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歐陽修寫作背景

2021-06-04 20:57:47 字數 4673 閱讀 5028

1樓:小瓶屬

寫作背景: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五年(2023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曆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

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援韓琦、范仲淹、富弼、呂夷簡等人蔘與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運動,而反對保守的夏竦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外甥女張氏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

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卻不思進取、沉溺於現狀,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

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悲傷又有一份歡喜。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的。

賞析:《醉翁亭記》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篇散文饒有詩情畫意,別具清麗格調,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卻是不可多得的。

慶曆五年春,歐陽修由於聲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貶斥,出知滁洲,本文作於到滁州的第二年。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抑鬱和苦悶寄情于山水之間,消融於與民同樂之間,在描繪一幅幅變化多姿、秀麗嫵媚的優美圖畫時,體現儒家的傳統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惟善政,政在養民。”表現了他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2樓:完美之呻吟

從天聖八年(1030),年僅23歲的歐陽修就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盡心竭力,積極協助范仲淹革新內政,終於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貶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實現,而在貶於滁州之後,卻有了可喜的政績,這對於奔波勞碌,疲憊不堪的歐陽修來說,是多麼舒心愜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樂生活,給了他極大的撫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個恬靜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於酒,而是醉於優美的景色,安詳的生活。

這兒,禽鳥因山林而樂,人們因太守遊而樂,而太守則是因百姓樂而樂,他處在優美的環境中,身心愉快,舒適安閒,不由便醺醺然了。 歐陽修蒼顏白髮,頹然坐於眾之間,眼睛微閉,眼前的景物是優美的,人是歡欣的,歐陽修也被這和諧的氣氛所籠罩,陶醉了。 歐陽修以“醉翁”自稱,曠達自放,擺脫宦海浮沉,人世紛擾,在這遠離都市的山水之間,把自己的心靈沉浸到閒適、恬淡的情境裡,獲得了一種平衡、和諧的感受。

這種感受滲透在《醉翁亭記》裡,使文章如田園詩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轉而流暢。

3樓:小謝輕狂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1046),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曆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被貶前曾任太常丞知諫院、右正言知制誥、河北都轉運按察使等職。

被貶官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援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的呂夷簡、夏竦之流。韓範諸人早在慶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經被先後貶官,到這年的八月,歐陽修又被加了一個親戚中有人犯罪,事情與之有牽連的罪名,落去朝職,貶放滁州。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睛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這兩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的。

《醉翁亭記》寫得格調清麗,富有詩情畫意。這篇散文寫了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是寫亭;第二部分,重點是寫遊。

而貫穿全篇的卻是一個“樂”字。為了領悟這醉翁之意,就讓我們來共同觀賞一下醉翁亭的山水之美吧。

文章一開頭是“環滁皆山也”這一句經過千錘百煉的句子,筆墨少而含量大,一下子把群山環抱的滁州的壯麗山景展示在你的眼前,聯綿不斷,巍峨壯觀。當你正為巨集偉的群山陶醉時,作者又提醒你注意“西南諸峰”,那裡樹林和山谷尤其美好。當你正被“西南諸峰”吸引時,他又告訴你,再往遠看,那樹木繁茂,幽深而秀麗的,就是琅琊山。

這樣,從群山到諸峰到琅琊,由遠而近,盡收眼底。再進山走六七里路,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一條山泉從兩座山峰之間奔瀉而出,這就是釀泉。這裡作者把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糅合在一起,靜的山景和動的釀泉,相映成趣。

當你還來不及飲一口甘冽的清泉水,又峰迴路轉,忽見有一亭子,緊靠在泉邊,四角翹起,猶如鳥兒展翅欲飛,這就是醉翁亭。於是,一幅群山巍巍,山泉潺潺,飛亭展翅,山、泉、亭相互輝映的秀麗山水圖,生動形象地呈現在人們面前。接著,作者探根尋源,指明建亭的就是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就是太守。

太守自稱“醉翁”,所以也就叫此亭為醉翁亭。為什麼身為太守的歐陽修常同客人來這裡喝酒呢?為什麼喝得不多就醉了呢?

為什麼歐陽修到滁州當地方官的時候正是壯年,卻自稱是“翁”呢?不言而喻,這裡面蘊含著他遭受貶謫,才能不得施展,理想不得實現,不得已而只好借酒澆愁的鬱悶和悲苦!“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欣賞山水之樂,雖樂中寓悲,但畢竟可以譴愁,這就為第二部分寫遊之樂奠定了基礎。

醉翁亭的山水是美的,醉翁亭的山間景物,由於朝暮的變化和四季的變幻,顯得更加美麗可愛。清晨旭日東昇,霞光璀璨,霧消露散,青山蒼翠,清新寧靜;傍晚夕陽西下,暮靄雲集,山岩洞穴,昏暗幽靜,令人陶醉。春天,野花競開,幽香撲鼻;夏天,秀木繁茂,濃廕庇日;秋天,風霜高潔;冬天,水落石出。

四季變幻,奇景疊山。欣賞醉翁亭的山景,樂趣是無窮無盡的。

觀賞醉翁亭變幻的山景,固然其樂無窮,但在醉翁亭**人們行遊,並在那裡宴飲,更是別有一番樂趣。揹著東西的,邊走邊唱;走累了的,在樹下休息,怡然自得。人們前呼後應,老人小孩,往來不絕。

這裡有靜有動,有聲有態,描繪了一幅生動的滁人遊樂圖。接著又寫到肥魚泉酒、山餚野蔬的太守宴,以及夾雜在眾人一片歡樂之中的“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的太守醉態。在極寫歡樂中,把太守複雜的心境,也微妙地表達出來了。

