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前赤壁賦》的各段大意,朗誦前赤壁賦,簡述各段大意,並結合作者當時的境遇,談談你對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認識

2021-03-29 08:22:15 字數 4974 閱讀 5382

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段: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明月讓他們有了飄然欲仙的感覺。

第二段:作者飲酒放歌的快樂和客人簫聲的悲涼。

第三段:客感慨人生無常,自我渺小。

第四段:集中表現蘇軾豁達心胸的一段,全文重點闡釋變與不變、短暫與永恆的關係,表達了自己對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第五段:客轉悲為喜,開懷暢飲,興盡而眠。

朗誦前赤壁賦,簡述各段大意,並結合作者當時的境遇,談談你對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認識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喜愛文學,它可以表達我們語言說不出的內在心理因素。

3樓:鳳阡媚

你可以把文字弄上來麼

聯絡作品分析《前赤壁賦》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及對你的人生啟示。

前赤壁賦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4樓:love小鬱的

《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溯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折。

客的傷感起於曹操的 "月明星稀",終於"抱明月而長終"、"託遺響於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5樓:老大

時光流逝,青春不再!

前赤壁賦的主要內容和寫作特點

6樓:匿名使用者

1、主要內容

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2、寫作特點

(1)「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

(3)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

3、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

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

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

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等。

赤壁賦每段段意和鑑賞

7樓:匿名使用者

蘇軾《赤壁賦》賞析,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前赤壁賦》中的一段文字

8樓:夢之風景

(1)世間萬物變與不變哲理

(2)類比論證的方法,化抽象為具體,使表達生動形象,富有理趣。

(3)目的:以抒發自己隨遇而安,苦樂隨緣的積極,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絕對 標準答案 我們做過的

9樓:匿名使用者

額,大二,學過了的,忘了,汗

10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無常

比喻 更生動

對人事變遷的感嘆

11樓:匿名使用者

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內,願「抱明月而長容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

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又何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

而後,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那麼什麼為我們所有呢?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我們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

此情此景乃緣於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12樓:木易恆風

您知道水和月bai亮嗎?江水總du

是不停流zhi逝,但它們沒有消失(流

dao走),月有圓缺但版還是那樣,並沒有權增減。要是從它們變的方面看,那麼連天與地都不能存在一瞬間,要是從不變的方面來看,萬物和我們都是無窮無盡的,又羨慕它們什麼呢?

事物都有其好的一方面和不好的一方面,我們不應該只看到不好的一面,還要看到好的一面,全面地對待問題,解決問題。

採用對比的手法。更清楚地讓對方(客/讀者)明白人生與萬物之間的聯絡與道理,說明人生與萬物有變的一面也有不變的一面。突出本段主題。

勸諫友人不必感嘆人生短促,要用豁達開朗的態度面對人生。

13樓:薯條

①這段bai話闡述了「變

du與不變」、「有限與無限」之zhi間的辨證關dao系,充滿了對宇宙執行規律回與人生哲理真諦答的思考。蘇軾認為,若從「變」或「有限」的角度看,天地無時不刻都在無止息的運動變化之中,人生短暫,轉瞬即逝,固然令人悲涼;但若從「不變」或「無限」的角度看,則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都是無窮無盡的,不必徒然自苦。

②作者說理採用了比喻的方法。以「水」和「月」為喻體,使說理具有了形象性和生動性,揭示了「變與不變」、「有限與無限」對立統一的辨證哲理。

③作者闡發這個哲理的目的是為了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表現其曠達、超然的人生觀,認為人應當超脫於人生的短暫與苦難之上,不執著於人世間的榮辱、得失,在大自然中尋求精神的慰藉與寄託。

原創的……好辛苦……希望對你有幫助……

這是中學語文題?現在的中學生都做這麼難的題啊……

14樓:匿名使用者

作業吧~~

給你個tip

自己在網上查原文的翻譯

然後就可以自己做了

15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的哲理:人生無常。

說理採用的手法;譬喻。效果自己去說,只要不是太離譜的都可以得分。

赤壁賦主要講些什麼啊?

