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定律的科學理論的可驗證性簡述需求規律的含義及其特例

2021-03-05 09:13:45 字數 5555 閱讀 5659

1樓:百度使用者

由於深受張老啟發,他的《經濟解釋》反覆看過無數遍,雖然張老取名《科學說需求》,但他的需求定律並不科學。在談論需求定律是否科學之前,我們先要談談什麼是科學。

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

科學要從事實當中發現問題,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實際問題來自於實際現象,這就需要人們對現象的認識要一致。太陽從東邊出來,有人非要說是從西面出來,這樣的爭論,永遠也不會有結果。

迷信的人說有神和鬼,但這個現象在**?人們根本就沒有統一的認識和觀察,因此,在這個假設上發展的鬼神學說,根本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也就不被認為是科學。至於規律,則是指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邏輯聯絡,這種規律的總結要經過嚴謹的邏輯推理。

因此,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可觀察的事實和嚴謹的邏輯推理,是科學必不可少的基礎。

對於科學的**和檢驗,在科學哲學史上出現過兩種針鋒相對的方法,一種是證實主義,一種是證偽主義。

證實主義以可證實性原則作為檢驗科學與非科學的標準,是20世紀 30~50 年代流行於西方的一個哲學流派,強調一切理論都以經驗為基礎,提出可證實性和可檢驗性原則。

簡單說,證實主義就是「求對」。

20世紀40年代後期,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就否定了證實主義,反對證實主義關於科學理論來自對經驗歸納的觀點,認為有限不能證明無限,個體不能證明整體,過去也不能證明未來,經驗歸納不是嚴密的邏輯推理,而僅僅是概率推理,因此,證實不能作為科學的劃界標準。

波普爾認為經驗要以理論為指導,但理論本身必須是可證偽的,因此應對理論採取批判的態度。在他看來,可證偽性是科學不可缺少的特徵,科學的增長是通過猜想和反駁發展的,理論不能被證實,只能被證偽,因而波普爾的理論又被稱為證偽主義。比如,再多的白天鵝也不能證明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而只要有一隻黑天鵝就能證明「天鵝都是白的」這個結論是錯誤的。

所以,經驗的真正意義在於可以用來證偽科學理論。

波普爾的證偽主義以經驗檢測的「可證偽性」而不是「可證實性」作為科學與非科學陳述的劃界標準,並以「問題-猜想-反駁」的「試錯機制」代替「觀察-歸納-證實」的「實證機制」,為科學知識的增長提出了新的解釋。人們可以大膽地提出假說和猜測,然後去尋找與這一假說不符合的事例,根據事例對假說進行修正,不斷重複這一過程,直至將最初的假說全盤否定。「試錯機制」對理論的修改和完善是沒有止境的,「試錯機制」的結果只能是一個較好的假說,但不是最好的假說。

最好的假說是終極真理的代名詞,與科學精神相悖。

在現實生活中,可證偽性是檢驗理論的重要原則,不能被證偽的理論極有可能是套套邏輯。例如:「天要下雨」、「明天要下雨」、「明天亞洲要下雨」、「明天下午北京地區要下雨」這幾句話,越往後的越容易被證偽,越往後的越具有科學價值和實用意義。

如果不用證偽主義,而用證實主義,那麼「天要下雨」這個論斷總是能得到證實,明天不下後天會下,明年不下後年會下,亞洲不下歐洲會下。可證偽性可以使我們避免陷入套套邏輯的圈套。

簡單的說,證偽主義就是「求錯」。

但是,證偽主義也冒著推翻正確結論的風險。如:歐幾里德幾何是建立在平面幾何上的,非歐幾里德幾何是建立在非平面上的;牛頓經典力學建立在時間不變的時空觀下,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建立在時間會改變的時空觀下。

沿用證偽主義,很有可能會否決兩種理論中的任何一個。因此,當代科學哲學家不再以證實或者證偽作為評估科學的標準,而是提出了理論選擇思想:當沒有更合適的理論的時候,證偽並不會放棄現有的理論。

也就是說,科學家相信現有理論比新的理論得到更大程度的證實,但新的理論可以提供更重要的研究方向,具有更大的發展潛力,這就是理論選擇思想。

從科學哲學思想的變化可以看出,人們還難以找到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則,從而解決科學理論的檢驗、評估和邊界問題。可以看出,沒有完全錯的理論,也沒有完全對的理論,只是各個理論適用條件的不同,適用條件越廣的理論,就越具有科學性。「1+1= 2」看似很簡單的數學知識,可是,裡面卻包含著嚴格的限制條件,「1」和「1」在什麼情況下能相加?

