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數學教學,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數學教學中,我採取如下做法,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
一、 創設實際生活情境,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
數學**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因此,教師要善於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創設教學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很好地體驗和理解數學。如: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一課時,我讓學生各備一個空火柴盒,提出問題:
火柴盒的表面積是多少?用紙板製作這樣一個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紙板?,通過兩個問題的對比,學生切實地感悟到表面積含義的內涵。
在解決火柴盒製作的問題時,有的學生就發現了火柴盒的長、寬、高與外盒不同,必須再次測量。同時,內、外盒的計算,又為學生提供了關於長方體5個面、4個面等面積計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經歷,我再讓學生自學課本的案例。通過以上的教學例項,我深刻地認識到數學教學不是簡單地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具體的事物出發,化抽象為具體,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經驗知識化,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運用數學,更好地體驗和理解數學。
二、 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體驗和理解數學。
我認為簡單地傳遞和灌輸知識,將壓抑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思維的創造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啟發引導學生,給學生創設一個質疑情境,讓他們帶著疑問積極主動地在觀察、實驗、討論等數學活動中自主學習。如:
在教學分數能否化成有限小數這節課時,在學生完成分數化成小數的計算後,讓學生討論能否化成有限小數是跟分數的分子還是分母有關?引發學生猜測和爭論。
課堂中,我大膽放手,善於啟發,讓學生經歷了觀察、猜測、爭論、交流、驗證等數學活動,從表面上看,這個質疑情景是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實際上是由學生提出問題並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樣創設更好地調動了學生**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從而使他們更好地去體驗與理解數學。
三、 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去體驗與理解數學。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遊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如:在講扇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時,我首先通過教具演示,初步幫助學生建立扇形表象,再通過我啟發、引導、點撥和講述,又使學生初步瞭解扇形面積是它所在圓面積的一部分。
又因為圓周角是360°,所以圓心角1°的扇形面積就是整個圓面積的1/360。又如:在講分數的意義時,我既選取了把一個具體實物(一個蘋果、一張紙等)平均分成幾份的例子;又選取了把一條線段平均分成幾份的例子;還選取了把包含許多元素的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把全體隊員分成幾個小組)的例子,然後摒棄了這些事物的非本質屬性,抽取了它們共同的本質屬性單位1,從而逐步引導學生概括出分數的意義: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這樣逐步加以抽象概括,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一個清晰的概念,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同時也使學生更好地體驗與理解數學。
如何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2樓:518姚峰峰
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思考、描述、刻畫、解釋、理解和應用,其目的是發現現實世界中所蘊藏的一些數與形的規律,為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發展服務。數學是一個非常美的領域,這是因為數學的主要部分是由人類的心靈創造和構成的。數學與科學技術、人文科學、經濟發展等都有著廣泛的聯絡。
「數學**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大千世界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資訊,而數學在現實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
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熟知、親近的生活走進學生視野,進入數學課堂,使數學教材變的具體、生動、直觀,使學生感悟、發現數學的作用與意義,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客觀世界,增強數學作用意識。
密切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絡,將數學知識應用於實踐,不僅可以發展學生思維素質,而且在學習和應用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到「數學有趣」、「數學合理」、「數學有用」,從而增強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讓小學生學會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感受數學的合理性,達成數學學習與生活經驗的和諧同步。
如何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到快樂和成功
3樓:灞橋成功
如何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體會到快樂和成功 ?
簡單地說:1、激發興趣。
2、體驗成功。從簡單容易的入手。由易到難。
4樓:匿名使用者
感到快樂 這主要還是得看學生
如何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
5樓:匿名使用者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並最終服務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這就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情出發,要聯絡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突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現實生活周圍,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進而領悟到數學所具有的解決現實問題的應用價值。那麼,如何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呢?
1、模擬現實生活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數學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應用的極其廣泛性。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裡都可以找到數學的影子。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裡 ,都在運用著數學的概念、法則和結論。
很多看似和數學無關的問題都可以運用數學工具加以解決。但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 ,很多學生學習數學多年 ,並不知道數學有什麼用途 ,他們認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 ,學習數學就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生的想像力、創造力得不到發揮。
其實數學就在我們周圍,讓學生學習數學,可從他們已有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有目的的,合理地創設出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把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抽象成有興趣的數學問題,只要引起學生的興趣,就會大大增加學生的求知慾,學生就會主動地去開啟智慧之門。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的時候,可以設定疑問。「為什麼自來水的管道是圓形的而不是長方形的」、「你們有沒有見過正方形的自來水管」,這樣一個帶有生活常識的問題。
一提出,學生馬上對它充滿興趣,交頭接耳,議論紛紛,這樣使教材的內容融入趣味的生活情節中,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新知識,使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誘發學生再次學習的興趣。
