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地琵琶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出自南宋詩人僧志南的《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這首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 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 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 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 都沒有[1]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絡起來。 「沾衣欲溼」,用衣裳似溼未溼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 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溼而不見溼,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遊賞下去, 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 詩的首句說:
「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2樓:佳人醉月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風不寒楊柳面..的上一句詩句是什麼?
3樓:筱鳶
是吹面不含楊柳風。
原句: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吹面不寒楊柳風,《絕句》中的詩句。作者南宋詩人釋志南。
《絕句》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風不寒楊柳面的前一句是什麼
4樓:特特拉姆咯哦
原詩句是「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自出自宋代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意思是: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溼,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
原詩:《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宋代: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釋義: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柺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溼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註釋:1、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柺杖。
3、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4、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作者簡介:
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其法號,生平不詳。代表詩作有《絕句志南》。
5樓:好吧超響亮名字
夏雨無傷荷蕊雨
春風不寒楊柳風
「春風不寒楊柳面」上一句是什麼?
6樓:
原詩句是「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出自出自宋代志南的《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意思是:細雨如酥,和風如絲。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溼,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
原詩:《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宋代: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釋義:我在高大的古樹陰下拴好了小船;拄著柺杖,走過小橋,恣意欣賞這美麗的春光。
絲絲細雨,淋不溼我的衣衫;它飄灑在豔麗的杏花上,使花兒更加燦爛。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颺。
註釋:1、系(xì):聯接。短篷:小船。篷,船帆,船的代稱。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柺杖。
3、杏花雨:清明前後杏花盛開時節的雨。
4、楊柳風:古人把應花期而來的風,稱為花信風。從小寒到穀雨共二十四候,每候應一種花信,總稱「二十四花信風」。其中清明節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稱楊柳風。
作者簡介:
志南,南宋詩僧。志南是其法號,生平不詳。代表詩作有《絕句志南》。
7樓:
「春風不寒楊柳面」上一句是「沾衣欲溼杏花雨」。
出自:絕句
南宋• 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譯文:在參天古樹的濃陰下,繫了小船,拄著藜仗,慢慢走過橋,向東而去。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粘溼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
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另人陶醉。
賞析: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七絕名詩。詩僧志南亦因這首描寫二月春景的詩而名留千古。
首二句寫詩人的行蹤,尾二句寫詩人眼中的春光。首二句用筆精妙,予人以清涼幽靜的美感:斑駁的古木、汩汩的溪水、輕巧的篷船、虯曲的杖藜、古樸的小橋和無事的老僧,構成一幅渾然天成的遊春圖。
一句「杖藜扶我過橋東」,詩意地表現了禪宗所崇尚的物我合一的佳境。尾二句造語疏清,予人以清新悠然的體味:小橋東邊,杏花如煙,楊柳如線,細雨如酥,和風如絲。
那杏花煙雨,欲沾人衣而不溼,何其令人愜意;那楊柳和風,吹在臉上涼美而不覺寒冷,它們是何等善解人意。這清涼的春意,不正是春天清涼的禪意的昭示麼?這迷人的春景,正是詩人眼中迷人的禪境。
在詩人眼中,禪就在古木中、溪水裡、篷船上、杖藜頭,在小橋東邊,在老僧心頭,在杏花雨中,在楊柳風裡,在那沾而欲溼的涼意中,在吹面不寒的清柔裡,禪就是春天,就是一切的一切,就是絕句,就是詩!
「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礙而實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寫出幽微,如清潭見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剝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不說理,也不說禪,卻極有禪趣,本詩可謂是自然高妙!
8樓:召翠陽歐正
應該是「吹面不寒楊柳風」吧,出自宋志南和尚的《絕句》
全詩如下: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9樓:楊臻道蘆
出自宋志南和尚的《絕句》
全詩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溼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春風春又生,上一句是什麼
10樓:雲南萬通汽車學校
春風吹又生的上一句是野火燒不盡。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詩句。《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十六歲時作。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11樓:匿名使用者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詩句。《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一首應考習作,相傳白居易十六歲時作。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12樓:林棲土豬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春風不度玉門關,春風是什麼意思,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春風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 春風 就是指春天的風。度 吹到過。不度 吹不到。玉門關 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此句出自唐代詩人王之渙的 涼州詞二首 其一 全詩如下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
春風一拂千山綠下一句是什麼,“春風一拂千山綠”的下一句是什麼?
春風一拂千山綠 的下一句是南燕雙歸萬戶春。出處 出自唐代民間流傳的對聯,作者無名氏。原文如下 楊柳綠千里,春風暖萬家。黃鶯鳴翠柳,紫燕剪春風。春風一拂千山綠,南燕雙歸萬戶春。釋意 楊柳綠千里,風吹楊柳,悠揚柔軟,令人感受到春天暖暖的氣息。黃鶯在歌唱,小燕子在飛舞。春風吹綠了千山萬水,雙雙歸來的春燕給...
春風又綠,江南明月何時照我還的上一句是什麼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的上一句是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出自北宋詩人王安石的七言絕句 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譯文京口和瓜洲之間只隔著一條長江,我所居住的鐘山隱沒在幾座山巒的後面。暖和的春風啊,吹綠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