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選官制度是什麼 魏徵選官標準是什麼

2022-01-24 02:35:57 字數 4675 閱讀 9787

1樓:人生若只如初見歐

唐代選拔**的條件有四個方面:

一是身,即身體相貌要豐滿高大;

二是言,即言談要雄辯有理;

三是書,指書體法式要剛勁美觀;

四是判,判案文辭要優美通暢。

凡是到吏部考試判文合格進入科第的稱為「入等」,考試拙劣、不合格的稱為「藍縷」,選期未滿而參加考試詩賦文章三篇,合格者稱為「巨集辭」,試判三條合格的稱為「拔萃」。選中的人即可以授官。

魏徵是李世民的臣子,魏徵可以舉薦**,但是最終還是李世民決定。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皇帝,其統治被史學家稱之為「貞觀之治」.他成就偉業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人善任,起用了各種人才,並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才觀.

2樓:衡水游龍

唐代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

魏徵的選官標準是德才兼備,他是這樣說的: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後用之。……亂代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唐代的選官制度是什麼?魏徵主張的選官制度標誌是什麼?這一制度有何積極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1、唐朝沿用了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度,通過科舉選拔任用**。

2、魏徵主張的選官標準是德才兼備:「今欲求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後用之。……亂代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3、唐選官制度的積極意義:第

一、官吏選用大權由朝廷行使,對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作用。第

二、擴大了**選拔**,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可以通過科舉成為國家機構管理人員。第

三、讀書和做官緊密聯絡,大大提高了士人的學習積極性。第

四、把選拔官吏的權利集中到了**即朝廷,有利於**集權。第

五、為以後歷朝沿用,影響深遠。

唐代一個士人要通過科舉入仕做官,必須經過鄉試和省試兩個階段。

應舉的物件比較寬廣,凡官吏士庶人等只要出身清白、不屬於工商雜類,均可應考。**有三:一是經**或地方的學校(國子監六學,弘文、崇文二館及府州縣學)選拔,參加考試的稱為「生徒」。

二是地方士人,申請後經府州縣初試合格,解送到**參加省試,稱為「貢士」,或稱「鄉貢士」。三是由皇帝特詔,設立各種科目,選拔非常之士,稱為「制舉」,應試者多數為現職官吏,但布衣士庶亦可應考。

唐代科舉考試的主持機構開始屬於尚書省吏部,開元二十四年以後,把科舉考試與選官分開,進士考試屬禮部;選官考試屬吏部。

唐朝科舉開始時科目有五十多種。其中,明經、進士兩科在以後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

進士科原來只考策問,後來加上貼經(填空),雜文(詩賦)。貼經只貼大經,即《禮記》、《左傳》。再加上貼《老子》,10個問題中能答上4個即可合格。

雜文要求詩賦各一。策問要寫五篇。策問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並作回答。

而且,不僅考儒家的東西,還考道家的東西。

進士科一般取中很難,錄取率極低,只有1%-2%,因此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稱。唐前期每科進士只取十幾人,後期也只取三十幾人。如孟郊考中進士後,欣喜若狂,作《登科後》: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夜看遍長安花」,可見其難。

唐代的考試範圍非常廣泛,不僅儒道兩家,各種經史,還有詩詞歌賦,並且非常重視策問,即考治國方略。

考試的程式,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先是由士人蔘加州縣的檢定考試,稱為「鄉試」。取得名次,稱為「等第」,其人即稱為「鄉貢士」,或稱「鄉貢進士」。第一名稱為「解頭」。

鄉試合格的,諸州把貢士遣送至京師,向尚書省列名報到,然後參加省試。省試由禮部侍郎主持,故稱為禮部試,有時,由皇帝特命大臣主持,稱為「知貢舉」。禮部試合格後,主持者區別名次,送中書門下省審查,再正式在禮部試院前放榜。

考中者一律稱「進士出身」,其第一名稱「狀頭」,或稱「狀元」。

更重要的,常科登試後,不能立即做官,必須經吏部的考試,叫「選試」,稱為「吏部試」。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

「吏部試」面試時,察以身(體貌豐偉)、言(言詞辯正),筆試時,觀其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四方面都合格,才能脫去白衫,穿上官服,叫做「釋褐」。如果「吏部試」未能通過,就不能授官。韓愈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沒有通過,只好去刺史那裡做幕僚。

凡是到吏部考試判文合格進入科第的稱為「入等」,考試拙劣、不合格的稱為「藍縷」,選期未滿而參加考試詩賦文章三篇,合格者稱為「巨集辭」,試判三條合格的稱為「拔萃」。選中的人即可以授官。

吏部試對入選者綜合考察:一是身,即身體相貌要豐滿高大;二是言,即言談要雄辯有理;三是書,指書體法式要剛勁美觀;四是判,判案文辭要優美通暢。

4樓:拉姆在路上

唐代選拔**的條件有四個方面:

一是身,即身體相貌要豐滿高大;

二是言,即言談要雄辯有理;

三是書,指書體法式要剛勁美觀;

四是判,判案文辭要優美通暢。

凡是到吏部考試判文合格進入科第的稱為「入等」,考試拙劣、不合格的稱為「藍縷」,選期未滿而參加考試詩賦文章三篇,合格者稱為「巨集辭」,試判三條合格的稱為「拔萃」。選中的人即可以授官。

魏徵是李世民的臣子,魏徵可以舉薦**,但是最終還是李世民決定。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皇帝,其統治被史學家稱之為「貞觀之治」.他成就偉業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人善任,起用了各種人才,並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才觀.

