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無情_非眾
五戒嚴格來說是出自於律藏,因為佛陀所說戒律都集結在律藏裡。但是在一些經書裡也有解說。
中國大乘佛教裡最著名的應該是《優婆塞戒經》和,《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十善的經典,可以看《佛說十善業道經》
《十善業道經》,中文版本為唐朝實叉難陀翻譯,北宋施護所譯《佛為娑伽羅龍王所說大乘經》為同經異譯,本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鹹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即諸佛菩薩有一方法,能斷除一切痛苦,獲取極大利益,這個方法就是修行十善業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淫;從語言上遠離妄語(說謊)、兩舌(挑唆)、惡口(語言粗俗)、綺語(花言巧語);從思想上遠離貪慾、瞋恚、愚痴。離此十種惡業,就是修行十種善業。
十善業是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無論大乘、小乘佛教都視此經為基礎教材。
2樓:匿名使用者
「五戒」出自《增壹阿含經》,曰: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十善」是在松贊干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
「五戒十善」是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礎。以佛教的觀點,守「五戒十善」可確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墮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是完善人格的基礎。
佛教中的五戒十善
3樓:
是一樣的。貪慾就是貪,嗔恚就是嗔,邪見即是愚痴,痴。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五戒十善是人天福報的因。持五戒行十善到上上品,命終可生天。做到中上品,來世能得人身。
南無阿彌陀佛
4樓:京東
五戒出《增壹阿含經》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編輯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疏》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瞭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編輯本段]十善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佈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慾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慾〕,不貪慾者,謂不貪著情慾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慾,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編輯本段]引佛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認為,這類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分成十種。反之,稱為十惡。
身業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
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
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痴。
5樓:大通山王
松贊干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十戒」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
「十戒」源於「五戒」,而又與「五戒」側重不同。「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戒」側重於行善。由「十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淨觀離貪慾,以慈悲觀離嗔恚,以因緣觀離愚痴,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直語離綺語,以救生離殺生,以佈施離偷盜,以淨行離邪淫。
「五戒十善」是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礎。以佛教的觀點,守「五戒十善」可確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墮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
五戒是做人的準則,是完善人格的基礎。
五戒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五戒出《增壹阿含經》
〔一、不殺戒〕,謂人若於彼眾生,妄加殺害,而奪其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壽命短促。若不作是事,名不殺戒。
〔二、不偷盜戒〕,謂人若於有主物不與而竊取之,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受貧乏報。若不作是事,名不偷盜戒。
〔三、不邪淫戒〕,謂人若淫泆無度,好犯他人妻妾,死墮惡道;或生人中,妻妾亦不貞良。若不作是事,名不邪淫戒。
〔四、不妄語戒〕,謂人若妄造虛言,隱覆實事,誑惑眾聽,死墮惡道;或生人中,亦口氣臭惡,為人所憎。若不作是事,名不妄語戒。
〔五、不飲酒戒〕,謂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痴,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編輯本段]五戒配五常五行
出《仁王經疏》
〔一、不殺配仁〕,慈愛好生曰仁,五行之木亦主於仁,仁則不殺,故以不殺配仁也。
〔二、不盜配智〕,邪正明瞭曰智,五行之水亦主於智,智則不盜,故以不盜配智也。
〔三、不邪淫配義〕,制事合宜曰義,五行之金亦主於義,義則不邪淫,故以不邪淫配義也。
〔四、不妄語配信〕,真實不欺曰信,五行之土亦主於信,信則不妄語,故以不妄語配信也。
〔五、不飲酒配禮〕,處事有則曰禮,五行之火亦主於禮,禮則防於過失,故以不飲酒配禮也。
持十善戒行者中,上品者與中品者由其功德,得生於天上,下品者能王於人中 。
[編輯本段]十善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佈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慾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鬥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莊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慾〕,不貪慾者,謂不貪著情慾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慾,當行清淨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編輯本段]引佛經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認為,這類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嚴格禁止,所以稱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礎上建立的,約身、口、意三業分成十種。反之,稱為十惡。
身業有三種:不殺、不盜、不邪淫;
口業有四種:不妄語欺騙、不是非兩舌、不惡口傷人、不說無益綺語;
意業有三種:不貪、不嗔、不愚痴。
6樓:匿名使用者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十善: 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這就是十善 你看著有區別嗎?
你說的五戒也是對的
受五戒後吃了肉邊菜犯殺戒嗎,受了五戒能吃肉嗎?
息滅貪瞋痴 五戒裡沒有不吃肉這個戒,佛允許比丘吃三淨肉。佛當年在世時,僧團是乞食託缽,施主給什麼吃什麼,沒有分別。素食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在外國佛 仍然吃三淨肉。素食是梁武帝發起的,梁武帝是佛門的大 他讀 愣伽經 讀到 菩薩不忍心吃眾生肉 時,受感動了。發心不吃肉,並以國王的身份號令全國的佛 不吃肉,...
密宗皈依上師三寶是受五戒嗎匿名
藏傳並非佛教!藏傳四皈正是破三皈的,三皈一破,一切戒皆失!皈依是皈依,皈依了以後有皈依戒。但並不是受五戒,五戒是單獨受的。在佛教早期便有三寶之稱,阿含經中便有記載。什麼是佛教,宗教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 淨其意,是諸佛教。提倡關愛生命,眾生平等。螞蟻,大象,飛鳥,螟蟲,國王,乞丐 都是有情父母。宗...
摩西十戒是哪十戒摩西十戒的內容是什麼?
我找了些和摩西有關的資料,但內容不是很全,希望對你有幫助 最享盛名時期約前十三世紀 也許歷史上沒有誰象偉大的猶太先知摩西那樣廣泛地受人愛戴,而且他的名氣和尊敬他的人的數目世世代代以來在不斷地增長。摩西最享盛名時期很可能是公元前十三世紀,因為普遍認為 出埃及記 中的法老拉姆薩斯二世就死於公元前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