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通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的大量總結得出來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觀天象都是直接看,古人觀天象多是迷信,如帝星殞落之類的,至於諸葛亮那會事根本是三國演義胡扯,草船借箭那是周瑜乾的,沒諸葛亮事
3樓:子謹
王力版古漢語第三冊通論裡有詳細的介紹和並附星圖
4樓:匿名使用者
你怎麼知道我三天前就知道有大霧
古人觀天象到底是在看什麼
5樓:史談歷史
大家知道,我們所看到的星星,絕大部分都是恆星,恆星構成了星空的主體。所有恆星的位置都是相對固定的,運動規律也是非常簡單的。所以對恆星觀測的內容也比較少,神祕性也小,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計時,一是為其他天體提供位置參考。
關於計時,是看北斗星的斗柄,有這樣四句話:「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星的斗柄彷彿一根巨大的指標,在天空轉動,隨時標示出當前的日期。
對於有經驗的觀測者,只憑觀測斗柄指向,就可以大致判斷當前的節氣。對於現在人來說,這一點似乎不值一提,不過在古代,曆法系統沒有這麼發達,也沒有這麼準確,看星斗定時是有其作用的。 更有內容的觀測,來自所謂「五星、七政」。
「五星」即五顆肉眼可見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七政」是在「五星」的基礎上增加太陽和月亮。對他們的觀察,離不開對他們所在位置的描述。
這就是恆星觀測的第二部分內容。我們都聽說過所謂的「二十八星宿」,所謂「宿」,就是指行星和日月暫時在此「住宿」的意思。由於恆星的相對位置不動,形成了一幅天空地圖,「七政」們執行到**,可以用此來描述。
這二十八宿,又分為四個大區:東方青龍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並且,每個星宿對應著不同的人間地理位置。
二十八宿,是黃道星宿,與西方天文的黃道十二星座大致相對應,五星、七政的執行基本在其中,但行星有時會有比較大的張角,所以也會執行到其他星座中(古代稱作星官)。 月亮是夜晚最顯眼的天體,月相圓缺的變化直接和農曆的日期對應。對月亮的觀測,大約也有兩個方面意義。
一個是在一定程度上**天氣,一個是**日月食。 從月亮來**天氣,有一些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有一句古語說「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如果月亮周圍出現光暈,就說明第二天颳大風的可能性很大。
不知道諸葛亮借東風的當晚是否也有「月暈」的跡象。這多少還是能讓人想象出一些原因的,比如出現光暈,可能意味著空中的水氣含量比較大,也許和溫度也有一些關係,也許是會有風雨出現。但還有一些,似乎更加神祕,比如《尚書·洪範》中提到過 :
「箕星好風,畢星好雨,月之從星,則以風雨。」《詩經·小雅》中也對此進行印證:「月離於畢,俾滂沱矣」。
都在說月亮運動到畢宿(按現代星座劃分為金牛座的一部分)位置,則會有大雨出現。究竟是不是這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證一下。 **日月食,是靠精細的計算月亮和太陽的運動位置和趨勢,如果他們靠得太近,自然就會發生日月食的現象。
這只是普通的技術工作,古代有專門的天文官負責觀察和計算。如果出現漏報和誤報,都是重大失職。 內容最豐富的觀察,是對「五星」—— 水星也稱為辰星。
金星也稱為明星,又名太白,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叫「長庚」。 木星也稱為歲星。 火星也稱為熒惑。
土星也稱為鎮星或填星。 這五顆星的執行規律又可以分為兩類:水星和金星在太陽系中處於地球內側,他們在地球上的視覺角度不會離開太陽太遠。
所以只能在黃昏或黎明出現。而其他三星,則可以出現在遠離太陽的位置上。他們以相對難以計算的規律執行於不同的星宿,注意,每個星宿都對應著人間不同的地理位置。
這種對應,稱為「分野」,現在看來,多少有些牽強。比如:鬥宿、牛宿對應地上的揚州;箕宿、尾宿對應地上的幽州;心宿、房宿、氐宿對應地上的豫州(戰國時期的宋),等等。
而這五顆星也具有不同的含義。比如火星(熒惑)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戰爭和災難,如果移動到心宿(按現代星座劃分為天蠍座的一部分),就稱為熒惑守心,被人認為是不祥之兆,尤其對於豫州地區來說,更加不祥。 《史記》中曾經記錄戰國時期一個有名的故事:
「三十七年,楚惠王滅陳。熒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
景公憂之。司星子韋曰:「可移於相。
」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
「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
」曰:「可移於歲。」景公曰:
「歲饑民困,吾誰為君!」子韋曰:「天高聽卑。
君有君人之言三,熒惑宜有動。」於是候之,果徙三度。」 火星侵入心宿,心是宋的分野。
宋景公很擔心。司星(專門負責觀星的**)子韋說:「把災禍移給相國吧?
