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鑑定真假年代,瓷器,鑑定真假年代!

2021-03-04 07:58:23 字數 5573 閱讀 1156

1樓:淺藍色妖姬

真的,近代畫風,是**時期的青花帽筒

2樓:雅士文苑

清中早期的青花筆筒。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件不清楚,第二第三件的話,不像真的。因為太新了。

4樓:小白鼠美容師

直接上鑑寶節目啊!**分辨,很容易出錯的。

如何一眼看出瓷器的朝代

5樓:匿名使用者

正確判斷瓷器的真偽和年代,必須要有科學的依據。古瓷器鑑定的依據,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

第一、器物的發展演變規律:瓷器是具有一定形體的物品,由於其用途、製作技術、使用者的生活或生產環境、製作和使用者的心理情況或審美觀念等因素的作用,決定著物品的特定形態及其演化過程。

第二、以紀年墓出土的瓷器為標準器:有確切年代標記的古墓葬,其隨葬瓷器的年代,可以以墓葬年代作為它的年代下限。這樣,其它未能確定年代的瓷器,可與這類標準器進行比較,確定其與標準器的異同,從而做出比較確切的判斷。

第三、古代遺址出土的器物:古代遺址文化層所出的器物,由於不同時期的文化層是按時間早晚,以自下而上的順序依次推擠而成的,因此能夠確定他們的相對年代,即相對的早晚的關係。

第四、器物本身的款識:有些瓷器在製作時,已經將年款書寫或刻印在器物上了,這種帶有明確年款的瓷器,也是鑑定時的標準器,但要注意是否是假款。

【瓷器鑑定的主要內容】

鑑定古陶瓷的內容可以簡單的概括為:辨真偽、斷時代、定窯口、評價值,這也是鑑定的四個基本要求,或稱基本任務。

一 辨真偽

辨真偽非常好理解,即區分某件瓷器是否屬於真品,這是鑑定工作關鍵的第一步。對不懂行的人來說,瓷器的珍品、仿品、偽作很容易混淆。

仿古作為陶瓷的一般特徵是鑑定工作中的「彼」。一下介紹的就是總結出來的幾點經驗之談:

1、 胎體不是過重就是過輕,這是因為仿製品與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

2、 胎質、釉質一般過細。

3、 造型市區古物風格。

4、 輪廓線條生硬。

5、 無使用後的光滑感。

6、與第5關相聯絡的是仿品釉面光澤一般太強(有些人稱此種現象叫「火刺」),不細膩,比較粗鬆。白釉太白,白中泛蘭兒不是泛青。

7、 造型、紋飾方面的一些特徵太強烈、過分,看上去極不自然。

8、 彩太鮮,比如白彩太白、紅彩太紅、綠彩太綠成墨綠色等等,沒有真品的時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蘊。

9、 仿品紋飾的繪畫不自然,筆力拘謹,線條不流暢,有些拙劣的仿品紋飾粗糙。

10、款識書法無力,字型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連邊圈邊框都明顯不規整,線條粗細不勻。

以上所述這種種仿品特徵,在某件具體器物上,不大可能同時都鮮明表現出來。但只要我們知道這個道理,鑑定時用心觀摩,抓住了一點兩點,也就有了突破口,能順利進行了。

二 斷代

斷代即鑑定瓷器製作的年代。同一窯口的產品,有產於不同年代之別。如龍泉窯瓷器,宋、元、明均有生產。

準確斷定年代,就是要鑑別出它是宋代,還是宋代或明代產品。景德鎮瓷業在明清時期有很大的發展,由於這兩代皇室甚至數朝同一品種瓷器的近似,因此對這類瓷器的斷代就顯得頗為困難。以前,收藏者往往習慣於把前後兩朝瓷器並同斷代,如明代早期青花瓷器,時尚是判以「水宣」,五彩瓷則斷為「嘉歷」,表明斷代的難度

三 斷窯口

斷窯口即鑑定古瓷的產地。如某件青釉瓷器,究竟是耀州窯產還是臨汝窯產,即需鑑定其窯口。準確辨認古瓷產地,是鑑定製品年代與真偽的重要環節。

判定陶瓷器的窯口,需要掌握以下幾點:

