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坐在碉樓看風景
不對。討論和熱烈搭配,激烈和爭論搭配,所以本句搭配不當。可改為:語文課上,大家討論得非常熱烈。
語文課上,同學討論得很激烈.這句話什麼地方有語病?
2樓:不隨意
語文課上,同學討論得很激烈。
「討論」應該為多人。所以「同學」應為「同學們」。
語文課上,同學們討論得很激烈。
課上,同學們討論的非常激烈,寫改病句
3樓:妙藥
課上,同學們討論得非常激烈。
這裡是測試「的」「地」「得」的用法。
4樓:
把「激烈」改為「熱烈」
5樓:匿名使用者
激烈用詞不當,改成熱烈
難忘的公開課(上語文課)作文拜託了
6樓:匿名使用者
那一天,是4月16日,是第十週星期四,我記得非常真切。
那天早讀課,我班沉浸在一種緊張而又激動的氛圍中。同學們交頭接耳,臉上是無比的興奮,彷彿在期待什麼!再看看羅老師,表情和我們不相上下,他忙得不一樂乎,似乎中了大獎。
繞了一大圈,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難道第三次世界大戰要爆發?no !
no ! no !原來是今天我們班要舉行一堂片區語文公開課!
上課鈴響了,我們伴隨著《想家的時候》這首歌的旋律很快進入深沉哀愁的"鄉愁"的境界。羅老師從歌曲入手,再到古詩中描寫"鄉愁"的名句,再到現代詩中"鄉愁",最後引到我們今天要講的課文--余光中的《鄉愁》,讓人有曲徑通幽之感。開始老師就出手不凡,讓我怦怦直跳的心慢慢平靜下來。
接下來,羅老師舉行了一個"普通話、閩南話大比拼"的朗誦比賽,比賽規則是每組選派一個代表進行朗讀,由老師進行評分,其他同學評議,我們興奮得拍手直叫。開始朗讀時,班長先用普通話朗讀,她的颱風很好,節奏分明,感情深沉,獲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班長讀完後,李婷婷(中)用閩南話朗讀,她讀得太好了,閩南風味十足,我們聽了她的朗讀,眼前出現一幅幅詩人不同生活經歷的畫面,讓人領略到閩南語的獨特魅力,全班同學和後面聽課的老師都情不自禁的鼓掌。
兩人不相上下,都獲得了9.5的高分。接下來是第三組的亞雄同學與我組長鵬同學之間了一場朗讀之戰,戰況十分激烈,兩個整體上不錯,但相對我們女同胞來說是要差一個檔次,他們倆分獲8.
5分和8.9分。課堂上的朗讀,不僅讓我們懂得了朗讀詩歌的技巧和方法,還讓我們對課文的感情有身臨其境之感。
接下來,羅老師與我們一起欣賞了這首詩的意境美感、語言美、構思美,老師時而讓我們陷入深思,時而讓我們討論交流,時而讓我們與詩人對話,我們在寬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了知識,也陶冶了情操。
不知不覺,下課鈴響了,但同學們還意猶未盡呢!這節課,同學們不僅領略到了余光中爺爺的思鄉之情和愛國之情,還學會了朗讀詩歌的技巧,培養了欣賞詩歌的能力,真是受益匪淺。
我希望每節語文課都這樣精彩!
7樓:匿名使用者
昨天一位建安小學的老師來上我們班的課。我們要下去電教室上課,聽說還有很多老師還要來聽課。我心裡的那個緊張啊,簡直無法形容出來了!
我緊緊地抓住衣角,在心底不斷給自己加油打氣,唯恐這節課上得不好丟失了學校的臉面。
我坐在了第一排,李雅嵐就坐在我的旁邊。進來電教室的老師很多,可我拼命地在人群裡想找到那位建安小學的老師。不一會兒,上課鈴打響了,一位面目陌生的老師走了進來,並做了自我介紹。
我覺得這位老師很慈愛,給人一種很親切的感覺。
老師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大字——「廣闊」,並讓我們用廣闊來組詞。我舉了手,老師沒叫我,叫了另一位同學;同學們也爭先恐後地回答著,「廣闊的天空」,「廣闊的草地」,「廣闊的陸地」等等。隨後老師又從廣闊這個詞語引出了「生活是多麼廣闊」這句話,這句話也是一首詩的題目。
這位老師的教學方式確實讓我佩服,他的方式很特?e,由一個詞引出了這節課所要講的知識內容。
老師由廣闊引出了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的內容,有關生活的一首小詩。我們先大聲地朗讀了一遍,老師讓我們思考:生活為什麼是廣闊的。
有同學就回答了:因為生活是五彩繽紛的。我也在心裡想好了答案,舉起手來,「我認為這句話是要在有限的生活時間內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老師也認為「有意義」這三個字說得很好,我很高興。老師又讓我們模仿一節小詩,我想到了兒童在河邊玩耍的情景,也把它寫了下來。
最後,老師總結了這節課的內容。下課鈴響了,我們也都依依不捨的離開電教室了。
我永遠忘不了,忘不了這節建安小學老師給我們上的語文公開課
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8樓:angela韓雪倩
1、語文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人類獨有的區別於世間一切生命的交往工具;但又不僅僅是工具和載體,其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
2、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泛指一切與人類切身利益有關的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等。這種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提法更準確、更寬廣,更深刻。
言語技能的獲得,創新思維的超越,文化內涵的豐富,使語文課程更貼近整體素質的培養與薰陶。
9樓:匿名使用者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
10樓:匿名使用者
目前,關於語文性質之爭正開展得如火如荼,熱鬧非凡。但就筆者所見,論者大都是自言自語,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論述依據,所以儘管新見疊出,但卻很難得出正確結論。筆者以為,論述語文性質問題必須明確三點共識:
一是要弄清性質的內涵。我們認為性質是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決定該事物是該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根本特點。一個事物只有一個性質,不可能同時擁有幾個性質。
二是要弄清立論的依據,要明確一門學科的性質只能是由這門學科的特殊的研究物件所決定的。三是要「知人論世」,瞭解立論者的立論背景,做到「瞭解之同情」。基於以上三點,我們認為:
儘管「工具說」作為語文性質的主流認識在近幾年中受到了多方質疑,特別是「人文說」者更是不遺餘力;但是,語文性質卻只能是「工具性」,不可能是「人文性」。具體說來:
人文性不是語文性質
我們說人文性不是語文的性質,理由是:
一﹑人文性不是語文學科獨有的特點。語文性質是語文字質屬性的反映,是決定語文是語文而不是其他學科的根本特點。語文性質只有一個,而且是語文這門學科獨有的一個。
據此,語文固然屬於人文學科,但人文性卻不是語文學科獨有的,其他人文學科如歷史、**、美術等也具有人文性,人文性無法把語文和其他學科區別開來。因此,說「人文性」是語文的一個特點則可,說是語文性質則不妥。
二﹑「人文說」的立論依據不妥當。語文性質是由語文的特殊的研究物件所決定的。語文學科關注的物件是言語形式而不是言語內容。而「人文說」
者的立論依據大多從言語反映的內容角度來立論,而言語的內容又恰恰是中小學各門學科都要關注的焦點。這就造成了立論依據的錯位,因而「人文說」不足為訓。
三﹑批駁「工具說」的理由不充分。不破不立,提倡「人文說」者為破「舊」立「新」,決意置「工具說」於死地,把語文教育領域的許多問題都強拉到「工具說」身上,認為「工具說」罪大惡極,十惡不赦。如指責「工具說」帶來了科學主義,導致了種種教學弊端。