2、利用生活素材進行教學,使學生認清數學知識的實用性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廣泛的,大至巨集觀的天體運動,小至微觀的質子、中子的研究,都離不開數學知識,甚至某些學科的生命力也取決於對數學知識的應用程度。馬克思曾指出:「一門學科只有成功地應用了數學時,才真正達到了完善的地步」。
生活中充滿著數學,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更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認清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從而產生興趣。比如教第九冊「三角形的認識」一課,我就是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紅領巾、自行車車架、電線杆架、橋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讓學生通過推拉等實踐活動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並運用它來解決一些實際生活問題,如修補搖晃的椅子,學生會馬上想到應用剛學過的「三角形穩定性」,給椅子加上木檔子形成三角形,從而使椅子穩當起來。這樣使學生學得容易且印象深刻,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數學活動課《可能性的大小》,學生通過課上「摸球」活動,初步接觸了統計思想,初步認識事件發生具有的可能性,並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與社會上的摸獎、體育彩票聯絡,讓學生思考這些事件的可能性怎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假設你是商場經理,怎樣設計一次****活動等。通過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己身邊經常發生的數學問題,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並切實感受到處處存在數學,理解數學的應用價值,學以致用,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觀點看待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3、加強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對數學應用的理解
理論與實際往往有很大差距,要想使所學的知識能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必須加強實際操作,培養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的能力。例如:在教學比例尺知識時,我首先從生活入手進行導課激趣:
"老師暑假要去北京旅遊,你能幫助我測算一下韶關到北京的路程嗎?"學生興趣盎然,各自在備好的"中國地圖"上認真地測算。為測兩地的圖上距離,有的同學用直線折測的方法沿公路線重疊或沿鐵路線重疊,再將重疊過的線拉直,求出了圖上距離;有的用直尺直接量兩地的直線距離。
如何用圖上距離求實際路程呢?同學們邊看圖例,邊討論,邊試做。有的用線段比例尺上每釐米代表的實際距離乘圖上距離,有的用圖上距離乘分數比例尺的分母,也有的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
討論交流時,許多同學對直尺直接測量兩地直線距離的方法提出疑問。最後,大家一致認為:確定旅遊路線應該按圖上兩地鐵路或公路的長度作為圖上距離,然後求出兩地的實際路程。
用線段比例尺可以這樣求:每釐米所表示的千米數×圖上距離=實際路程;用分數比例尺可以這樣求:圖上距離÷比例尺=兩地路程。
之後,我再讓同學們設計一種最佳進京旅遊方案。同學們樂此不疲,整個學習過程一直處於輕鬆愉悅、興致盎然的氣氛中。使學生既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又發現了新知識,更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收集應用事例,加深學生對數學應用的體會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學的發展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數字化的家電系列,宇航工程、臨床醫學、市場的調查與**、氣象學……無處不體現數學的廣泛應用。讓學生蒐集這些資訊,既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數學的發展,體會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勇氣與信心,更可以幫助學生領悟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例如:在統計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學生蒐集了自家幾個月用水的情況,通過收集、描述、分析資料(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孩子等諸多因素)的過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斷,並做出今後用水情況的決策。既滲透了環保教育,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
再如,秋遊之前,讓學生解決問題:學校組織五年級師生去丹霞山秋遊,教師10人,學生200人。門票**:
**每位30元,學生每位10元;團體票50人(含50人)以上每人12元。按照這種**,我們怎樣購票最省錢?請大家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
學生設計完後,教師和同學們一起將不同方案公佈於眾,進行比較選優;最後選出一種都認為最好、最省錢的方案。這種數學能力考查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科學理財的意識,又拓寬了知識面。
5、走進生活,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實用價值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因此,我們在數學生活化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感知,使學生學會在生活實踐中解決數學問題例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
有一間長5米,寬4米的客廳,媽媽準備花800元鋪地磚。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選材料。其中有3種規格的地磚:
甲種:邊長為50釐米的正方形地磚,每塊9元
乙種:邊長為50釐米的正方形地磚,每塊7元
丙種:邊長為40釐米的正方形地磚,每塊8元
你能為你父母做參謀,買到適合你家的地磚嗎?
買地磚,關鍵是要搞清楚所買的地磚應符合下列條件:(1)**適中,總價在800元以內。(2)質量較好。
那麼,究竟哪一種地磚符合條件呢?只有儘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裡鋪甲、乙、丙三種地磚分別需要幾塊:
用房間面積除以甲(乙或丙)的地磚面積。再分別算出鋪三種地磚各需的費用,分別為720元、560元、1000元。最後通過比較知道,丙種價錢太貴,甲、乙規格相同,**均在800元以內,但乙的價錢太便宜,可能質量不夠好,所以選擇甲種地磚最合適。
上述例子,將學生所學的知識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又從生活實踐中彌補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自然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同時也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數學問題。
總之,通過各種載體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有效地激發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於實踐的積極性,加大學生體驗成功的頻率,提高他們利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
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提問,如何引導學生在做中學
首先佈置學生提前預習提出問題,上課期間允許學生提問。學生提問了之後應該給予積極地鼓勵。如何引導學生在做中學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小學科學的基本理念是科學學習以 為核心。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 如何引導學生在 做中學 這是老師必須關注的問題。因為學生在科學課中遇到的問題是複雜...
如何讓學生安靜下來,如何讓學生在課間保持安靜?
教師的眼神是非常有效的教學 工具 老師在上課進到班級的第一次,不要著急開始上課 寫板書或是做其他事情。站在講臺上安靜環視全體學生,有些自覺的學生看到老師進來之後,吵鬧的行為還是會有所收斂的。這時,班級裡調皮搗蛋不怕老師的學生有可能還在吵鬧,但是人數不會太多就那麼幾個,非常容易分辨。老師可以就盯著其中...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
從孩子上三年級開始,我就在課堂 上發現,孩子的發言積極性開始大大的降低了,課堂上,學生開始不願意舉手了,當老師提問後,只有寥寥無幾的幾隻手舉著。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受到了限制。當有人說出一種見解時,其他學生就會一窩蜂地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只有全盤的接受,沒有思考與討論,這有悖於合作學習的真諦。有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