1、胎:古代各窯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麼料燒什麼貨,所以大體上是各窯產品各具特色。

2、釉:各窯工藝技術往往形成傳統風格,因而形成各自比較固有的特徵。

3、裝飾手法:由於各窯所處時代、地理位置、性質(官、民窯)等諸種不同,瓷器在燒製時會受時代、區域文化、地方風俗等的影響,紋飾內容和技法工藝都產生各自不同的傳統特徵。

4、工藝:各窯生產傳統、時間長短不同,技術影響、原材料**不同,以及窯場經營性質不同,反映在工藝上就大不一樣。

5、器形:各窯性質、社會環境、地理位置不同,產品在器形上也就差別很大。

四 評價值

評價值是通過對某件瓷器質量優劣的鑑別,以評定該瓷器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鑑別器物的優劣,只要看其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變形等,以及是不是上乘之作、稀世珍品等,從而評定其藝術水平、收藏價值。

在古陶瓷鑑定中,唯有此點似乎比較靈活些,有時候剪紙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件古瓷器的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收藏研究者中是不完全一樣的。

一般來說,價值高的陶瓷器,必須胎質堅緻、釉色鮮豔、釉質瑩潤、彩色鮮明、繪畫裝飾精工、造型優美等。

古董瓷器怎麼鑑定年代斷定真假

6樓:ake鈔票

瓷器鑑定的斷代與分期方法 :

自宋代以後,即興起摹古仿製之風,特別是明清時期,仿古之風達到高峰,歷代都有仿古贗品或造假古董問世,清末、**時尤甚。還有的贗品來自朝鮮、越南、日本、東南亞等國以及臺灣地區。因此要辨別偽品或仿品是何朝代、時期、地區所仿(偽),其主要特點、手段、影響如何,是古代仿品、現代仿品或是做假古董。

還要弄清楚是整體摹仿還是區域性仿製,如有單仿造型、仿紋飾、仿釉色、仿款識之分,所呈現的仿品面貌特徵都有較大區別。在仿品中有的是同時代仿製(明仿明或清仿清),或後朝仿前朝器物(如清雍正朝仿明宣德朝),有的是歷代官窯仿官窯瓷,還有的是歷代民窯仿官窯瓷等。此外,明清時期景德鎮窯都有仿製宋代的五大名窯及仿越窯、龍泉窯青瓷等,都存在辨真偽的問題。

如明代成化、正德朝就有仿寫前朝宣徳款器物,嘉靖、隆慶、萬曆朝也有大量仿明成化、宣徳、永樂官窯青花器物。到了清代,特別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仿古瓷更加逼真,此後,仿古風益甚,且種類豐富多彩,數量也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這類古代仿品,有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製作技術水平很高,也有其較高的研究、收藏價值,因此對這類仿品瓷也要鑑別出其相應年代,弄清是仿自哪個窯口、哪個年代及其與真品的區別。

識真才能鑑假,在辨別真假之前,先要熟記歷代古瓷真品的造形(包括主要器型)典型特徵和總體風格及細微之處的特點,再將相似或存疑的實物與考古出土器物和館藏傳世真品進行比較,從紋飾、色調、胎釉、造型、工藝製作手法、款識字型寫法特點等幾方面情況綜合分析,看兩者之間在整體面貌及細部特徵是否自然相符,與真品有否內在的聯絡,能否表現出時代共性。然後再對照文獻資料考證,儘量找到仿品出處和時代依據。特別要仔細觀察器物的細部,這常是偽品露出破綻之所在。

青花瓷裝飾藝術主要是以繪畫手法為特色的,故鑑定重點除上述幾方面外,觀察紋飾、畫風、筆法、彩料、青花呈色變化等顯得尤為重要。

分期與斷代

目前古陶瓷鑑定分期斷代法,以明清時期為例,還是習慣於先按大的朝代劃分,再按帝王年號細分。從器物斷代科學性看,實際上這種按小朝代劃分法不盡合理,因為按時代發展和器物變化規律來說,本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過程,因此按照年代或時期(包括年限、時段)的早、中、晚劃分可能會更符合實際情況。從器物鑑定角度看,劃分的年限範圍越小就越準確。