此種認識並不準確。首先,語文就要理直氣壯地強調科學化,教材編寫、內容安排、訓練體系、教學原則、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等等本來就需要實現科學化,否則,語文教學質量無以保證。目前,語文教學科學化程度並不高,就連語文概念、語文性質等說法尚不統一,**還好意思說已經到了「科學主義」氾濫的程度?
其次,不能把語文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統統歸結到「工具說」身上,明眼人都知道語文教育中的問題主要是由教育體制不佳、食洋不化、政治干擾及瀰漫於整個社會的功利主義傾向等因素造成的,與「工具說」並不搭界。事實上,「人文說」者所反對的,也恰恰是「工具說」者所反對的,這一點,葉老的有關論述就是明證。
四﹑「人文說」沒有擺正人文教育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提倡「人文性」的實質是改變陳腐的道德說教,努力擺脫意識形態的不良影響,強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人本教育。應該說這種注重人文精神涵養的教育是中小學各門學科都需要的,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是,如果把人文教育擺到一個不恰當的位置上,讓其高高地凌駕於對祖國言語的學習之上,則未免本末倒置、輕重不分了。人文精神的培養應融會於言語能力的形成過程中,而不能脫離言語學習。
五﹑「人文說」者開的藥方並不新鮮。「人文說」者以為加強文學教育、重視誦讀就能包醫百病,未免把複雜問題簡單化了。文學教育固然重要,但它僅僅是語文教育的一小部分,把文學教育當作語文教育的全部,未免荒唐了點。
誦讀固然體現了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在語文教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功能,但誰都知道一味誦讀只能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它無法體現因材施教,帶來的只能是單調乏味﹑懵懂糊塗和效率低下。因此,這一藥方並不理想。何況倡導「工具說」者也十分重視文學教育、強調誦讀呢!
倡導「工具說」的張志公先生就一貫強調要重視文學教育、強化誦讀。
因此,人文性不是語文性質。
11樓:匿名使用者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部分「課標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 ——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範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佈「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專家 、全國中語會會長 、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
「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穫,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治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2023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佈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頂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呢教學引上了死衚衕」,這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入了一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者葉蜚聲 、徐通鏘 )。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編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
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巨集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的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是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
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呢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漠視 、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 、寫 、聽 、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
新的「語文課標」,即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性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點,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的新的時代觀點,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語文課要講得非常詳細嗎,語文課上要課前演講,很多人都草草一兩,如果只有我一個人認真的話會不會很怪雖然我的內容也不咋地
什麼學齡bai 段的孩子?你別忘du了,你是zhi 老師,學習的事,學生是dao主體,老師回是主導,講課答應該根據學生的學齡段從講得很細,到慢慢讓學生學會方法,自己去學,加強預習和複習。學生說你講得不好,是他們從中沒有學會方法吧。你應該從這一點上下功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
語文課上老師講的幽默話語是什麼
聽說有個孩子很怕螢火蟲,因為家裡人曾說過那是 鬼火蟲,鑽進人的耳朵,人就會變成鬼 一天螢火蟲飛來了,孩子驚恐之時,老師說 這個小蟲自己會發光,叫螢火蟲。它不是來鑽我們耳朵的,它提著小燈籠,是來給我們照亮的。螢火蟲,小得像粒豆豆兒,卻像小朋友一樣,專愛做好事,夏天的夜晚,它提著小燈籠,悄悄地飛來飛去,...
語文課上要用的故事勵志短小,語文課前三分鐘演講,不要太長,比較勵志,講哲理的,謝謝
有很多,去網上搜 別說我無知。懸樑刺股,鑿壁借光。行嗎?望採納 關於珍惜時間的搞笑勵志的小故事,最好還加上啟示,語文課課前演講要用。謝謝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祕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藥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 為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