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膽制永
有許多人對佛教有著一種偏見,認為佛教只是對思想、道德、情操的錘鍊,認為佛教的反對物質生活的,是拋開物質而只追求精神領域的完美,這樣,使一部分人面對佛教而止步了。如吃素,一般人不理解,認為吃素是剋制自己,是苦行的一種,有人怕吃素就不敢信佛了,其實,吃素是在培養自己的慈悲心,而且實踐證明吃素對身體有益而無害,佛教中沒有要求信徒必須完全吃素,不吃素一樣可以成為好的信徒。所以,佛教的修學要拋開世俗的成見,以一種全新的思維去重新審視這個世界,用佛陀的智慧去思考世間,不是用世間智慧去思考佛法。
我有一個朋友,信佛不長時間,有一天突然告訴我,不信了。為什麼?他無奈的說:
家裡剛剛裝修完,愛人怕上香薰黃房子。我說:不上香一樣可以信佛啊。
他很詫異:不上香還算信佛!?有這樣的想法,一是初學;二是片面理解了佛教。
佛教是解脫法門,不是枷鎖,更不能由於信佛帶來煩惱,有些具體問題,就要採取方便法門、要恆順眾生,要隨緣就好。 再回到佛教如何看待物質生活?修學佛法而忽視了人的社會價值與經濟生活是錯誤的,佛教是最關心人們的幸福,佛教認為,離開物質生活,思想、道德、情操的提升就無從談起,佛法被上至帝王,下至乞丐尊崇流傳,就是能給人實實在在的利益,這個利益就包括物質方面的,如果佛教只停留在純學術上的研究,就不利於百姓的接受,百姓在信佛後沒有感到切實的益處,佛法也就失傳許久了。
佛教是不把物質生活做為自己的最終目標,把物質生活只做為完成道業的基礎,即借假修真,以色身養慧命而已,物質生活是完成菩提之路的必備條件。如果離開物質生活,那麼,人類就失去了修學的保障。佛教思想與人的思想的區別在於,人是把物質追求當成最主要的目標,把精神追求當成「輔助」的東西,而佛教是將物質當成修學的「輔助」,以物質生活促進精神生活,現實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精神生活豐富的富人,往往是勤儉持家、歡喜佈施,不刻意滿足自己的慾望,因為有高尚的思想意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反之,一個精神匱乏的富人,往往是吝嗇堅貪、空虛寂寞,不斷去滿足自己的慾望,等世間一切不能再引起興趣時,就產生了「窮的只剩錢了」的現象,生活富裕而痛苦不堪,因為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去約束自己,精神的貧瘠促使他歸入沒落。
對物質世界佛教告誡人們要放下,對自己的思維方式也要放下,放下不是放棄,放下的是對物質的貪著,放下是的人類固有的狹隘思想,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追求物質的豐富每個人都可以理解,如果追求精神的豐富,就很容易被人當成傻子。其實正好相反,精神世界豐富多彩,即使處於貧困中,也是豐富多彩的生活。
修學佛法可以隨遇而安,不去執著什麼,不去貪著什麼,在平和的心態下,人的機會是很多的,由於修學佛法而改變坎坷命運的例子很多,改變不是什麼神通,舉一個例子:某公司招聘,大多數成績好的沒被錄取,而一個成績平常的被錄取了。人們不解,老總解釋說:
面試時,我在門口地上放了幾張紙,可沒有人拾起來。只有他拾起來拍打幹淨,放到桌子上。他懂得珍惜,懂得愛護環境,一個人的學問可以通過再學習而提高,一個人的道德情操卻是長時間修養得來的,而且從一個小事就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境界,這個境界是學問無法代替的。
佛教不是反對物質的豐富,而是反對把物質豐富做為唯一的追求目標,過分的追求物質的豐富,忽視了道德情操的豐富,不論行走何種道路,都將是死路.