「+」和「=」的邏輯意義是什麼?這些都有嚴格的要求,只不過人們從小就潛移默化的接受了這些限制條件。如果限制條件發生改變,結果也就不同,如:

「1斤蘋果+1斤桔子=?」,「1滴水+1滴水=?」,如果人們按照「1 1=2」的邏輯演算法,就不會有相同的答案。

另外,有些完全不相容的理論,卻能夠同時在不同的條件下使用,如:非歐幾里德幾何「推翻」了歐幾里德幾何,但兩種幾何理論依然在不同的條件下被人們廣泛使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推翻」了牛頓的經典力學,但是牛頓力學依然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廣的理論。 真理總是相對的,同樣,也沒有絕對的科學。

科學的進步總是問題導向的,一種理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另一種理論能夠解決,就是一種進步。牛頓力學能夠解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問題,人們因此一直沿用,相對論解決了牛頓力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也被人們認可,雖然人們對牛頓力學的認識要遠遠多於對相對論的認識。在愛因斯坦年老時,有人問他是否認為自己的相對論是正確的,愛因斯坦曾發感慨,認為自己一生所做的工作中「沒有任何一個概念是我深信能站得住腳的,總的來說我也不能肯定我是否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至此可以說,科學具有相對性。能夠應用於實際情況並解決實際問題的理論,就被人們所認可,解決的實際問題越多,就越具有科學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句話同樣可以應用到科學的檢驗中來。

因此,從科學方**的角度來說,科學研究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爭論對與錯。「1+1」在理論上可以等於任何數字,前提條件不同,結果就會不同。所以,理論要看實用性,「1+1=2」,對大家來說很實用,大家就這麼用了,如果有人非要搞出「1+1=3」的理論,他雖然也可能是對的,但有什麼用呢?

這種理論只是特殊理論,只適合特殊情況。由此可見,對而無用的理論何其多也。當然,我們也要看到,「1+1=2」並非是絕對的,在二進位制的運算規則下,「1+1=10」。

科學理論只是一個工具,人們應用它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夠更好的認識和分析實際問題產生的原因,並能夠解決實際問題。從工具主義和實用主義來說,只有經過檢驗並且適用於人類發展的理論才會被大家認可,並且應用到實際活動當中。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可檢驗性」就是科學理論的重要標準,「可檢驗性」就意味著理論必須要有事實依據。

簡述需求規律的含義及其特例 5

2樓:是嘛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的**和需求量之間成反向變動的關係,即**越低,需求量越多;**越高,需求量越少。需求變動的起因:商品自身**不變,其他因素髮生變動。

需求的變動表現的為需求曲線的整體平移。

需求量變動的起因:其他因素不變,商品自身**變化而引起的需求量的變動。需求量的變動表現為沿著需求曲線變動。

如在購買商品的過程中,我們會和商家討價還價,商家不降低**,我們可能就不會購買,商家降低**,我們可能會選擇購買。

擴充套件資料

需求定律是新古典經濟學思想的理論基礎:支援需求定律成立的人認為,**對供求的作用是確定性的,**機制可以使稀缺資源的配置實現最優化,這是新古典經濟學的核心思想。新古典經濟學作為現代經濟學的主流思想,因而經濟學學習的入門內容,都是從需求定律開始的。

但是需求定律存在著一些例外的情況,使需求定律的成立帶有一些「瑕疵」,爭論也由此產生。作為一門主流學科的基礎理論,這種「瑕疵」是不能被容忍的,否則其科學性難免大打折扣。因為人們知道,科學是不允許打折扣的,真就是真,假就是假,不存在既真且假的科學命題。

3樓:蔡燕婷

論述需求規律的含義及其特例。   答 (1)需求規律的含義是,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某商品的需求量與**之間成反方向變動:需求量隨著商品的**的上升而減少,隨著商品**的下降而增加。

滿足需求規律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2)特例: 1)炫耀性商品,古董,珠寶等; 2)投機性商品,**等; 3)吉芬物品。

用需求定律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4樓:匿名使用者

說說「需求定律」的科學性。

在需求定律中,有兩個變數——「**」和「需求量」,但從馬歇爾開始,所有需求定律中關於需求量的解釋都會寫到:需求量是指消費者「願意」購買的量。弗裡德曼在《**理論》中對需求量的解釋是「需求者可能樂意在該點所表示的**下買所表示的數量」。

「願意」、「樂意」一詞,***在《科學說需求》中解釋為「意圖」,但這個「意圖」之量是什麼量?就是人們心裡想的量,想當然的量,可這個量這是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觀察、也不能測量、只憑想象而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需求定律來自於經驗的歸納,這個歸納完全沒有現實基礎,完全是不可觀測的。

這就如同鬼神學說,鬼神在哪?完全憑人們的想象。科學的要求,是現象的可觀察性和邏輯推理的嚴密性,沒有可觀察的現象,即使再嚴密的邏輯推理,又有什麼科學性可言呢?

