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自然美的特徵
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大自然之所以成為審美教育的內容,是因為它能陶冶人們的心靈。大自然的這一特徵,具體說來,表現在下面幾方面。
①自然性。自然美是自然物所顯示出來的美。要**自然美的特徵,就必須弄清自然與自然美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首先,自然與自然美是不同的概念,分屬兩個範疇。自然,或說自然物、自然界,它的存在並不依賴於人類社會。早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自然就按照自身的規律存在著、發展著、變化著。
此時,它們純粹只是一種自在之物,並不具備什麼美與不美的屬性或價值。美卻是一種社會價值。自然界的美,也是對人而言的。
只是因為有了人,有了人的實踐活動,形成了人與自然的種種關係,才使自然物取得一定的社會意義,從而顯示出美的價值來。但是,自然美對自然有著直接的依賴關係,它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一定的自然物質屬性。比如,素有「勝甲寰中,聲聞夷服」之稱的杭州西湖,是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
蘇東坡詩曰:「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假如沒有氣象上所出現的各種變化,沒有西湖本身所具有的湖光山色,那又有什麼西湖的美呢?當然,美都是不能離開物質的,社會美和藝術美也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否則,美就無法依存了。但是,社會美與藝術美的物質基礎是人提供的,並經過人的加工改造,有的乾脆就是人自身的形體。
天造地設的自然界就不同了,它的各種自然屬性都是自身具有的,熾烈的陽光、皎潔的月色、晶瑩的水珠等等,它們所具有的美的自然要素都不是人所造就的。即使由人所栽培的各種花卉草木,也必須依賴於自然物自身的生長、發展規律。因此,自然美的自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另外,在形式上應該符合人的審美要求,它的色彩應該是悅目的,它的聲音應該是動聽的,它的線條應該是宜人的,沒有這些「天生」自然素質,也就談不上自然美。在對待自然的問題上,撇開自然物的自然屬性,把自然美完全看作是人類主觀感受的產物,是錯誤的;同樣,撇開人的實踐活動,把自然美完全歸結為自然物的自然屬性,也是錯誤的。自然美作為一種特定形態的美,既離不開人的社會實踐,又必須體現在自然物的自然屬性之中。
②形式美。自然美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就是形式美佔有突出的地位。前面說過,一切美都要求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但是,這種統一程度,在不同形態美的事物中,卻是不完全相同的。
一般地說,在藝術美中,要求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在社會美中,內容就比形式更佔分量;而在自然美中,則偏重於形式。
自然美的內容,在多數情況下,顯得比較隱約、模糊。你能說出一座高山、一條河流,一隻孔雀的美所蘊含的明確的內容麼?顯然,只有在特定條件下,人們才會明確地意識到其中的意義。
自然美內容的不明確性,主要由於自然物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類有意識地加工的結果。即便是經過了人類加工的自然美,一般說來其內容也依然是隱約依稀的。例如,南京玄武湖的湖光山色,花木綠蔭,又能透露多少確定的意義?
惟其如此,自然美的內容往往為人們所忽視。而相對來說,自然美的形式卻既不模糊又不籠統,顯得異常清晰,給人以鮮明的印象,激起人們強烈的審美感受。因此,色彩、聲音、線條、形狀、質料等形式美的因素,成為自然美整體構成的突出成分,居於側重或壓倒的地位。
人們在欣賞自然美時,常常因自然物的形式美給予審美感官以鮮明而突出的印象,便忽視其比較隱約的內容,只注意其形式了。有些自然物,雖然對人類有益,但因其外形醜陋,人們都覺得它不美。如癩**,不僅能吃害蟲,而且其分泌物還能製成中藥蟾酥,有強心、鎮痛、止血等功效,可是由於它**灰黑,疙裡疙瘩,體態臃腫笨拙,所以總是惹人生厭。
有些自然物,儘管對人有害,但因其外形美麗,卻得到了人們的喜愛。如蝴蝶,其幼蟲絕大多數對農作物危害很大,但它那美麗的外形,總受人們的好評。傳說中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化蝶」就是用蝴蝶雙飛來比喻愛情的,它卻給人帶來無窮的遐想。
③多面性。所謂多面性,是指自然物所表現的美的形態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位、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的去表現美,例如:宋代詩人蘇東坡有一首寫楊絮的詞:
「似花還似非花……細看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首詞的含義是,一對於同一種楊絮,如果我們觀察的角度方位不同,那麼我們所得到的審美感覺就不同。要想真正認識事物的美,必須從各個方面去觀察它,否則,我們就無法理解它的美。
蘇東坡的這首詞,道出了一個明確的事實,自然美具有多面性。
④變易性。變易性是指自然物所表現的美具有變化不定,遊移不定的性質。例如: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在其名作《醉翁亭記》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寫: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這段描寫,一方面寫出了琅琊山委婉柔和幽靜清奇的靜態美,另一方面又寫出了琅琊山變化不定,風格各異的動態美。再如,唐代邊塞詩人岑參在寫邊陲景象時有這樣的句子:「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鬥,隨風滿地石亂走。
」岑參的描寫,形象直觀地將邊塞景觀的嚴酷、荒涼表現出來,給人以強烈的動感。這兩個例子雖然都是藝術創造,但透過它的藝術性,我們發現,大自然的美確實具有一種變化的美,不然詩人怎能寫出這樣的文字呢?