2樓:厲紫杉
眾生各自的福報不一樣,有的福厚,享用豐富,就儘可能以財物幫助眾生,不令自己變成守財奴,揮霍狂。有的福薄,就安貧若素,不奢求大富大貴,終究說來,眾生的富貴榮華都如閃電一樣瞬間即過,沒有永恆,人應當在滿足衣食住行上,努力修道求解脫,物質是自己修道的基礎,但不是核心
3樓:手機使用者
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用物質安身立命,作為生活的工具,卻不留掛礙。 對佛法亦當如此。
4樓:禁封
物質生活的富裕無疑是個好事,關鍵是怎麼利用它,你有一杯水只能自己喝,你有一壺水可以幾人喝,你有一車水可供全村用。如果是放著不用,那就只能壞掉。
5樓:殤_峰
我個人認為佛教的人應該和道教一樣的吧能吃飽有地住人又少這樣的生活才是他們的生活吧,順便說一句我是道教的o(∩_∩)o哈哈~
6樓:女皇之春
物質生活高和低都可以!有就用,沒有就隨緣!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7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給你說一個佛學入門的知識吧。
一、先改變一下你的世界觀:
1,佛陀說:一個日月(如太陽系)可稱為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如昂星宿團)可稱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銀河系)可稱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可稱為大千世界。
人們常將「大千世界」稱作「三千大千世界」。宇宙由無數個大千世界組成,所有的大千世界都在成、住、壞、空的過程當中遷流變幻、迴圈不息,沒有片刻的靜止。每個大千世界過去、現在、未來時時有佛出世,教化著那裡的眾生。
我們所在的大千世界稱做「娑婆世界」。
2,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在娑婆世界外有十方(東方世界,西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上方世界,下方世界,東南方世界,東北方世界,西南方世界,西北方世界)無量萬億諸佛世界。每個諸佛世界都有一個教主。
3,在距離我們這個世界西方有十萬億佛國(十萬億三千大千世界)遠的地方有一個世界,叫西方極樂世界。那個世界因為沒有任何痛苦,只有無限快樂而得名。那個世界的教主叫阿彌陀佛。
西方極樂世界是由這位偉大的佛的願力所化,因為其壽無量,所以又稱其為無量壽佛。
4,西方極樂世界是無比莊嚴的淨土,即使一個人用一生的時間去做善事,積功德也無法轉生到那個世界。如果要轉生到那個國度需要積以下三種功德(淨業):a,孝養父母,修十善業。
b,歸依三寶。c,發菩薩心,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二、再給你講一下六道輪迴:
1,人與世界上任何生物一樣都是有靈魂的,此靈魂不生不滅,永世存在。只是因為業力所感不同而往復於各種世界。
2,我們現在的世界叫做人道。在我們的上方有阿修羅道和天道。在我們下方有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3,其苦由上而下,上方最樂,下方最苦。樂到無法形容,苦到無法言語。若興趣可讀地藏菩薩本願經,便可一如瞭解。
4,即使你有幸做了天人,天福享盡仍要輪迴到地獄受大苦報。
三,有一個永恆不變的道理:
1,佛陀悟道時曾說:妙哉,世間萬物皆俱佛相。
2,此句話的解釋為,一切萬物都可成佛,只是時間不同。早聞佛法修行便可早日解脫輪迴之苦,今日在地獄受苦的眾生就可能是明日的菩薩。只是他從地獄的罪人最後證得果位成菩薩,需要無量劫的時間。
此劫大概要幾千萬年甚至更久,就是在這麼久遠的時間內不斷的往生各界。
3,說到正題,讓你瞭解人生的意義。就是像我上面所講,人活的意義是追求真相,真理而活下去。如今你已獲得真相,下面就是你要追求真理的時候了....
8樓:百度使用者
價值觀離不開人生觀,而正確人生觀的建立,需要佛法智慧的指引。價值觀是**人活著的意義。人應該怎麼活著才有意義?
佛教認為:人身的價值,一是令自己覺悟,完成生命的覺醒和解脫;一是令他人覺悟,幫助眾生圓成無上菩提。 怎樣才能做到這兩點呢?
關鍵是修學佛法。佛法認為,每個生命都蘊涵著無限寶藏。但我們卻為無明所惑,每天在煩惱、妄想中虛度年華。
一旦開發這個寶藏,就能成就無量智慧,無量慈悲。不僅自己開心自在,還有能力幫助普天下所有的人。所以說,正確的價值觀,是建立在修學佛法的基礎上。
9樓:百度使用者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珍貴霞滿的人身,要以感恩心對待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緣份!