最後作者從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及太守之樂的不同內容和感情的對比中,推論出“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了,能與民同樂;醒了,能寫《醉翁亭記》一文的,就是太守歐陽修。筆墨簡練含蓄,寓意深遠。

《醉翁亭記》確是一篇風格清新、搖曳生姿、優美動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對滁州優美山水風景的謳歌,對建設和平安定、與民同樂的理想社會的努力和嚮往,尤其是作者委婉而含蓄地所吐露的苦悶,這對宋仁宗時代的昏暗政治,無疑在客觀上是一種揭露,這些自然都閃爍著思想光芒。尤其是這篇文章的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優美,句式整齊而有變化,全文重複運用“……者……也”的句式,並且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增強文章特有的韻律。

這些方面,都是可資借鑑的

《醉翁亭記》中“而”字的妙用

《醉翁亭記》是散文中別出一格特具風采的名篇,也是體現歐陽修散文風格的代表作。歷來人們稱讚文中多用陳述句,並以二十一個“也”字作句尾,形成一種別緻的詠哦句調。我認為除了這個特點之外,還奇妙地用了二十五個個“而”字,使文章流暢優美,從容婉轉、娓娓動聽。

文中除“已而”一處作表時間詞用外,其餘的“而”都作連詞用。有的連線狀語和謂語,幫助描述動作的情狀,如“雜然而前陳者”、“起坐而喧譁者”。有的連線兩個前後有因果關係的主謂片語,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瞑”。

有的用於連線兩個謂語,如“往來而不絕者”,把來往的人多與延續時間長兩方面緊連。有的連線前後有因果關係的兩個謂語,如“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漫山遍地的野花競相開放,又聞到鮮花的幽香,後句則使人象在酷暑烈日當空時置身於橫柯上蔽的濃蔭之中,頓覺涼爽。有的“而”是連線兩個句子的,如“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把釀泉的潺潺水聲和水從兩峰間飛瀉直下的氣勢由“而”緊連,則水之聲勢並現。反之,若不用“而”,就會使人覺得潺潺水聲與水之氣勢互不相關似的,影響了表達的準確和描述的效果。

文中絕大部分“而”用於順接,少部分用於逆連。如“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三個加黑的“而”是用於逆連的,把禽鳥之樂、賓客之樂、太守之樂這三種樂在內容上的不同之處委婉含蓄地表現出來了。

文中用二十四個連詞“而”,用法隨內容之異而多變,作為連詞“而”的幾種用法基本上有了。

《醉翁亭記》裡有許多是駢偶句,“而”字則使這些句子的表達方式靈活多變。如“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與“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結構節奏也隨之產生變化,不顯得呆板。文中第

三、四小節是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不同的景色和人們遊山之樂的,共分六層(“朝而往,……而樂亦無窮也”,作為過渡句,不列入層次內。)除第一層和第六層用“……者,……也”句式作結束句外,中間四層都用“……而……者,……也”句式作結束句。每一層最後一句的句式基本一致,但句子長短參差不一,結束句中都用了“而”字,顯得整齊中有錯落,節奏略有變化。

第四小節中有一處似乎可能用“而”卻用了“為”。原句為“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為酒洌。”加黑的“為”若作動詞解,則“釀泉為酒”與“臨溪而漁”就對不起來了。

其實這個“為”該作“而”字解。《古書虛詞集釋》:“‘為’猶‘而’也”。

這兩句中的“為”“而”為互文。這樣,就與“臨溪而漁”對得很工整了。此處“為”作“而”解,則全文實際用了二十六個“而”字。

《醉翁亭記》讀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這與25個“而”字的運用也是分不開的。“而”字恰到好處的運用,使文章舒緩從容,把作者欣賞“山水之樂得之心”的閒情雅緻充分表現出來了。如“朝而往,暮而歸”,若去掉“而”,成“朝往,暮歸”,就顯得緊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歸之感,插入兩個“而”字,就把遊玩者欣賞山水之樂的從容之態、歡樂之情、悠雅之興全表現出來了。

文中不少句子由於用了“而”字,語氣輕重分明,誦讀時極富抑揚頓挫之致。如“臨溪而漁”句,重音在謂語“漁”上,讀重些,長些,作為狀語的“臨溪”則讀輕些,短些。若不用“而”,成“臨溪漁”,不僅彆扭滯澀,而且語氣輕重不分明。

“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讀來真使人感到有內在的類似詩歌的那種韻律美。

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的樂與歐陽修在《醉翁亭記 》的樂,有何

柳宗元的 小石潭記 中樂中有悲,而且悲是主調,只是悲中因見小石潭而得片刻的樂,而歐陽修中 醉翁亭記 的樂是純粹的樂,是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遊人之樂,總結即是與民同樂,是最寬廣的樂。同為山水遊記 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提到樂歐陽修在 醉翁亭記 中也多次提到樂,兩文中的樂樂在何處不同點 柳宗元的 小石潭記 ...

《醉翁亭記》的翻譯,醉翁亭記翻譯越短越好

醉翁亭記 北宋 歐陽修 選自 歐陽文忠公文集 環滁 ch 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 h 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l ng y 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 ch n 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

醉翁亭記的停頓,《醉翁亭記》朗讀節奏劃分

醉翁亭記北宋歐陽修 選自 歐陽修散文選集 環滁 ch 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 h 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l ng y 也。山行六七裡,漸聞水聲潺 ch n 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