」景公說:「相國是我的股肱。」「移給百姓?
」景公說:「百姓是為君之本。」「移給年歲?
」景公說:「年歲不好,百姓就會睏乏,我還給誰當君主啊!」司星子韋說:
「您這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話,上天會聽到的,熒惑應該會移走的。」於是他們等了一陣,果然移了三度。 這個故事說明天象並非其決定性的作用,宋景公的仁德之心就改變了預定的天象災害,天象隨之改變,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一種典型思維方式。
更為神奇的是,所有的行星,基本都按照同一個方向運動,但在某個特定的時期,從地球上看來,會出現「逆行」現象,即反方向運動。這更為古代觀星提供了豐富的材料。 除了剛才所說的分野對應,不同的星宿還有許多具體含義,充分發揮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比如我們經常聽到一個成語,氣衝牛斗。牛與鬥就是天上的兩個星宿。「牛宿六星,天之關樑,主犧牲事」;「南斗六星,天廟也,一曰天機」。
這種對應的具體說法很多,相互矛盾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在具體應用時,主觀色彩還是很強的。 再舉一個三國演義中的例子:曹操與袁紹戰於官渡,用許攸之計去燒袁紹囤積在烏巢的糧草。
當晚袁紹的謀士沮授,「仰觀天象。忽見太白(金星)逆行,侵犯牛、鬥之分,大驚曰:『禍將至矣!
』」雖然沮授從天象上看出了問題,但袁紹並不信任他,所以仍然失敗了。太白(金星)如果逆行,一般象徵災禍。 其他觀星的現象,還包括觀察各種天文或者天氣現象,而其中以客星、彗星、流星為主。
客星普遍認為就是現在所說的超新星。宋至和元年(公元2023年)出現在金牛座天關星附近的超新星,這應該是有關客星最著名的記錄了。這顆超新星爆發後達兩年之久才變暗。
《宋會要》中記載道:「元年三月,司天監言客星沒,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東方,守天關,晝見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見二十三日。
」 而彗星則比較有趣了,「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古人認為是災難的徵兆。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就提到:「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 對流星的觀察,也有很多記錄。《左傳》:「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
」這是關於流行雨的記錄。古人很早就知道流星和隕石的關係,《史記》中有個有名的例子:「(秦始皇)三十六年,熒惑守心。
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史記》在這裡非常客觀,很清楚地知道上面的字不是隕石帶來的,而是有人故意刻上去的。
客星、彗星、流星,這些天文現象,由於出沒無常,往往和人間的吉凶禍福關係不很密切,其觀測的天文意義多於**意義。 中國的史書往往有「天文志」這一部分,上面有許多觀星和**吉凶的記錄。如果斷然認為這些都是迷信,只怕也是不夠客觀的。
因為日月五星都是執行在地球周圍的質量巨大的天體,他們與地球的相對位置關係的變化,很可能確實對地球上的生命有一些影響。而客星由於距離地球非常遙遠,彗星與流星的質量又非常小,所以對人類的影響似乎難以看到。這樣看來,夜觀天象多少還是有些科學道理的。
中國人古代如何識天象
6樓:我們黑夜很白
古代中華民族也創造了自己的星區劃分體系,人們為了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恆星幾個一組,每組合定一個名稱,這樣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
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所佔的天區範圍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數目,據初步統計,在先秦的典籍中記載有約38個星官。
古人們為了認識星象、研究天體,很早便人為地把星空分成若干區域,中國稱之為星官,西方喚之為星座。中國古代把天空分為三垣二十八宿,最早的完整文字記錄見諸於《史記·天官書》中。
春秋戰國時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體系。到三國時代,吳國的太史令陳卓,綜甘、石、巫三家星官,編撰成283官1464顆恆星的星表,並繪製成星圖。
晉、隋、唐繼承並加以發展,我國的星區劃分體系趨於成熟,此後歷代沿用達千年之久,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7樓:歸沫