16樓:鞘內的刀

樓主你好。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後通過客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移到生態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觀的精神。

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於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希望對樓主有幫助~

17樓:97樂於助人

首先,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虛,來說明人個體生老病死,總在變化,人類代代相承,有時永恆的。

其次,物個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再次,大自然中擁有無盡寶藏,故吾與子共同享用這份天然的饋贈。

18樓:星鑽寶寶

蘇軾的《赤壁賦》分前後兩篇,不知道你問的是哪一篇,兩篇我都寫上好了。

蘇軾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是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在介紹《後赤壁賦》之前,先要介紹一下內容與之緊密相關的《前赤壁賦》。此賦篇幅不長,但文字優美、情節跌宕、意境明快、韻味十足。因其語句押韻,故節奏鏗鏘,迴環往復之間,令人心生感懷之情。

這篇散文,採用主客問答的敘述方式,著力描寫赤壁的風、水、月,借景抒情,表現了作者複雜、矛盾的內心情感——首先寫出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場景,將人引入樂而忘俗的良辰美景之中;隨後,筆鋒一轉,從懷想歷史人物的境遇,生髮出人生苦短、世事無常的悲愁心緒;最後,引申出世間萬物迴圈往復、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藉此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以此激勵自己葆有一種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值得一提的是,東坡居士遊歷的赤壁,並非歷史上那場著名戰役——赤壁之戰的所在地。曹軍與孫劉聯軍大戰的赤壁,是在現湖北省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長江南岸,隔江與烏林相望。而蘇東坡遊覽的赤壁,原稱赤鼻山,在今湖北黃州市城西門外,並非當年戰事的發生地。

於是,後人笑他:在假赤壁,作出了真文章(《念奴嬌·赤壁懷古》也作於此地)。為了加以區別,湖北黃州「赤壁」被稱為「文赤壁」(亦稱「東坡赤壁」 ),而真正發生戰事的赤壁則被稱為「武赤壁」。

後賦是距前遊三個月後再遊赤壁所寫。前一次遊赤壁,活動限於舟中;後一次遊赤壁,主要活動在岸上。前賦著重寫水——「水波不興」、「水光接天」、「萬頃茫然」;後賦則側重寫山——「黃泥之阪」、「斷岸千尺」、「巉巖」、「虎豹」。

前賦著重寫秋景,「清風徐來」、「白露橫江」;後賦著重寫冬景,「霜露既降,木葉盡脫」。前賦雖然也有江景描繪,但主要是談玄說理;後賦則以敘事寫景為主。在境界上,前賦安謐幽靜,消極中仍透露出開闊曠達,說明作者當時正處於一種矛盾的心緒之中;後賦驚險恐怖、迷離恍惚,特別是對道士化鶴的幻覺描寫,使文章具有了一種飄渺虛幻的氣息,由此揭示出作者消極出世的人生態度。

前赤壁賦?蘇軾,蘇軾《前赤壁賦》 的主旨及藝術特點?

赤壁賦 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 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五年 1082年 蘇軾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 前赤壁賦 第二篇為 後赤壁賦 前赤壁賦是蘇軾所寫。此賦通過月夜泛舟 飲酒賦引出主客對話的描寫,既從客之口中說出了弔古傷今之情感,也從蘇子所...

前赤壁賦中寫景的句子,《前赤壁賦》文中寫景的是哪些語句

第一段是先寫景,第二段才抒情 整體看就是樂景 風景美 哀情 遭到排斥 樂情 解脫 唉,今天剛考完前赤壁賦啊 前赤壁賦 文中寫景的是哪些語句 選b 讀 前赤壁賦 我們感到蘇軾寫的景美。你看,一葉扁舟浮在茫茫江面,月色水光與天宇合一。以至於江動還是船移,御風還是乘雲,是實景還是虛象,說是又不是了。然而,...

蘇東坡《前赤壁賦》的思想內容,前赤壁賦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是什麼

政治上的失意。蕭聲哀怨。人生無常,生命的短暫。從蘇軾的 前赤壁賦 可看出他豁達淡然的人生態度。本文在語言風格方面,不像韓愈那樣拗折奇警,也不像歐陽修那樣平易流轉,更重視通過捕捉意象,通過音聲色彩的組合,來傳達自己的主觀感受,時常點綴著富於表現力的新穎詞彙,句式則是駢散文交雜,長短錯落。前赤壁賦 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