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忘記停留的過客
「大濟於蒼生」出自《感士不遇賦》
全文如下:
諮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稟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巨集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望軒唐而永嘆,甘貧賤以辭榮。
淳源汩以長分,美惡作以異途,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
嗟乎!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獨祗修以自勤,豈三省之或廢;庶進德以及時,時既至而不惠。無爰生之晤言,念張季之終蔽;愍馮叟於郎署,賴魏守以納計。
雖僅然於必知,亦苦心而曠歲。審夫市之無虎,眩三夫之獻說。悼賈傅之秀朗,紆遠轡於促界。
悲董相之淵致,屢乘危而幸濟。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
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鑑,恆輔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長飢,回早夭而又貧;傷請車以備槨,悲茹薇而殞身。雖好學與行義,何死生之苦辛!
疑報德之若茲,懼斯言之虛陳。何曠世之無才,罕無路之不澀;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廣結髮以從政,不愧賞於萬邑;屈雄志於戚豎,竟尺土之莫及!
留誠信於身後,動眾人之悲泣。商盡規以拯弊,言始順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傾,胡害勝其乃急!
蒼昊遐緬,人事無已;有感有昧,疇測其理。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軒冕之非榮,豈縕袍之為恥?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擁孤襟以畢歲,謝良价於朝市。
2樓:匿名使用者
《感士不遇賦》 陶淵明
諮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稟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巨集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望軒唐而永嘆,甘貧賤以辭榮。
淳源汩以長分,美惡作以異途,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
嗟乎!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獨祗修以自勤,豈三省之或廢;庶進德以及時,時既至而不惠。無爰生之晤言,念張季之終蔽;愍馮叟於郎署,賴魏守以納計。
雖僅然於必知,亦苦心而曠歲。審夫市之無虎,眩三夫之獻說。悼賈傅之秀朗,紆遠轡於促界。
悲董相之淵致,屢乘危而幸濟。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
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鑑,恆輔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長飢,回早夭而又貧;傷請車以備槨,悲茹薇而殞身。雖好學與行義,何死生之苦辛!
疑報德之若茲,懼斯言之虛陳。何曠世之無才,罕無路之不澀;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廣結髮以從政,不愧賞於萬邑;屈雄志於戚豎,竟尺土之莫及!
留誠信於身後,動眾人之悲泣。商盡規以拯弊,言始順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傾,胡害勝其乃急!
蒼昊遐緬,人事無已;有感有昧,疇測其理。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軒冕之非榮,豈縕袍之為恥?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擁孤襟以畢歲,謝良价於朝市。
3樓:千靨平楠
出自:《感士不遇賦》 。
原文:諮大塊之受氣,何斯人之獨靈;稟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擊壤以自歡,或大濟於蒼生,靡潛躍之非分,常傲然以稱情。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網裁而魚駭,巨集羅制而鳥驚。彼達人之善覺,乃逃祿而歸耕。山嶷嶷而懷影,川汪汪而藏聲;望軒唐而永嘆,甘貧賤以辭榮。
淳源汩以長分,美惡作以異途,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遺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
嗟乎!雷同毀異,物惡其上,妙算者謂迷,直道者雲妄。坦至公而無猜,卒蒙恥以受謗;雖懷瓊而握蘭,徒芳潔而誰亮?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獨祗修以自勤,豈三省之或廢;庶進德以及時,時既至而不惠。無爰生之晤言,念張季之終蔽;愍馮叟於郎署,賴魏守以納計。
雖僅然於必知,亦苦心而曠歲。審夫市之無虎,眩三夫之獻說。悼賈傅之秀朗,紆遠轡於促界。
悲董相之淵致,屢乘危而幸濟。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
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鑑,恆輔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長飢,回早夭而又貧;傷請車以備槨,悲茹薇而殞身。雖好學與行義,何死生之苦辛!
疑報德之若茲,懼斯言之虛陳。何曠世之無才,罕無路之不澀;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廣結髮以從政,不愧賞於萬邑;屈雄志於戚豎,竟尺土之莫及!
留誠信於身後,動眾人之悲泣。商盡規以拯弊,言始順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傾,胡害勝其乃急!
蒼昊遐緬,人事無已;有感有昧,疇測其理。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軒冕之非榮,豈縕袍之為恥?誠謬會以取拙,且欣然而歸止。擁孤襟以畢歲,謝良价於朝市。
"濟蒼生,安黎元"是什麼意思 具體解釋一下
4樓:讀書偶有所見
「濟蒼生,安黎元」蒼生是百姓的意思,黎元也是百姓的意思,就是說要大濟蒼生、安定天下。
1、「濟蒼生」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梁園吟》:「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就像當年謝安東山高臥一樣,一旦時機已到,再起來大濟蒼生,時猶未為晚也!
2、「安黎元」出自唐代詩人李白的《留別於十一兄逖裴十三遊塞垣》:「釣周獵秦安黎元,小魚鵕兔何足言?」釣的是周文王獵的是秦始皇,目的是安黎民平天下,那些小魚狡兔有什麼意思?