10樓:
人生就是一個修煉的過程,,利用人身去磨鍊自己,使之成熟,早回極樂
11樓:木兮
人生為自己也罷為別人也罷,每天多做些好事,,讓自己和他人快樂。。。
佛教怎麼看待不道德商家
12樓:覺真網
佛教如何看侍不道德的商家,主要是因果不虛的理論,也就是說種善得樂報,種惡得苦報,而且是通三世的。在當前這個時代,要完全不造惡業來經商,可能有些困難,但這也不影響到因果的真實,經商中身語意一般會有一些欺騙,造一些惡業,會有一些不好的果報,所以要經常懺悔,然後儘量做一個誠信商家。
13樓:w沒什麼
能有錢做商人,這是他前世修來的福報。
但是他坑蒙拐騙,缺斤短兩,必然折損福報,種下惡因。福報過後,因緣具足災病苦報就會現前。
如是因,如是果!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如何看待物質生活方面?謝謝
14樓:匿名使用者
有許多人對佛教有著一種偏見,認為佛教只是對思想、道德、情操的錘鍊,認為佛教的反對物質生活的,是拋開物質而只追求精神領域的完美,這樣,使一部分人面對佛教而止步了。如吃素,一般人不理解,認為吃素是剋制自己,是苦行的一種,有人怕吃素就不敢信佛了,其實,吃素是在培養自己的慈悲心,而且實踐證明吃素對身體有益而無害,佛教中沒有要求信徒必須完全吃素,不吃素一樣可以成為好的信徒。所以,佛教的修學要拋開世俗的成見,以一種全新的思維去重新審視這個世界,用佛陀的智慧去思考世間,不是用世間智慧去思考佛法。
我有一個朋友,信佛不長時間,有一天突然告訴我,不信了。為什麼?他無奈的說:
家裡剛剛裝修完,愛人怕上香薰黃房子。我說:不上香一樣可以信佛啊。
他很詫異:不上香還算信佛!?有這樣的想法,一是初學;二是片面理解了佛教。
佛教是解脫法門,不是枷鎖,更不能由於信佛帶來煩惱,有些具體問題,就要採取方便法門、要恆順眾生,要隨緣就好。
再回到佛教如何看待物質生活?修學佛法而忽視了人的社會價值與經濟生活是錯誤的,佛教是最關心人們的幸福,佛教認為,離開物質生活,思想、道德、情操的提升就無從談起,佛法被上至帝王,下至乞丐尊崇流傳,就是能給人實實在在的利益,這個利益就包括物質方面的,如果佛教只停留在純學術上的研究,就不利於百姓的接受,百姓在信佛後沒有感到切實的益處,佛法也就失傳許久了。佛教是不把物質生活做為自己的最終目標,把物質生活只做為完成道業的基礎,即借假修真,以色身養慧命而已,物質生活是完成菩提之路的必備條件。
如果離開物質生活,那麼,人類就失去了修學的保障。佛教思想與人的思想的區別在於,人是把物質追求當成最主要的目標,把精神追求當成「輔助」的東西,而佛教是將物質當成修學的「輔助」,以物質生活促進精神生活,現實中我們不難看出,一個精神生活豐富的富人,往往是勤儉持家、歡喜佈施,不刻意滿足自己的慾望,因為有高尚的思想意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反之,一個精神匱乏的富人,往往是吝嗇堅貪、空虛寂寞,不斷去滿足自己的慾望,等世間一切不能再引起興趣時,就產生了「窮的只剩錢了」的現象,生活富裕而痛苦不堪,因為沒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去約束自己,精神的貧瘠促使他歸入沒落。對物質世界佛教告誡人們要放下,對自己的思維方式也要放下,放下不是放棄,放下的是對物質的貪著,放下是的人類固有的狹隘思想,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追求物質的豐富每個人都可以理解,如果追求精神的豐富,就很容易被人當成傻子。其實正好相反,精神世界豐富多彩,即使處於貧困中,也是豐富多彩的生活。修學佛法可以隨遇而安,不去執著什麼,不去貪著什麼,在平和的心態下,人的機會是很多的,由於修學佛法而改變坎坷命運的例子很多,改變不是什麼神通,舉一個例子:
某公司招聘,大多數成績好的沒被錄取,而一個成績平常的被錄取了。人們不解,老總解釋說:面試時,我在門口地上放了幾張紙,可沒有人拾起來。
只有他拾起來拍打幹淨,放到桌子上。他懂得珍惜,懂得愛護環境,一個人的學問可以通過再學習而提高,一個人的道德情操卻是長時間修養得來的,而且從一個小事就可以看出人的思想境界,這個境界是學問無法代替的。
佛教不是反對物質的豐富,而是反對把物質豐富做為唯一的追求目標,過分的追求物質的豐富,忽視了道德情操的豐富,不論行走何種道路,都將是死路.
如何看待物流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資訊化程度的提高,電子商務日益顯示出其美好的前景。據中國網庫資訊中心提供的資料,至2009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已達3.38億人,普及率為25.5 較2008年底增長4000萬人,如今越多的網民已習慣於 透明和購買方便的網路購物。但是我們在關注電子商務良好發展態勢的同時,也絕不能忽視...
佛教如何看待燒錫箔給逝者,佛教中是如何劃分等級的?
在佛教眼裡,燒錫箔 燒紙錢都屬於迷信,不是佛教的東西。不用理會那些!燒紙錢這就是迷信呢!你用一個錯誤的提問就想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燒紙錢最早源於中國 事死如事生 的傳統習俗,認為地下的世界和人間類似,同樣也需要衣服錢財食物,但是人鬼殊途,現實生活中的東西必須經過處理才能享用,如水果食...
佛教裡失眠是怎麼回事,佛教如何看待失眠?
您是不是真心想 失眠,如果想,先讀誦 佛說阿彌陀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地藏菩薩本願經 讀誦完後,選擇自己最喜歡那本經書,一門深入,堅持讀誦。並執持對應的佛菩薩名號。早晚讀誦一遍 持誦名號或百或千或萬遍 根據您的閒忙定 臨睡前唸誦名號一千遍 最少,也可多念 如 那摩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