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水瓶
一、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志”通“記”,做標記。
“緣”通“沿”,沿著。
“具”通“俱”,完全,詳盡。
二、古今異義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顏色鮮豔美麗;今義:指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注: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掛齒間隔(古義:隔絕;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口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彷彿(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義:樂觀,暢快)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
延(古義: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都;今義:熟悉)
鹹(古義:全;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已經;今義:關係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
果(古義: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三、一詞多義
乃:(1)見漁人,乃大驚:於是,就。(2)乃不知有漢:竟然。
出:(1)不復出焉:出去。(2)皆出酒食:拿出。
尋:(1)尋向所志:動詞,尋找。(2)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1)便舍(shě)船:動詞,離開。(2)屋舍(shè)儼然:名詞,房屋,客舍。
中:(1)中無雜樹:“中間”。(2)晉太元中:“年間”。(3)其中往來種作:“裡面”。
志:(1)處處志之:名詞活用為動詞,“做標誌”。(2)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1)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2)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3)處處志之:
語氣助詞,不譯。(4)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6)具答之:
代詞,代指桃花源人。
為:(1)武陵人捕魚為(wéi)業:動詞,作為。(2)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介詞,對,向。(3)此人一一為(wéi)具言所聞:讀wéi,介詞,對、向。
遂:(1)遂與外人間隔:“於是”。(2)遂迷:“終於”。(3)後遂無問津者:“就”。
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為看見。(2)得其船:得到,引申為找到。
聞:(1)雞犬相聞:聽見。(2)聞有此人:聽說。
四、倒裝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和林盡水源。”
拓展資料: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2樓:匿名使用者
3多詞一義
(1) 緣溪行、便扶向路:沿著,順著 (2)便要(yāo)還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請。
(3)悉如外人、鹹來問訊、皆嘆惋、並怡然自樂:都 (4)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外人道也:說 (5)便扶向路、遂與外人間隔:
於是,就
4.古今異義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表示條件關係的連詞) 妻子(古義:
妻子和兒女;今義: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
沒有出路的境地) 水源(古義:溪水發源的地方;今義:指人們飲用的水) 鮮美(古義:
鮮嫩美麗;今義:指食物新鮮美味)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
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 "注:
今義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掛齒") 間隔(古義:隔絕; 今義:
兩個地方分隔開)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
沿著 ;今義:緣故,緣分) 津(古義:渡口。
指訪求、探求的意思。今義:唾液) 外人(古義:
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指沒有親友關係的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
這樣) 彷彿(古義: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
土地開闊;今義:樂觀,暢快 多形容性格) 扶(古義:沿、順著;今義:
攙扶,用手按著或把持著)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志向) 延(古義:
邀請;今義:延伸,延長) 悉(古義:全,都;今義:
熟悉) 鹹(古義:全,都;今義:一種味道) 既(古義:
已經;今義:關係連詞,既然) 尋(古義:隨即,不久;今義:
尋找) 向(古義:以前的,舊的;今義:方向, 對…) 果(古義:
實現;今義:果實,結果)
5.詞類活用
盡(林盡水源):形容詞用作動詞,消失。 異(漁人甚異之):
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復前行):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欲窮其林):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不復出焉):
兼詞,“於之”,即“從這裡”。 志(尋向所志/處處志之):做標記,名詞作動詞。
果(未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6.一詞多義
尋: ①尋向所志(動詞,尋找) ②尋病終(副詞“不久”) 舍: ①便舍船(舍(shě),動詞,離開。
) ②屋舍儼然(舍(shè),名詞,“房屋”) 中: ①中無雜樹(“中間”) ②晉太元中(“年間”) ③其中往來種作(“裡面”) 志: ①處處志之(動詞,“做記號”) ②尋向所志(志,獨字譯為做標記。
與所連用,譯為:所做的標記。) 之:
①忘路之遠近(助詞,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可譯為“的”) ②聞之,欣然規往(代詞,“這件事”) ③處處志之(音節助詞,無意) ④漁人甚異之(代詞,"這種景況") 為: ①武陵人捕魚為業(讀wéi,動詞,作為)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讀wéi,介詞,對,向) 遂: ①遂迷,不復得路(“最終”) ②遂與外人間隔(“於是”) 向:
①尋向所志(原來) ②眈眈相向(對著) 得: ①便得一山(看見) ②得其船(找到) 聞: ①雞犬相聞(聽見) ②聞有此人(聽說) 窮:
