷸鳥尖尖的長嘴緊緊夾住。鷸對蚌說: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晒死。」蚌也對鷸說:「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餓死!
」鷸和蚌誰也不肯讓誰。結果都被漁夫毫不費力地抓住了。
4樓:匿名使用者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暴),而鷸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鷸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
」 惠王曰:「善!」乃止。
――節選自《戰國策·燕策二》
翻譯趙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了燕國,去勸趙惠王說:「臣這次來的時候,(我)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張著殼晒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
』河蚌也就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
打魚的人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鷸蚌相爭中「漁父」那樣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慮考慮。」惠王聽了,說:「對啊!
」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鷸蚌相爭全文、解釋
5樓:熱心網友
一、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二、譯文
趙國將要出戰燕國,蘇代為燕國對惠王說:「今天我來,路過了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裡出來晒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幹死你。』河蚌也對鷸說:『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會餓死你。』兩個不肯互相放棄,結果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起捉走了。
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說:
「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三、出處
《戰國策·燕策》【作者】劉向 【朝代】漢
一、創作背景
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它告訴人們:在各種紛亂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
二、劉向的故事
劉向、劉歆父子在當時經學獨尊的情況下,大力倡導研究諸子之學,對削弱官方學術思想的統治、解放思想是有積極意義的。
早年的《枕中鴻寶苑祕書》,「書中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深受神祕思想的影響。繼又參與石渠閣的五經講論,濡染於今文經學活動。他後來論歷代興革、國政得失,就拿出了今文學者的派頭,以陰陽五行、天人感應作為論證的依據。
元帝時,他上封事,論舜及文武周公時的祥瑞和幽厲以後春秋時期的災異而歸結於「災異未有稠如今者也」。
6樓:雲愛夢冰兒
出處欣賞評點 《成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王建峰 繪
出自《戰國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說的是雙方相爭持,讓第三者得了利。這個故事說明看不到真正的敵人,就會給強敵製造有利的機會,給爭執雙方帶來滅頂之災。選文中講的是當趙國將要攻打燕國時,著名說客蘇代為了燕國的國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勸諫趙惠王,蘇代用「鷸蚌相爭,漁甕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趙國攻打燕國可能給燕趙兩國帶來的巨大災難,希望趙惠王審時度勢,縱觀戰國風雲,權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面對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趙惠王,蘇代不是直陳趙國攻打燕國的是非對錯,而是巧用寓言故事來說理,不僅展示了他過人的膽識,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出自: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
「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原文趙①且伐燕②,蘇代③為燕謂惠王④曰:「今者臣來,過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鷸⑦啄其肉,蚌合而莫過甘其喙⑧。鷸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⑨之為漁父⑩也。故願王熟計之也。
」 惠王曰:「善!」乃止。
――節選自《戰國策·燕策二》
註釋①蚌:生活在淡水裡的貝殼軟體動物,有兩片橢圓的外殼。 ②曝(pù):
晒太陽。 ③鷸:一種水鳥,羽毛茶褐色,嘴腳都很長,常在水邊啄食小魚和貝類。
④甘(qián):同「鉗」,意思為夾住。 ⑤喙(huì):
鳥的嘴巴。 ⑥漁者:捕魚的人。
⑦禽:同「擒」,捉獲。 ⑧舍:
放棄;丟下 9亦:也 雨 (yù)——這裡用作動詞,下雨。即——就,那就。
謂..曰——對..說。
相舍——互相放棄。並——一起,一併。禽——同「擒」,捕捉。
弊:弊病;害處,這裡指疲弊的意思。熟:
仔細。得:得到 【示例】:
肅清日寇吾儕事,~笑列侯。 ◎**《和董必武同志七絕》之三 ①趙:國名,都城在現在的河北省邯鄲市。
春秋、戰國時的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東部一帶地區。 ②燕:國名,都城在現在的北京市。
音yān,春秋、戰國時國名,疆域在現今河北北部一帶地區。 ③蘇代:人名,蘇秦的弟弟,是戰國時著名的說客,洛陽人。
④惠王:就是惠文王,趙國的國君,名叫趙何。 ⑤易水:
在現在河北省境內。 ⑥曝:pù,晒太陽。
⑦鷸:yù,一種水鳥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長,捕食魚、蟲、貝類。 ⑧喙:
huì,嘴,專門指鳥和獸的嘴。 ⑨秦:國名,都城在現在的陝西省咸陽市。
⑩漁父:漁夫。 (10)漁者——就是後面的「漁父」,以捕魚為業的人。
(11)伐——討伐 (12)雨——名詞活用作動詞,意為下雨。 (13)禽——音qín,擒獲,就是捕捉的意思。 (14)支——支援,這裡是相持、對峙的意思。
(15)弊——弊病,害處,這裡是疲弊的意思。
翻譯趙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了燕國,去勸趙惠王說:「臣這次來的時候,(我)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張著殼晒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
』河蚌也就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
打漁的人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鷸蚌相爭中「漁父」那樣的角色。
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慮考慮。」惠王聽了,說:「對啊!
