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是有貓的橙子
冬至吃餃子並不是為了紀念誰。
1冬至為什麼吃餃子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張仲景,南陽西鄂人,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驅寒經典。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一次返鄉,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岸上集市,鄉親們大都面黃肌瘦,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
於心不忍,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祛寒嬌耳湯」,由此而來。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2餃子餡的美好寓意韭菜餡:預示著久財之意。白菜肉餡:
百財之意。香菇最有養生功效,香菇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飽鼓之意,謂之鼓財。還有最近流行的酸菜餡,說有算財之意。
芹菜餡則為勤財之意,頻繁的源源不斷,謂之勤財。3冬至南方習俗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於後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大家都已經長了一歲。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別,但大致是相同的。
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別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後才能烤食。
如果這時家裡有孕婦的話,冬至圓發了,就會生男,否則就會生女。吃冬至圓時入口必須成雙成對,以求吉利。吃到最後只剩兩粒,已婚的人將會萬事如意,剩下一顆,單身未婚者將會凡事順利。
還有些家庭在傍晚,用應時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這一天"曬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過,在這天的陽光下曝曬後收藏起來,留給日後有病的人煮粥吃。
2樓:張夏至說教育
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張仲景。
據傳說,這樣做是為了不忘「醫聖」張仲景施捨「祛寒嬌耳湯」之恩。
東漢末年,張仲景在返鄉途中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生了凍瘡,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食用。
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半月左右,人們凍傷的耳朵全都好了。為了紀念這位舍藥救人的「醫聖」,在每年冬至,老百姓模仿著「嬌耳」用麵粉做出「餃耳」或「扁食」,也就是現在的餃子。
後來就有一種說法:冬至吃了餃子就不會凍壞耳朵了。於是每年冬至,老百姓無論如何都得吃頓餃子。
冬至別稱: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
冬至的起源悠久。人們將冬至稱為小年,因為周代以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秦漢又續沿其制。漢代改稱冬至為「冬節」、「日至」。南北朝至唐宋,人們稱冬至為「亞歲」或「歲首」。
3樓:乾萊資訊諮詢
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
在張仲景老年時期的一個冬天,他看到許多老百姓受凍,耳朵都凍爛了,便開始研究如何禦寒,製出了一種湯,名為「祛寒嬌耳湯」。以羊肉為主,另加一些祛寒的藥物一起熬製成湯。並將熬好的羊肉打撈出來切成塊狀,用麵皮包裹形似耳朵,老百姓們喝了湯再沒有凍傷耳朵。
張仲景是東漢未期一位著名的醫學家,他走遍很多地方收集不同的醫方,著有《傷寒雜病論》,為此後的方劑學領域做出了巨大且突出的貢獻,受到廣大醫學領域工作者們極高的評價及重視。
立冬吃餃子,還是冬至吃餃子
到底是冬至吃餃子,還是立冬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 冬至到,吃水餃。冬至餃子是漢族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地區,指冬至節吃水餃或餛飩的習俗。潘榮陛 清 帝京歲時紀勝 預日為冬夜,祀祖羹飯之外,以細肉餡包角兒奉獻。諺所謂 冬至餛飩夏至面 之遺意也。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
冬至為什麼吃餃子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 驅寒矯耳湯 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
冬至吃餃子,有什麼講究,北方冬至吃餃子有什麼講究?
冬至吃餃子的講究 一般會選擇羊肉餡的,蘸醋吃。冬至吃餃子還有說是不忘 醫聖 張仲景 祛寒嬌耳湯 之恩。至今南陽仍有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的民謠。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 十月一,冬至到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 醫聖 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冬至,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