①欲窮其林(盡,窮盡) ②窮冬烈風(深) ③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貧窮) 屬: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②神情與蘇、黃不屬(類似) ③屬(zhǔ)引悽異(連續) ④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咐) 其 (1)欲窮其林:這 (2)其中往來種作:
代詞,代桃花源 (3)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自己的
7.同義詞
都——(1)悉:悉如外人(2)皆:皆嘆惋(3)鹹:
鹹來問訊(4)並:並怡然自樂 詳細——(5) 具:具答之 沿著------(1)緣:
緣溪行2)扶:便扶向路 邀請——(1)要:便要還家(2)延: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8.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志”通“記”,做標記 “緣”通“沿”,沿著。 “具”通“俱”,完全,詳盡。
9.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
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是“(村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
(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的省略。句意:
(村人)看見了漁人,都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的。(漁人)詳細地回答(村人),於是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了酒,殺了雞準備食物款待他。)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
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
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
〈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
”“(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
(漁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漁人)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
”翻譯時一併補出。 省賓語: 例一:
問所從來(是“問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
問〈漁人〉從**來。) 省介詞: 例二:
林盡水源(是"林盡於水源"的省略.)9.四個“然”①豁然開朗(豁然):
開闊的樣子②屋舍儼然(儼然):整齊的樣子③怡然自樂(怡然):愉快的樣子④欣然嚮往(欣然):
高興的樣子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通假字有?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句式(省略句,倒裝句,判斷句)呢?
3樓:曉龍
一、通假字:“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二、古今異義:
1、鮮美:古義:顏色鮮豔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事業。
3、問訊:古義:詢問訊息。今義:問;問候。
4、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5、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走投無路的境地。
6、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三、詞類活用:
1、異:對…感到奇怪,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
2、窮:窮盡,走到盡頭, 。形容詞用作動詞
3、志:做標記,名詞作動詞。
4、果:實現,名詞作動詞。
四、一詞多義:
1、尋:
動詞,尋找。
副詞“不久”。
2、舍:
動詞,捨棄。
名詞,“房屋”。
“中間”。
五、句式:
1、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白話譯文: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白話譯文:桃源中人看見漁人,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白話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
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
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此文出自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
有關《桃花源記》的課後練習,求《桃花源記》所有的課後題
沒有戰亂,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表達了作者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但這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表現 我們語文老師的觀點 在現實生活裡這是不可取的。這是一個沒有階級 沒有剝削 沒有壓迫 沒有戰亂 自食其力 自給自足 和平恬靜 怡然自樂的社會。是黑暗現實的鮮明對照,是作者不滿...
桃花源記中的一些字的古意和今意,桃花源記裡有哪些詞語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差別很大,古義與今義
古今異義 無論 古義 不要說,更 不必說 今義 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 古義 兩個人 妻子和兒女 今義 一個人 男子的配偶,指妻子 絕境 古義 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 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 古義 鮮嫩而美麗 多指植物 今義 滋味好 交通 古義 交錯相通,四通八達 今義 各種交通運輸和...
核舟記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類活用,通假字
通假字 詘右臂支船 詘 屈 彎曲。左手倚一衡木 衡 橫 橫著 為字共三十有四 有 又 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有 通 又 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古今異義 1 臥右膝 臥,古意 動詞的使動用法,使 平放。今意 躺下,躺著的樣子 2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峨冠,古意 峨冠,戴著高高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