⑤聯想性。某些自然物之所以給人以美感,往往與人們由此而產生的聯想有關,而且聯想愈豐富、愈奇妙,這種美感就愈濃烈。黃山上有一孑然挺立的石筍,上下筆直,尖削的峰頂上長著一顆枝葉繁茂的大樹,人們把它想象成一支筆管,筆尖上開出一朵花,取名為「夢筆生花」。
更有趣的是湖南張家界上有一個叫做「望郎歸」的石峰,看上去使人覺得像是一個梳髻的婦女,「她」的衣裙還清晰可見。「她」佇足眺望,日日望,夜夜望,對面山峰上有一個小洞,竟然是被「她」望穿的。就這樣,兩個奇特的山峰.引起人的豐富的想象,聯綴成了一個美麗多情的傳說。
諸如此類的傳說、故事,又會給自然物增添美的魅力,使人遊興盎然,流連忘返。
某些自然物之所以獲得審美價值,往往是因為人們從那裡聯想到了人類社會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畫家蔡若虹就有過這樣的體會,他說:「比如蒲公英,我原先並不感到它很美,可是在延安生活了幾年,有一天,是2月的春寒尚未消逝的時節,我看見蒲公英從貧瘠的土地裡最先冒出來,我覺得它很美很美。
這原因,是我發現了蒲公英的特徵,我讚美蒲公英,也是讚美人的革命幹勁,不怕艱難困苦的幹勁。」自古以來,我國的志士仁人以鬆、柏、梅、竹為美,也是因為從這些植物的自然屬性中聯想到的人的高尚品德。
2樓:匿名使用者
自然性和形式性較好掌握,對於變易性則需要重點理解。如何理解自然美的變易性呢?自然界的事物多種多樣,變化萬千,自然的美也處在變易之中。
你看太空浮雲,剛才還有如大海的浪花翻騰不息,氣象萬千,轉眼就如絲如縷,甚至煙消雲散。自然之美實在是短暫而又飄渺,難怪連德國大文豪歌德也曾借《浮士德》之口無奈地請求:「真美啊,請你停下!
」。 自然美的變易性同社會美和藝術美不同,社會美體現較為確定的人格內涵,藝術美凝定在人工符號系統之中,而自然美是天然物質符號的美,它的活躍多變往往並不依賴於人的主觀意志。一方面,客觀的自然事物在變;另一方面,主體的情感也在變,從而主體賦予自然客體的意義也在變,這就必然使得自然美呈現為千姿百態的物質符號形態,充滿著朦朧的不確定性,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然美的變易性。
具體說來,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自然美的變易性。 第一,自然事物充滿活力。自然美是活的形象,是生命的充滿活力的運動和變化的形象。
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有其產生、發展、衰朽、死滅和復甦的過程,這種過程都遵循著自身的規律,就像應和著宇宙生命的某種祕密旋律,形成富於變化的節奏感,使自然美呈現出變易的特徵。就拿一朵花來說吧,你看它先是含苞待放,再是與百花爭妍,最後是衰敗凋零。它的美在那裡呢?