漢朝和唐朝選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標準各是什麼?

概括我國漢朝,魏晉,唐朝時期重要選官制度選官主要標準

5樓:無業遊民

一、漢朝的選官制度

漢朝的選官制度是察舉制,以地方推薦為主,考試為輔,考試與推薦相輔而行。推薦過後是還要經過考試覆核;覆核合格後才能量才錄用。無論是特舉賢良方正,還是歲舉孝廉、茂才,均須經過**覆試。

漢代察舉制下的考試,在西漢時並不占主導地位,考試只是區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參考,這與後世以考試為主、以推薦為輔的科舉制截然不同。至東漢時,為糾正察舉薦人之濫,開始注重考試,形成察舉與考試相結合的選士制度,而且考試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薦基礎上加強考試,這是漢代察舉制發展的新趨勢。

薦舉為主,考試為輔,是兩漢察舉制的基本特點。

漢朝實行三公九卿制,宰相權利較大。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稱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長;太尉管軍事,是武官首長;御史大夫掌監察,輔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漢朝,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必須做御史大夫後才能做丞相。

而在御史大夫之下,還設有御史中丞,掌管宮內事務。九卿則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祿勳(掌門房)、衛尉(掌衛兵)、太僕(掌車馬)、延尉(掌法律)、大鴻臚(掌禮賓)、宗正(掌皇帝族譜)、大司農(掌全國經濟)、少府(掌皇室財政)。漢武帝時期,皇權開始大幅膨脹,尚書令的地位大幅抬升。

漢武帝將身邊重臣如嚴安、主父偃、朱買臣等為郎加以侍中,與尚書令共議軍國大事,組成中朝。原以宰相為首的三公九卿組成外朝。

二、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種重要的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分為九個等級,作為**選用官吏的依據.中正:

有名望的推薦官,人才的等級由他們評定.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而採納陳群的意見.曹丕篡漢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書陳群制定.

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這一制度創始於曹魏,發展成熟於兩晉,衰落於南北朝時期,廢除於隋朝,隨之科舉制形成.

三、唐朝的選官制度

唐代官吏選拔的途徑有三種,即門蔭,雜色入流和科舉。

唐朝對門蔭入仕有嚴格的規定:一是有封爵者可由子孫承襲;二是皇親可按關係的親疏敘階授官;三是散官,職事官三品以上的曾孫,五品以上的子孫,二品勳官的兒子可以資蔭入仕。門蔭如仕可通過學館入仕和直接以門蔭入仕。

通過學館就是充當弘文管,崇文館(三品以上子孫)或國子學,太學(五品以上子孫)的學生,學成後通過考試入仕途。 直接以門蔭入仕則需要先充當千牛和三衛(皇帝或太子的侍衛),期滿後兵部考試合格,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授官。

雜色入流主要有品子,勳官和流外入流。品子由文武六品以下,勳官三品一下五品以上的成年子充任。需輪流到三品以上親貴的家中擔任侍從或繳納品子課錢,十年期滿後經兵部簡試,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即可授官。

勳官需輪流番上服役,供京城諸司和各州驅使,不服役這需繳納課錢,服役或納錢期滿,經兵部考試合格,可授予散官。

科舉是一種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科舉分為常科和制科。常科分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六科。其中秀才科為最高科等,主要考試國家策略,但因為難度太高考生視為畏途,故很快就被廢絕了。

明經主要靠儒家經典。進士主要考帖經,雜文和對策。明法考試律法。

明書考試《說文》和《字林》,並要通訓詁。明算考試算經。只需考試合格一科就獲得相應的稱號,譬如進士科考試合格就稱為進士及第,明經科考試合格就稱為明經及第,不過這僅是個稱號,要想做官,還需到吏部參加銓選,經過體貌,言辭,書法,判決書四項銓試,再結合各項規定,才能授官。

望採納!

6樓:老喬瞎叨叨

先秦 世官制(貴族制) 繼承 血緣 西漢 察舉制 推薦 孝廉 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中正官品評 門第 隋唐以來 科舉制 考試 才學成績

7樓:瓊州大山

漢代:察舉制。標準:德才,德第一位。

魏晉:九品中正制,標準:門第。

唐代:科舉制。標準:才能。

8樓:謝l哥

漢朝魏晉都是世襲制,唐朝科舉制

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麼選官制度

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方式 標準 影響是什麼

夏 商 周時代 世襲制 秦國 按軍功授爵,打破了奴隸主貴族世襲爵位的制度,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勢力的增強。兩漢 漢朝建立了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有察舉制和徵辟制。魏晉南北朝時期 實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門第出身。科舉制 隋煬帝以後至清末。1 在我國封建社會長期發展的過程中,歷代統治者為鞏固其統治地位,...

宋朝改革選官制度的措施,宋朝改革和發展科舉制的措施有哪些?(七年級上)

1 增加科舉取士名額 2 提高進士地位 3 進士不僅授官從優,而且升遷迅速。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 制科和武舉。宋代 重文輕武 所以也很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

關於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材料題高中歷史必修一

1 血緣 門第 等級。2 注重品行 才學,打破血緣 世襲。3 九品中內正制 弊端 世家大族把持容人才選拔,任人唯親,壓制人才。4 影響 張揚了 學而優則仕 科舉成為讀書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動社會讀書風氣的形成 科舉成為當時人們走向官場的重要途徑 有助於提高個人政治影響力。復1 先秦時期都是人們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