正是基於「意願」這一點,***認為需求曲線必定向右下傾斜,即**降低,人們的「意願需求」會增加。但需求定律存在嚴重的缺陷,飽受「吉芬物品」的困擾。傳統經濟學家並不能從理論上排除「吉芬物品」存在的可能,即使排除,也是武斷的或者是個別經驗的總結。

因為人們知道,再多的白天鵝也不能得出「天鵝都是白的」的結論。薩繆爾森在談到需求定律時,說到「該規律建立在常識和經濟理論的基礎之上,並經過經驗的檢驗和證明,幾乎適用於一切商品」,這個「幾乎」,可以說薩繆爾森沒有否定「吉芬物品」的存在。***的老師舒赫拉發在《**理論及其應用》一書中,指出「需求曲線的斜率為負,反映的是需求定律即**下降,買方一般想購買更多。

雖然會有例外。」顯然,舒赫拉發也不排除例外的存在。曼昆也在其《經濟學原理》(第五版)中說到兩位經濟學家jensen、miller在中國湖南的調查,他們調查了大米消費和**變動的反應,發現有補貼的大米**下降會引起一些家庭減少大米的消費,取消補貼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這兩位經濟學家認為「這是吉芬物品的第一個嚴格的經驗證據」,據此,曼昆也認為需求定律並不完全可靠,但也認為吉芬物品是極其罕見的現象。

另外,對於需求定律,不僅僅是「吉芬物品」一種「例外」,還有兩種「例外」:

(1)炫耀性商品。消費者購買這些商品時出於向別人炫耀的心理,不是**貴了少買,**便宜了多買,而是反過來,**越貴,越要多買,即需求量與**成同方向變動關係。**貴,是賴以炫耀的條件,只有**貴了,多數人買不起,少數買得起的人才能拿出來向別人炫耀。

(2)投機性商品。所謂投機性商品是指購買者出於從**變動中套利的目的而買賣的商品,並不是為了真實需求而購買。對於這類商品,決定需求量的不是當前的**高低,而是未來**與當前**的差額,只要投機者預期未來**高於當前**,就會買進;反之如果預期未來**低於當前**,就會賣出。

但問題是,未來**是一個事先無法確定的未知數,購買者只能依靠自己的預期,進行決策。由於種種原因,不同的購買者會對未來做出不同的預期,因而,這類商品的需求量與其**之間的關係就非常不規則了,如**的**。

可見,「吉芬物品」、「投機物品」和「奢侈物品」對需求定律而言,是實際現象對經濟理論的挑戰。對於這一挑戰,人們應該抱有什麼樣的看法和進行怎麼樣的處理,在這裡有必要重溫一下經濟學家茅於軾說過的話:

「當理論與實際相矛盾的時候,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況我相信理論,並懷疑『實際』是個假象,因為理論是經過千百萬人的實踐檢驗過了的。但當經過仔細的核對確認那個事實是真實的,我們就面臨著推翻舊理論建立新理論的任務,而這種幸運的機會對一個科學家來說,一輩子也碰不上幾回。」

可見,需求定律中的需求量是「想象」之量,這與「鬼神」學說有什麼區別?又有什麼科學性可言呢?而需求定律用於投機市場的分析時,往往捉襟見肘,如****,是越漲越買、越跌越賣,中國的房價,由於投機意味很濃,更是這樣。

傳統**理論對這些現象的解釋,就無能為力了。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紀中期,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

bai1 馬克思主義du 從此,zhi國際工人運動有了dao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回 試題分析 1 材料一的 科學理論 是指馬克思主義。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的含義是從此,國際工人運動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2 材料二 國際歌 的詞作者是鮑狄埃,曲作者是狄蓋特。這首 國際歌 體現了國際無...

文學理論的性質,談談你對文學理論性質的理解,同時結合具體的閱讀和創作經驗,及相關文學原理,談談文學理論在推進和加深我

文學理論是指有關文學的本質 特徵 發展規律和社會作用的原理 原則。文藝學的一個門類。廣義的文藝學,是研究文學藝術的科學 狹義的文藝學,只研究文學。傳統的習慣把它分成三個門類 文學理論 文學史和文學批評。它們都以文學為研究物件,都要求把歷史的 現實的文學理論與文學史和邏輯的研究結合起來。文學史重在對文...

白居易的文學理論是什麼,論述白居易的文學理論。

具有強烈的諷刺性,揭示社會的黑暗 白居易的文學理論是什麼?簡單來說,白居易的文學理論就是,要讓別人看懂。為此,他每做完一首詩都要讀給別人聽,那些聽的人有文人 市民 甚至農民。直到他們都覺得該詩易懂時,才定稿。所以直到後世,我們也覺得白居易的詩很容易就懂的。這也是他的詩能夠流傳至今的原因之一。白居易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