詩人龔自珍說得好:「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花的美並不會隨著自身的凋零而寂滅,而是進入嶄新的生命迴圈過程。
我們在對自然界的觀照中,以自己的生命去感受自然的生命,時時處處都能體驗到自然的變易中蘊涵的充沛的生命活力和生生不息的節奏。這是自然美變易性的第一層含義。 第二,自然事物喚起人的不確定聯想。
自然界的種類和變化絢麗多姿,必然會引發人的感動。「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劉勰《文心雕龍。
物色》)人的心靈隨自然物的變易而搖盪起伏,豐富的聯想。眼睛、耳朵和身體接觸到每一件事物,都可能使人聯想到別樣的形象、聲音和事物,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浮想聯翩」。不過,這些聯想往往朦朧而不穩定,迅速生成而又轉瞬消逝,難以用確切語言來表述。
而正由於如此,自然美對人來說就總是具有變易性。再拿太空浮雲來說吧!當它化為輕飄一片而徜徉太空,人們望見它如此悠閒、輕鬆,也會情不自禁地想象自己也像它那樣瀟灑、從容。
但當它化作一片濃黑的烏雲漸漸鋪來,預示著即將到來的暴風驟雨時,人們會驚恐不安地注視著它,感覺「黑雲壓城城欲摧」,「山雨欲來風滿樓」,生出莫名其妙的焦慮。自然界總是這樣,萬物總是處在變易過程中,一切都似過眼雲煙。還是拿雲來說,太空之雲,在初升時刻被人譽為朝霞,它無比清新、瑰麗,充滿活力,令人生出無限希望;而在夕陽的餘暉中,又被稱為晚霞,那麼珍貴卻又面臨即將消逝的命運,令人頓覺感傷,不禁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自然界這些不確定的形象引起人不確定的聯想,是自然美變易性的第二層含義。 第三,人賦予自然事物以不同的意義。自然美是為人而存在的,因而其意義也是人賦予的。
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合,往往會賦予自然物以不同的意義。這也導致了自然美的變易性。 就拿「海」這一自然事物來說吧,19世紀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海就不同於20世紀詩人瓦雷裡的海。
普希金《致大海》寫道: 再見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 我將長久地,長久地 傾聽你在黃昏時分地轟響 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巖,你的港灣 你的閃光,你的陰影,還有 絮語的波浪 帶進森林,帶到那寂靜的荒漠之鄉 而瓦雷裡在詩作《海濱墓園》中這樣寫到: 多麼偉大的酬勞啊 經過一番思考, 終得以遠眺神明的寧靜 普希金生活在黑暗的19世紀的俄羅斯,他渴望的是自由,所以他賦予大海的意義是個性的自由,大海的崇高形象所象徵的也是這種自由。大海,是他心中「自由的元素」,他要以心靈充滿大海,隨著奔放的海去征服荒漠之鄉!
瓦雷裡生活在發達的現代社會,目睹現代技術的發展帶來的喧囂,渴望那神聖的寧靜,請求大海慰藉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疲憊不堪的心靈。所以瓦雷裡賦予大海的是神聖的寧靜的內涵。同樣面對大海,中國人賦予它的意義顯然又不一樣。
同為中國人,古人和今人所賦予的意義又判然有別。而同處一個時代的詩人也賦予其不同的意義。請看,中國古代詩人寫的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當代詩人舒婷在《致大海》中寫道: 大海的日出 引起多少英雄由衷的讚歎 大海的夕陽 招惹過多少詩人溫柔的懷想 ……有過咒罵,有過悲傷 有過讚美,有過榮光 大海——變幻的生活 生活——洶湧的海洋 (舒婷《致大海》(1973)) 而同為當代詩人的韓東在《你見過大海》中的詩句是這樣的: 你見過大海 你也想象過大海 你不情願讓大海給淹死 就是這樣 人人都這樣 (韓東《你見過大海》(1982—1984) 與西方詩人賦予海崇高神聖的意義不同,中國古代詩人是把自己的平常心和人間情移入「大海『這一自然形象中,」觀海則意溢於海「,由此建構出與人親近的、能夠為人所接納的詩歌形象。
中國當代詩人舒婷與之不同,她賦予海以現代文化啟蒙意義,使』海『成為」變幻生活「的象徵,也藉此表達了知識分子內心的焦慮。這裡的海的形象是崇高的,帶有神話色彩。而韓東賦予海的是實在、平凡甚至卑微的意義,使精英的啟蒙神話和新生活烏托邦破滅,有意迴避崇高和神聖的意義,把神話了的海還原成為真實的」海「。
從」海「這一個自然事物在古今中外詩歌中的呈現可以看到,人賦予自然事物如此豐富、差異、多樣的意義,表明自然美具有無限的變易性。這是自然美變易性的第三層含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歸納一下:
自然美的變易性是指自然美具有變動特性。這就決定了自然的形象充滿了生命活力,引起人的不同聯想,寄寓著不同的意義。 總之,自然美的特徵在於自然性、形式性和變易性。
具體地說,自然美的自然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非人為的天然屬性,它的形式性是指自然物的形式因素在自然美中具有主導作用,它的變易性是指自然物的美具有變動特性,也就是上面談到的內容。
描寫自然美的詩句,描寫大自然美麗的詩句有哪些?
王之渙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勃 滕王閣詩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綦毋潛 春泛若耶溪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
描寫大自然之美的詩句,描寫大自然美麗的詩句有哪些?
奉昂拜巧雲 1.春風又綠江南岸 2.霜葉紅於二月花 3.天街小雨潤如酥 4.千樹萬樹梨花開 5.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6.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7.採菊東籬下,悠然南山下 8.山氣日夕往,飛鳥相與還 9.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10.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11.不識廬山真面目,...
「自然美與雕琢美的完美結合」用日語怎麼說
18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搖籃衝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自然美 人工美 完璧的 結合 自然美 雕刻美 完璧 結合 天然 人工 美 完璧 融合 自然美 人工的 美 相 見事 融合 古典與時尚的完美結合日語怎麼說 流行 完璧 結 或者可以寫成 古典 流行 完璧 結 完璧 統合 表達的是一種樸素和自然美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