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焉前面加不及物動詞,一般為兼詞,解釋為於之,如果焉後面還加了名詞的話解釋為之於,放在句末一般為語氣詞,前面加及物動詞用作代詞。手機打字不方便,明天我發一份虛詞表給你。你回個郵箱給我
文言文中,「兼詞」是什麼意思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2樓:文天羽丶徛灛
學習文言文必須瞭解古漢語中一些特殊的語言現象,「兼詞」就是一種。 所謂兼詞,就是一
個單音節詞由兩個字快讀而合成,同時兼有兩種詞性,常見的有「諸」、「盍」、「叵」、「耳」等。 【諸】用在句中,有時是「之於」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詞,「於」是介詞。例如:
①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一一把土石投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②穆公訪諸蹇叔。
(《殽之戰》)—一秦穆公就這件事向蹇叔徵求意見。 以上兩例中的「諸」都是「之於」的合音,例句①中的「之」代「土石」,「於」作介詞「到」講;例句②的「之」代秦師襲鄭這件事,「於」是介詞,作「向」講。 用在句末,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詞,「乎」是疑問語氣詞。
例如: ③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莊暴見孟子》)——「王曾把愛好**的事告訴給莊子,有這回事嗎?
」 ④聞強氏授甲攻子,子聞諸?(《左傳·昭公八年》)——「聽說高強要用兵攻打你,你聽到這件事了嗎?」」 上面兩句中的「諸」都在句末,肯定是「之乎」的合音,「之」代前半句所說的事,「乎」是疑問浯氣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嗎」。
【盍】「盍」(hé)是「何不」的合音,其中「何」為疑問代詞,作「為什麼」、「怎麼」講;「不」是否定副詞。例如: ①「盍各言爾志?
」(《論語·公冶長》)——「為什麼不各自說說你們的志向?」』 ②「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為楚國患,盍以免其父召之?」 (《史記·楚世家》)——伍奢有兩個兒子,不殺掉的話,就要成為楚國的禍患,為什麼不用免他父親罪的辦法召喚他們來?
」 要注意的是,「盍」後面如果緊跟「不」字,則「盍」相當於「何」,就不是合音詞了。如:「盍不出從乎?
」(《管子·戒篇》)」——「為什麼不跟著出去呢?」 【叵】「叵」(pǒ)是「不可」的合音詞,表示否定,多用於貶義。例如:
①「吾門人多矣,尹子叵測也。」(《新唐書·尹情傳》)一—「我學生很多,尹子不可推測啊!」 ②居心叵測。
(成語)——存心險惡,不可推測。 「叵」:—般用在「測」字前,「叵測」即不可推測。
早期白話中還有「叵耐」一詞,意為「不可容忍」。如「叵耐這廝無禮」等。 【耳】「耳」是「而已」的合音詞,意為「罷了」,表限制語氣。
例如: ①「蓋向來不過籠絡耳。」(《譚嗣同》)——原來他一向不過是籠絡(慰帥)罷了。
」 ②八月苗未枯,採掇者易辨識耳。(《採草藥》)——八月莖葉還沒有枯死,採藥的人容易辨認罷了。 要注意,「耳」還可表肯定語氣,可不譯。
如: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察今》)——古代和現在是一樣的,別人和自己也是相同的。
【焉】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
在其中) ②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焉:從這裡。
) ③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子被逮,激於義而死焉者也。(焉:在這件事情上。
) ④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焉:從這裡面。
) ⑤不復出焉。(焉:從這裡。
) 要注意,「焉」除兼詞以外,還有比較複雜意義和用法。
焉在古文中的多種意思.焉,是什麼意思焉在文言文中的
3樓:蛙家居
意思和用法如下:
①《代》相當於「之」,可譯作「它」、「他」等。《捕蛇者說》:「以俟夫觀風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問,相當於「何」,可譯作「怎麼」、「**」。《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④《副》多用於反問,相當於「怎麼」。《論語》十則》:「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於句末,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了」、「呢」,常可不譯。《毛遂自薦》:「此百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
⑥《助》用於句末,表示疑問或反問,可譯為「呢」。《齊桓晉文之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⑦《助》用於句中,表示語氣舒緩、停頓。《望洋興嘆》:「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
⑧詞綴,用於形容詞之後,相當於「……的樣子」;在動詞前可譯作「……地」。《阿房宮賦》:「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黃生借書說》:「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4樓:zjc**座
焉: yān
1. 與介詞「於」加代詞「是」相當:心不在焉。不復出焉。
2. 乃,才: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 文言疑問詞,怎麼,哪兒:且焉置土石?
