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精神佈道者
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迄今為止最科學的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是指導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 。
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新之所在
現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大都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建構在物質本體論基礎上,以物質和意識的抽象對立作為全部哲學的基本問題和最高問題.其最基本的範疇是物質和意識,或存在和思維;其最基本的原理是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原理;其邏輯體系是從一般開始,從一般推出個別,說明個別,是個演繹體系.這種表述雖然表達了唯物主義的傾向,有其合理之處,但缺陷也是明顯的.
它的根本缺點是沒有把實踐觀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理論基礎,它的唯物主義仍然有某種直觀性.它認為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哲學變革的實質主要在於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結合,而不是在唯物主義原則的本身的理解上實現了變革.我們認為,馬克思在哲學上實現的變革在於:
實現了對唯心主義哲學和舊唯物主義的超越,確立了實踐的唯物主義學說.
我們知道,舊唯物主義存有諸如形而上學性、機械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眾多缺陷.這種唯物主義的合理之處在於它承認外部世界的客觀性,認為世界是先在的物質所在,承認人們可以通過外在的觀察來了解客觀物質世界.但是,馬克思深刻地看到了這種唯物主義的不足之處.
在被恩格斯稱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在第一條就明確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物件、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
」這段經典論述,不僅指出了舊唯物主義眾多缺點的要害是「直觀性」,而且從反面揭示了新唯物主義的內涵的關鍵是對事物不能侷限於從客體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要把它當作實踐去理解,而任何實踐又都與主體的意圖和指向密不可分,因而也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正是出於這種理解,馬克思接著指出:「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而「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等等.
從以上分析中不難發現,舊唯物主義的路線是直觀的唯物主義路線,即從自然存在出發來解釋觀念的路線.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對新唯物主義路線有這樣幾種表述:(1)「從人間升到天國」,也就是從人們的現實生活(實踐)出發去說明人的觀念、人的本質、社會的本質等等;(2)「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3)「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4)「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
從實踐出發來理解世界,是這一變革的前提和基礎.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範疇,是實踐唯物主義的理論基石.馬克思的功績不在於提出了實踐範疇,而在於科學地解釋了實踐.馬克思的實踐關有一個發展的過程,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黑格爾唯心主義時期的實踐觀,它歪曲了人類實踐活動的本質,否認了實踐的感性特質.但它還是包含了合理的思想:主體的創造性的活動是主體意識的物件.
二是在「費爾巴哈派」時期新實踐觀的萌芽,三是2023年以後科學實踐觀的真正確立.在《2023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已經把實踐理解為改造世界的活動.他說:
「通過實踐創造物件世界,即改造無機自然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馬克思還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概念.人化自然就是人的實踐及其產物.
馬克思說:「在人類歷史中即在人類社會的產生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因此,通過工業——儘管以異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學的自然界.」人類歷史實際上就是實踐的歷史,是自然界人化的歷史:
「在社會主義的人看來,整個所謂的世界歷史觀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過程.」「歷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為人這一過程的一個現實部分.」在2023年所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自覺地確立了科學的實踐觀,並以此作為劃分新舊唯物主義的根本標誌.
在《提綱》中,馬克思把實踐理解為人類的感性物質活動,理解為「物件性的活動」、人類生活的物質方面.
由對意識的現實現象、現實基礎的理解方式上的變革,確立了哲學出發點上的變革,同時也就確立了唯物主義的新原則、新路線.馬克思這一劃時代的貢獻必然從根本上建立起嶄新的世界觀和哲學觀.首先,由於實踐本身是一種客觀的物質活動,人與客觀世界的關係是物質性的實踐關係,人處於這種物質關係之內來理解「事物、現實、感性世界」,從而否定了那種自立於物質世界之外的物質世界直觀者的存在,必然導致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
其次,馬克思主張人本身就是客觀物質過程的參與者,在自己所進行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中,認識物質,進而認識事物的本質.馬克思在《提綱》第三條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性,只能被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
」正是通過「革命的實踐」中「人的活動」和「環境的改變」這不可分離的兩個方面動態地趨於一致,逐漸形成了對物質世界的科學認識.正如馬克思在《提綱》中所言:「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
」可見,我們只有從實踐出發才能得到最可靠徹底的可知論.再次,馬克思在哲學觀上實現了從探求世界的抽象本性向對人的現實生活、人的生存、發展和解放的革命性轉變,為此,就必須運用實踐觀點**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性.馬克思發現,運用這種觀點去看待自然,它就不是抽象的自在之物;運用這種觀點去看待人,它就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社會關係的總和,是歷史的產物;運用這種觀點去看待人和自然的關係這種關係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而變化的.
可見,馬克思並沒有把實踐侷限於認識論的視野中,他是把實踐作為一個把握歷史觀的範疇並以實踐的歷史觀去統攝、提升認識論的.這就是唯物主義歷史觀.馬克思在《提綱》第八條中指出: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祕主義方面去的神祕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他在《提綱》第九條更進一步指出:
「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論述人類歷史前提時說:
「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這樣,馬克思廓清了唯物史觀的真實源泉,生產實踐被提升為唯物史觀邏輯體系的起點.
可見,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實質和核心.第四,唯物史觀的發現,不僅實現了歷史觀的變革,而且具有了普遍的意義,進而推動了整個哲學觀念的變革,這個變革成果不僅包含了認識論,更體現在其對實踐辯證法的內涵的深刻揭示上.由於我們在實踐中理解事物,就必然能從物質過程的內部來理解事物的活動,理解事物自我發展的普遍規律,從而真正把客觀物質世界和其辯證發展統一起來;一方面;人帶著自己的主觀願望和設想投入實踐活動,通過作為對立面的客觀世界來表達,由於人是這個辯證過程的主體,因此,人是能夠理解客觀存在著的辯證法的;另一方面,在實踐活動中,客觀物質世界內在的力量又必然指向和依託人的實踐活動和主觀世界並在它的身上留下塑造的烙印,通過它們來表現其自身發展的辯證法.
實際上,辯證法是實踐活動內在矛盾的表現.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馬克思確立了實踐的唯物主義學說,在哲學史上實現了革命性變革.這一變革有兩個基本方面:以唯物主義代替唯心主義,以實踐的唯物主義代替直觀的唯物主義.
而這兩個方面的變革都統一於確立了唯物主義的實踐觀.
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吧
嶄新的應該是要回答馬哲的特點。
有三點:
1.實現了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一
2.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
3.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結合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區別,唯物主義跟唯心主義的區別 打比方
舉個例子來說明比較好,比如你面前有一張桌子,我們會說 這是一張桌子 在這句話中,這 指的是實際的物,桌子 是我們給物起的名字,這個 桌子 是存在於我們的意識當中的,也就是說有 兩個 桌子,一個是實物,一個是意識。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先要有桌子的實物,而後才能有桌子的意識。唯心主義則認為意識決定...
樸素唯物主義與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區別
樸素唯物主義是古代人對世界的認識,雖然已經是唯物主義,但是把物質歸為具體的物質 花草樹木之類的 形而上學是近代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為原子,都是是不完全的 樸素唯物主義就是把世界具體化,比如五行在古代曾被認為是世界本源,或水是專萬物的本源。屬而形而上學則片面的看問題,如惠施說的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唯物主義的發展經歷了那幾個階段,簡述唯物主義發展的幾個歷史階段
唯物主義在歷史上經歷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機械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其特點是把世界的 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具體的實物。如西方古代唯物主義者認為世界的 是水 火 氣或細小的原子。中國古代則有 五行說 就是以金 木 水 火 土五種常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