古人經過長時間夜觀天象的經驗累積之後,發現星座移動的方向是有規律可循的,可以和地球上氣候變化相吻合的。所以在2023年前中國的古書《鶡冠子》,曾有這樣的記載:「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下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這是以黃昏時觀察北斗七星的位置,來判斷當令的季節。而這種觀察天象有規律的變化來定四季,就叫做「觀象授時」。在沒有曆法的時代,曾經為古人使用過一段很長的時間。
早在數千年前,中國人就已經懂得從觀察天象來計算每天的潮汐漲退和日出時間。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也包含著不少迷信的成分,常常對當時無法解釋成因的天文現象穿鑿附會,比如說將日食和月食等現象視為天象示警,認為這些現象是將有大災難降臨的預兆,必須舉行祭祀儀式才能平息上蒼的怒火
曆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包括年、月、日、時、節氣的安排,還包括日、月、行星運動,交食,晷影,漏刻,恆星出沒,天空分割槽,等等。因此,中國古代曆法有現今天文年曆的性質。現在保留下來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傳是夏代(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十六世紀)的歷書。
伺候曆書眾多。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星佔術曾超過它獨有的作用。正是因為星佔術的需要,古代許多星佔家大量觀測記錄天空現象,編寫星象著作,其中包括許多天文知識。所以中國古代不少天文著作都同星佔術結合在一起。
《石氏星經》是現在見到的最早的一本天文星佔著作,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魏國石申所著。書的原名叫《天文》,內容涉及太陽、月亮、行星、交食、恆星、古代天文名詞、宇宙概念等多方面,尤其是恆星部分價值更高。①
《五星佔》是202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一份帛書,專講五大行星運動和一些天文知識,共有九部分,八千字。書大約寫於漢文帝前元年間(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64年),書中對五大行星運動有詳細的描述,成為後代曆法中「步五星」工作的先驅。書中對金星、土星的會合周期定得比較準確,對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漢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七十年間木、土、金三星的動態有逐年的記載
漢代還有兩本重要的天文著作應該提到,這就是《天官書》和《周髀算經》。《天官書》是《史記》中的一篇,公元前一世紀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著,可算是當時有關天文知識的總結。
所以古人認識天象,主要是通過兩個方面途徑:一是實際觀察和記錄;二是經驗積累和對比分析。
夜觀天象掐指一算後面是什麼,古人總老夫夜觀天象,掐指一算觀天象真的能預言嗎?
貧道昨日夜觀天象發現紫薇式微,天煞明亮!掐指一算,江南群星光彩異常,聚合於錦官分界之地,其中一星甚明,並散有利光,西飛而止,其大如鬥,散五色光芒 少時光芒大盛,直衝紫薇星而去。見江南群星光彩異常,聚合於錦官分界之地,其中一星甚明,並散有利光,西飛而止,其大如鬥,散五色光芒 少時光芒大盛,直衝紫薇星而...
古人描寫觀燈詩句有哪些,寫出古人描寫過節觀燈的一句詩(詞 曲)
1 正月十五夜燈 唐 張祜 原文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帝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譯文 很多門的鎖都開啟了很多燈亮起來了,正月十五的熱鬧都震動了國都。很多的宮女一起跳舞,當時,人間的歌舞樂聲直衝雲霄,傳到天上。2 上元竹枝詞 清 符曾 原文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
古人的智慧作文,古人的智慧怎麼誇,佩服古人的智慧
從現實中醒悟過來,讓我們懷著一顆赤誠的心,回到過去,走進古人的內心世界,與他們把酒言歡,學習古人的智慧!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又寫李清照這顆多愁善感,支零破碎的心,雖為女流,卻吟出一首首如此擾人心扉,使人心亂的曲子,醉了!它是愚不可及,還是大智若愚?我們走進她的內心世界,觀望著這一顆支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