4. 文言助詞:又何戚焉。
〈代〉(1) 表示指示,相當於「之」
草木無知,叩焉何益?——明· 馬中錫《中山狼傳》
(2) 又如:心不在焉
(3) **或那裡
且焉置土石。——《列子·湯問》
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焉,代詞,那裡,指南海。)——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4) 什麼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5) 怎麼
食其祿,焉避其難?——《三國志》
(6) 兼有介詞「於」加代詞「此」的語法功能,相當於「於是」、「於此」
二陵焉。——《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不擇事而問焉。——清· 劉開《問說》
伏焉。——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 焉 yān
〈副〉(1) 如何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結論。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2) 於是,就,乃,則 。表示兩件事或數個事接連發生
始皇巡 隴西、 北地,出 雞頭山,過 回中,焉作信宮 渭南。——《史記》
(3) 又如:焉始乘舟
◎ 焉 yān
《連》於是 [then]。表示前後承接,古代漢語中多與「乃」連用
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乃觀日之出入,一日行萬里。——《列子》
◎ 焉 yān
〈助〉(1) 表示結構,用於前置的賓語之後,相當於「之」,「是」
今王播棄黎老,而孩童焉比謀。——《國語》
(2) 字尾,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副詞之後,相當於「然」、「樣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書·秦誓》
◎ 焉 yān
《語》(1) 用於句中表示停頓,相當於「啊」
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記》
(2) 用於句尾,表示陳述或肯定,相當於「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史記》
(3)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相當於「乎」、「嗎」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詩·唐風》
(4) 用於句尾,表示感嘆,相當於「呢」、「啊」
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槨,又何戚焉?——《史記》
5樓:菠蘿吹雪
「焉」在文言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6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古文中的多種意思,煙是鳥的意思,還有很多種意思。
文言文中諸作兼詞時,解釋為之於,那他通常表示什麼意思呢,比如說焉通常為在那裡等等
7樓:又見千山暮雪
作兼詞,解釋為之於。通常是代詞的意思。
比如,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愚公移山》)諸,就是兼詞,解釋為:代詞,它。意思就是,把它(上句中提到的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去,隱土的北面。
其實這類兼詞一般都是代詞,只不過有的是人稱代詞(諸:它),有的是指示代詞(焉:那裡)。
8樓:上網不當飯
「諸」作兼詞,是「之乎」的合音,就是「之於」的意思,翻譯成現代漢語也就是「它到……」如「投~渤海之尾」——投它到渤海之尾。
兼詞絕不能解釋為某個單一的詞義,因為它身兼二職,所以才叫「兼詞」的。即這個詞有兩個意義。「諸」作兼詞就有「它」——代詞,「到」介詞——的作用。
9樓:匿名使用者
之的意思理解為第三人稱它或他,於後面連線的詞往往表示方向、目的地等地點狀語。整體翻譯為把它……某地。
焉 字在文言文中的左右解釋!!
10樓:匿名使用者
**?如何?
無意!怎樣
如何 那裡
。。。呢
焉: 1.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於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在其中)
②不復出焉。(焉:從這裡。)
2.疑問代詞,**,怎麼。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
3.作語氣助詞,用於句末。例:
①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無一焉。
4.作詞尾,相當於「然」、「......的樣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而小儒規規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於天地之間。
5.相當於「之」。例:
①謹食之,時而獻焉。(焉:它,指蛇。)
②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寫的這篇文章。)希望我的答案能幫助你。謝謝!
11樓:惡作劇檸檬
名之以其能《用它的功能來命名》
灌水之陽有溪焉《灌水的北面有溪流在這裡》
焉在這裡是兼詞,是在這裡的意思
相當於「於之」
且夫天地之間的「且」是況且的意思
焉字的來歷是什麼?急,焉字在文言文中的左右解釋!!
說文解字 焉鳥,黃色,出於江淮。象形。自借為詞助而本意廢矣。古多用焉為發聲。焉 字在文言文中的左右解釋!如何?無意 怎樣 如何 那裡 呢 焉 1.兼詞,相當於 於之 於此 於彼 例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焉 在其中 不復出焉。焉 從這裡。2.疑問代詞,怎麼。例 且焉置土石?非再至,焉知其若此?焉有仁人...
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嘗」是什麼意思?
1 動 吃 品嚐。呂氏春秋 察今 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朝代 戰國末年 釋義 品嚐一小塊肉就知道了一整鍋肉的味道,進而知道一鼎肉的味道是否調和。2 動 嘗試。齊桓晉文之事 我雖不敏,請 試之。朝代 先秦 釋義 我雖然天生並不聰明,但是願意請求您讓我嘗試著做這件事。3 動 經歷 遇到。庖丁解...
劫在文言文中指什麼意思,「奪」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有關句子有哪些?
劫ji 名 脅迫 威逼。荊軻刺秦王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 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動 搶劫 掠奪。漢書?王尊傳 阻山橫行,剽 良民。名 劫災 災禍。佛教用語。大日經 周遍生圓光,如 災猛焰。名 梵語 劫波 的省稱,佛教稱世界由生成至毀滅的一個輪迴為一劫。紅樓夢 以不知過了幾世幾 必須在失敗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