元代以前的器物,定出大的朝代即可,不必按皇帝年號分期,但其中朝代較長的還可分出早、中、晚三期(如唐早期、宋中期、元晚期等)。明清距離現代較近,各種傳世品和出土文物都很多,在民間還有大量仿製品,情況較為複雜,因此要力求做到鑑定準確,儘量縮短時間跨度。下面的分期,分別把風格和年代比較相近的時代劃分在一起,其中年號時間較長的要再分期(如康熙60年還可分出早、中、晚三期),有的處於朝代或帝王更替期,也可以初期、末期稱之。

一、明代大體可分為五期:一期為明初,即洪武、建文,共35年。二期為明早期,又可分前後階段,前階段為永樂、洪熙、宣德,共33年;後階段為正統、景泰、天順,共29年,前後階段共62年。

其中正統、景泰、天順三朝未見署官窯年款,瓷器風格亦有別於前後朝代,故又被稱空白期。第三期為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共57年,正德後期已開啟晚明風格。第四期為明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共100年;第五期為明末,天啟、崇禎,共24年。

二、清代也可分為五期,一期為清初,順治,18年。二期為清早期,康熙、雍正,共74年。三期為清中期,乾隆、嘉慶,共85年。

四期為清晚期,道光、咸豐、同治,共54年,也叫晚清時期。第五期為清末,光緒、宣統,共37年。

以上只是大致的年代劃分,另外還有幾種特定時期(特指)叫法,如鼎盛期青花瓷(以永樂、宣德朝「宣青」時期為代表)、空白期青花瓷(專指明正統、景泰、天順三朝無官窯款時期)、「克拉克」青花瓷(專指以明萬曆朝外銷西方的青花瓷)、轉變期青花瓷(以明崇禎朝青花精品瓷為代表)、高峰期青花瓷(以康熙時期「翠毛藍」 青花為代表)、仿古瓷興盛期(以清康、雍、乾三代以仿明官窯瓷為代表)、偽品氾濫期(以清末**初製作的贗品為代表),還有祥瑞瓷(專指天啟、崇禎時期帶日本風格的瓷器)、南明瓷(專指明末清初建立的南明政權瓷器)、洪憲瓷(以署「居仁堂制」款瓷為代表)、廣彩(專指清中期景德鎮制瓷胎運往廣州彩繪的外銷瓷)、淺絳彩(清末民初朱山八友彩繪瓷為代表)等。

三、明代洪武和天啟、崇禎,清代順治和光緒、宣統,分別處在朝代更替時期,器物具有過渡期的特徵。明代除了空白期三朝外,不見正式署帝王年號款的還有洪武、建文、洪熙、泰昌幾個朝代瓷器。洪武朝和空白期三朝只見到署干支年號款,建文朝4年,洪熙帝在位1年,泰昌帝僅在位30天,均無標準器傳世,其瓷器面目不清。

改朝換代對器物風格的影響,就日常生活用品來說,這種變化是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觀,以及新原料、新工藝、新產品、新科技的出現而變化的,是漸變式而不是突變式。

以上所說,主要是以青花瓷器的發展概況、時代典型特徵和器物總體風格來劃分的。但要注意在每個朝代更迭或過渡時期,前後朝代器物的面貌特徵大多相似,前代往往孕育著後代的雛形,後代亦常常帶有前代遺風,有的特徵是共有的,很難截然劃分清楚。

定窯口與產地

宋元以前,南北各地有許多著名窯口,如唐代長沙窯,五代越窯,宋代景德鎮窯、定窯、均窯、官窯、哥窯、汝窯、建窯、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等,百花齊放。因此,元代以前瓷器比較重視窯口的鑑別,重點應從釉色、胎質、造型、製作工藝以及燒造方法入手。到了明清時期,彩瓷十分盛行,青花瓷器已發展成為生產的主流。