以及唐代詩人李白的《書情贈蔡舍人雄》:「暫因蒼生起,談笑安黎元。」為了人民暫且出山入仕,談笑間打敗了前秦軍隊,使百姓平安。
擴充套件資料:
1、《梁園吟》是唐代大詩人李白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此詩大致可劃分為大致相等的兩部分,前半偏重敘事,後半偏重抒情。前半追述了詩人離開國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向東來到宋州梁園(今河南商丘)做客,和朋友在梁園飲酒抒懷的過程。
後半主要是面對荒涼頹圮的梁園,抒發了今昔變遷的滄桑感,間接抒發出詩人對唐王朝衰落的隱憂。全詩感情奔放,波瀾起伏,詩境多變,構思奇巧。
2、《書情贈蔡舍人雄》是唐代大詩人李白被讒出京後所作的詠懷詩。詩人以謝安自比,回憶自己在天寶初年懷著濟蒼生、安黎元的壯志來到京城,「丹霄冀飛翻」,滿以為能做出一番事業,不料卻因「敢進興亡言」,遭到了權奸的讒毀,只得離開長安。
在此詩中李白敢於直率地暴露黑暗,抨擊權貴,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但是在鬥爭的面前,他卻選擇了一條逃避現實的道路,反映了他的思想侷限。
5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李白的《大獵賦》,蒼生和黎元都是人民百姓的意思,就是說要大濟蒼生、安定天下。
另: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位於官場而退隱田園的人
6樓:
陶淵明,晉朝人,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
7樓:每條都採納
陶淵明的詩啊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注:教材上大多為第五首)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
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
陶淵明的奇人奇事 5
8樓:知了書舍
陶淵明(365?~427),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尋陽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十分複雜的政治環境之中。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晉朝的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父親大概官職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淵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視門閥的社會裡,陶家的地位無法與王、謝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於寒門。
陶侃出身寒微,被譏為「小人」,又被視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見,他的後人在政治上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
陶淵明在柴桑的農村裡度過少年時代,「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飲酒》其十六),便是那時生活的寫照。他常說因家貧而不得不出仕謀生,這固然是實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種想要建功立業的動機。「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就透露了這一訊息。
陶淵明29歲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辭職。後來江州召為主簿,他未就任。
晉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淵明到江陵,入荊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當時桓玄掌握著長江中上游的軍政大權,野心勃勃圖謀篡晉。陶淵明便又產生了歸隱的想法,在隆安五年(401)所寫的《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中說:
「詩書敦素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尋陽居喪了。
此後政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安帝元興元年(402),桓玄以討尚書令司馬元顯為名,舉兵東下攻入京師。元興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國號曰楚。元興三年(404)劉裕起兵討伐桓玄,入建康,任鎮軍將軍,掌握了國家大權,給晉王朝帶來一線希望。
於是陶淵明又出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在赴任途中寫了《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覺得時機到來了,希望有所作為:「時來苟冥會,婉轡憩通衢。
」另一方面又眷戀著田園的生活:「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這時劉裕正集中力量討伐桓玄及其殘餘勢力,陶淵明在劉裕幕中恐難有所作為。
到了第二年即安帝義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的參軍。這年八月又請求改任彭澤縣令,在官八十餘日,十一月就辭官歸隱了。這次辭去縣令的直接原因,據《宋書》本傳記載:
「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
『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而他辭官時所作的《歸去來兮辭》說出了更深刻的原因: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陶淵明徹底覺悟到世俗與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違背的,他不能改變本性以適應世俗,再加上對政局的失望,於是堅決地辭官隱居了。
辭彭澤令,是陶淵明一生前後兩期的分界線。此前,他不斷在官僚與隱士這兩種社會角色中做選擇,隱居時想出仕,出仕時要歸隱,心情很矛盾。此後他堅定了隱居的決心,一直過著隱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靜: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雜詩》其二)他在詩裡一再描寫隱居的快樂,表示隱居的決心,如「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飲酒》其九);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飲酒》其四)。
這固然是他真實的感受,但也可以視為他堅定自己決心的一種方法。在後期他並非沒有再度出仕的機會,但是他拒絕了。晉朝末年曾徵他為著作佐郎,不就。
劉裕篡晉建立宋朝,他更厭倦了政治,在《述酒》詩裡隱晦地表達了他對此事的想法。到了晚年他貧病交加, 「江州刺史檀道濟往候之,偃臥瘠餒有日矣。道濟謂曰:
『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對曰:
『潛也何敢望賢,志不及也。』道濟饋以粱肉,麾而去之。」(蕭統《陶淵明傳》)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寫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後說:
「人生實難,死如之何?嗚呼哀哉!」 這成為他的絕筆。
死後,朋友們給他以諡號曰「靖節先生」。他的好友顏延之為他寫了誄文,這篇誄文是研究陶淵明的重要資料。《宋書》、《晉書》、《南史》都有他的傳記。
急!要《飲酒》陶淵明的,急!要《飲酒》陶淵明的
陶淵明 飲酒 賞析 飲酒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的 飲酒 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 他...
怎樣看待陶淵明,如何看待陶淵明的歸隱
陶淵明那種亦仕亦隱看似飄逸瀟灑的生活,貌似積極,卻又埋藏了多少苦澀?他仕途不順則歸隱,歸隱潦倒則出仕。看似洞察世事,可亦知這是一種極不堅定的表現,他不能堅守自我,少了一份執著,只能 老大徒傷悲 陶淵明對自己的人生道路作了兩次選擇。第一次他選擇 偽善 講忠孝 講信義。第二次,在經過幾度出仕的嘗試以後,...
詩人陶淵明,陶淵明是哪個朝代的詩人
陶淵明 365 427 晉宋時期詩人 辭賦家 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 人。陶淵明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 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