」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通假字 拑 :通「鉗」,夾住。
禽 :通「擒」,擒獲。 弊 :
通「蔽」,矇蔽。
古今異義
熟 今常用義:成熟;熟練。文中古義:
仔細,周詳;如「故願王熟計之也。」 支 今常用義:支撐;支援。
文中古義:對峙;如「燕趙久相支.」 大眾 今常用義:
群眾,民眾。文中古義:軍隊;如「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
」 恐 今常用義:害怕。文中古義:
擔心;如「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願 今常用義:願望;願意。
文中古義:希望;如「故願王熟計之也。」
一詞多義
且 (1)副詞,將要,快要;如「趙且伐燕」。「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連詞,姑且,暫且;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石壕吏》) (3)連詞,況且;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伐 (1)動詞,攻打,討伐;如「趙且伐燕」。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 (2)動詞,砍伐;如「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賣炭翁》) 即 (1) 副詞,就;如「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2)副詞,立即,馬上;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為 (1)介詞,為了;如「蘇代為燕謂惠王曰」。 (2)動詞,成為;如「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3)動詞,作為;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計 (1)動詞,謀劃,考慮;如「故願王熟計之也」。 (2)動詞,計算;如「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送東陽馬生序》) (3)名詞,計謀,策略;如「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 強 (1)qiáng,形容詞,強大;如「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 (2)qiáng,形容詞,僵硬;如「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幼時記趣》) (3)qiǎng,動詞,勉力,努力做;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舍 (1)shě,動詞,丟棄,放下;如「兩者不肯相舍」。「捨生而取義者也」。
(《魚我所欲也》) (2)shè,名詞,房屋,客舍;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桃花源記》)「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送東陽馬生序》)
詞類活用
1. 名詞用如一般動詞 「今日不雨」之中,名詞「雨」用如動詞,即「下雨」;該分句可譯為「今天不下雨」。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之中的「弊」是形容詞使動用法,即「使……疲憊」,或「使……睏乏」;這兩個分句可譯為「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
3. 動詞的使動用法 「今日不出」之中,動詞「出」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即「使……出來」;該分句可譯為「今天不讓你出來」或「今天不放開你」。
文言句式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1)「過易水」之前省略主語「臣」,即「(臣)過易水」;該分句可譯為「(我)經過易水」。 (2)「故願王熟計之也」之前省略主語「臣」,即「(臣)故願王熟計之也」;該分句可譯為「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慮考慮」。 2.省略賓語 (1)「漁者得而並擒之」之中,謂語動詞「得」的後面省略賓語「之」,即「漁者得(之)而並擒之」;該分句可譯為「打魚的人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
(2)「乃止」之後省略賓語「之」,代「伐燕」這件事,即「乃止(之)」;該分句可譯為「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辨析辨形:漁:不能寫作「魚」。
辨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和「坐山觀虎鬥」都有「雙方爭執不下;結果兩敗俱傷;讓第三者獲得好處」的意思;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偏重在客觀地形容雙方相鬥讓第三者獲利;「坐山觀虎鬥」偏重在形容人的意願和行動。
寓意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
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區域性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鬥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鑽空子。 概括下來就是: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鷸蚌相爭,在《戰國策》這首詩的譯文
鷸蚌相爭 選自 戰國策 燕策 記載辯士蘇代借用民間流傳的寓言故事來說明趙燕相持會給兩國都帶來禍害,從而阻止了趙國攻打燕國。它告訴人們 在各種紛亂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原文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 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
《兩小兒辯日》文言文,閱讀題,文言文閱讀題及答案
原文 孔子東遊,見兩小兒辯鬥,問其故。一兒曰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 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y 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 日初出滄 c ng 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 孰 sh 為汝 r ...
文言文閱讀題,古詩文閱讀題目10篇及答案
講了要學會忍辱,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1.司馬遷在文中講了一個什麼道理?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 古詩文閱讀題目10篇及答案 有沒有一個軟體可以做很多文言文閱讀題目的呢?沒有。小朋友想法不錯,可惜用錯地方了。文言文就是多看多背多記,熟能生巧。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