除江西是產青花瓷大省外,各地還有許多生產青花瓷的窯口,如福建德化窯、漳州平和窯、雲南建水、玉溪窯、浙江江山窯等、廣東汕頭窯、揭陽窯等。這些地方瓷窯胎釉原料、工藝技術、窯爐結構及裝飾風格等各不相同,品種繁雜,互有特色。從風格面貌來看,既大體相近,又似是而非。

還有不少國外窯口,如朝鮮、日本、越南、東南亞等國燒造的產品,大多深受宋元明清的景德鎮窯、龍泉窯、磁州窯、定窯、建窯、德化窯、同安窯等窯口影響,生產與之造型、釉色、裝飾方面相似的白瓷、青瓷、青白瓷、黑釉瓷、青花瓷、五彩瓷等,有的與中國瓷器風格非常接近。這就要我們作出分析和判斷,先分出古瓷的產地是南方還是北方(南北方有燒木柴與燒煤炭之別),再定出分別屬於古今中外哪個窯口,最好還要辨別出窯口類別,如是屬於龍窯、蛋形窯、階級窯還是饅頭窯,以及窯爐結構和燒造原理,然後要弄清楚窯口起燒的具體年代、停燒或延續的時間,還有燒製瓷器的品種特色及其使用的主要工藝技術手段等(如是覆燒、支燒還是墊燒、或是芒口、澀圈、滿釉還是半釉等)。

明清以後,各地生產的青花瓷既有本地區特色,也有相互影響。胎釉、用料、製作工藝、燒造方法等都有所區別,但造型、裝飾手法、圖案題材內容等總體時代特徵還是基本一致的。在裝飾風格方面,主要受景德鎮窯的影響。

在辨別窯口產地時,還要注意到各個窯口之間互相借鑑、影響、模仿及其傳承關係。

除了傳統的以產地命名窯口外,也有的是以人的姓氏來命名,如崔(國懋)公窯、周(丹泉)窯、年(希堯)窯、唐(英)窯等。還有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如宣德窯、成化窯、康熙窯、乾隆窯等。既有官窯和民窯、瓷窯和陶窯之分別,還存在官搭民燒或瓷陶混燒的情況,這些都需要搞清它的來龍去脈,並予以認真判別的。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略有幫助。

大家鑑定真假謝謝,瓷器,大家鑑定真假謝謝,瓷器

典型的民窯,胎質粗糙,手工製作。從紋飾的風格判定是晚清 以後的東西,老東西,還行。品相有殘缺,不值錢,每個價值頂多一兩百 真的,內蒙古海邊兩套房 青花瓷,聽說是元代,不知道真假,老師鑑定謝謝 這要是元代的就上百萬了,上百萬的東西憑個 鑑定真假,是不是兒戲了?乾隆時期的青花瓷不知道真假,麻煩大家鑑定,...

如何區分絞胎瓷器的真偽如何鑑定老瓷器真假

絞胎瓷器,真品品種比較少見 真品有價值的 不過今年的 持續低迷,真品有一定市場潛力的。絞胎陶瓷的鑑別一般要從形制 胎土和釉面三個方面來看 一 形制 基本仿造過關 每個時期的陶瓷造型都會受當時的社會環境及人們審美情趣的影響,所以在器物的形制方面往往有所不同。過去造仿品一般都是工匠自己想象著來做,會出現...

怎麼鑑定康熙年制款瓷器的真假,如何鑑定大清康熙年制底款瓷器

康熙年制瓷器被公認為清代瓷器之首,康熙一朝歷經61年,是清代鼎盛期間,經濟 文化空前開展,就瓷器而言,不管胎質 製造工藝 畫工等諸多方面都非常考究,所以康熙瓷器歷來被保藏者視為珍品。景德鎮陶瓷世家王掌櫃總結的大清康熙年制瓷器鑑定方法如下 1 康熙瓷器造型特徵 康熙時期瓷器造型古拙 凝重而質樸。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