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熹相比王陽明的心學的突出特點是什麼

2025-02-08 13:30:11 字數 5166 閱讀 2258

1樓:網友

朱熹其哲學思想概括:存天理 去人慾。朱熹提出明天理滅人慾:即人性本似明珠,與天理一致,但為後天的慾望所矇蔽,所以要「明天理,滅人慾」.

而王守仁則認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王守仁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

由此推斷,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於人心中的天理。但良知常被私慾所侵蝕,故需去除人慾,恢復良知。

朱熹主張人性是本惡的,把善的歸屬放到了天道和倫理道德上,主張人不能隨心所欲。

王守仁開啟了乙個新的研究課題:心學。主張天道自在人心,惡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

所以我覺得:在人生修養上,朱熹注重:克欲順天。

而王守仁注重:修心養性。

比較來說的話,小朱同學的理論更適合管制人民發展社會。而小王同學看的境界更高更透徹一些,但是不符合動盪中的政權建立威信。

2樓:說好的變鳥呢

朱熹的流派強調格物致知,存天理而滅人慾;王陽明強調知行合一,用心感受世界,從而「致良知」

王陽明心學和朱熹理學的區別在**?兩者誰更能受到儒家青睞?

3樓:wut的大吳學姐

受到青睞的問題並不能一概而論,這兩種學說是有所交叉的。但區別也是很明顯的。

朱熹的學派是理學,王陽明的學派是心學。——其實把王陽明和朱熹並列是不太妥的,因為王陽明並不是心學的開創者,心學的開創者是陸九淵,號象山,世稱陸象山。我們一般是把朱熹和陸九淵並稱的。

簡而言之,儒學發展到宋朝,就產生了所謂「宋學「,宋學是和漢學相對的,相比於漢學的注重章句註釋,宋學的關注點則是一種形而上的思辨。宋學有兩個主要流派,一是發軔於北宋二程(程頤、程顥),集大成於朱熹的理學,又稱程朱學派,乙個是產生於南宋陸九淵,後來被明朝王陽明所繼承的心學,又稱陸王學派。

這兩個學派有什麼不同呢?

從哲學的本質上來說,朱熹認為宇宙的本原就是乙個「理」,什麼是「理」呢?簡而言之,就是「道理」,太陽每天早上從東方公升起,從西方落下,這就是理;水從高處流向低處,這就是理。在朱熹看來,理是整個宇宙的前提和根本,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且如萬一河山大地都陷了,畢竟理卻只在這裡

換言之,朱熹的「理」,是一種先於宇宙存在、超脫於宇宙的事物,不因人的喜好愛惡而轉移,所以又叫「天理」。

所以,朱熹的學說才叫「理學」。因為朱熹承認有乙個獨立於人的意志的「理」存在,所以這種學說其實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

陸九淵也認為宇宙的本源是「理」,但這個理和朱熹的理不同,陸九淵的定義是「心即理也」,也就是說,陸九淵的理不是客觀存在的,它就是人的內心。用陸九淵自己的話講,就是「道未有外乎其心者」,或者說是「人皆有是心,心皆有是理,心即理」。在陸九淵看來,心與理是直接合而為一的,天理不在別處,就在人心當中。

所以,陸九淵的學說就叫心學,它顯然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

因為他們的認知不同,所以治學方法也不同。朱熹認為理一殊分,天理是無法直接認識的,我們人所能見到的只有具體事物,所以我們必須從研究具體事物入手,乙個乙個的窮究它們的理,最後達到對天理的認識。從方法上來講,就是從格物入手,博覽群書,最終一點一點的接近天理。

但陸九淵認為天理即人心,天理不在別處,即在我心中,因此根本沒有必要去格物,也沒有必要去讀書,只需要對自己的內心進行認識,用陸九淵自己的話講,就是「發明本心」,或者叫「求放心」,找到自己失去的那顆本心。一旦你拂去了心上的塵土,真正認識到了自己的本心,那自然而然也就認識了天理。

4樓:邂逅浪漫

朱熹認為「善」是「天理」所形成的「道心」,王陽明則認為「善」是人一旦動了慾望的意念。朱熹更能受到儒家青睞。

5樓:小長學姐

區別就是文章內容不一樣,文章核心不一樣,文章的發展不一樣,理解不一樣,傳承過程不一樣。我覺得王陽明心學可以更好的得到儒家的青睞。

6樓:吳鑫學姐

傳承的方式不同,傳承的思想不同,對於道德標準的判定方式不同,認定的模式不同,對社會的幫助不同,傳播的理念不同,這就是其中的不同之處。我個人認為王陽明心學比較接近儒家思想,所以可以受到儒家思想的肯定。

朱熹,王陽明是哪個哲學派別的

7樓:小樂學姐

他們是宋代儒學代表,但二者之間有巨大區別,朱熹是理學代表,主張「存天理,滅人慾」,強調格物致知,類似於西方的客觀唯心主義;王陽明是心學代表,主張「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強調頓悟,類似於西方的主管唯心主義。

兩宋時期產生的主要哲學流派,中國古代最為精緻、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理學的天理是道德神學,同時成為儒家神權和王權的合法性依據,至南宋末期被採納為官方哲學。

重要的理學家有北宋五子、南宋的楊時、朱熹、柴中行、陸九淵以及元朝吳澄、許衡、姚樞,廉希憲等人。

8樓:網友

朱熹是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王陽明繼承併發揚了心學一脈。

9樓:匿名使用者

主觀唯心主義,這是蠻邦所謂宇宙真理所界定的。

10樓:匿名使用者

理你大爺啊!陽明是正宗的心學好不。

王陽明的心學被稱為什麼?

11樓:教育達人小嫣

在教科書上,王陽明心學是被定性為「主觀唯心主義」者,雖然有學者從道德論、量子論角度為他「平反洗白」辯護,但過去教條粗放型的「破除迷信」導致的思維「固化」、定勢、板結,即便一時的科學「再啟蒙」也難以挽回。

陽明心學,核心在心。心是什麼,也就是每個人自己的良知,很難有乙個標準的程式化的可操作的綱領,千人千面,因人而異。但這個良知人人確實都有,如何被發現並且被用於工作,生活和修行,是乙個難題。

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本質上有什麼區別?

12樓:澀錦無弦

朱熹和王陽明的學說本質上有根本和主動力的區別。

一、根本不同。

王陽明和朱熹認為的根本有不同之處,就是在於他沒有把心分開兩節,沒有分人心和道心。而是認為此心即是天理,在王陽明看來,就是你當下能夠直接體驗這個心,就能這個能視聽言動的心,便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便是超越時空的宇宙本源。

在朱熹的語境中,天理是外在於我的普遍道德規範,所以人格基礎並不是根植於內心的,即便是被教導成要當聖賢,也只是被動服從於既定的人生價值觀。而在王陽明看來,成為聖賢的潛能和動力,都在於自己的生命之中。

朱熹認為的理是抽象的,無形得超乎個體,而並不是人心從當下能夠體認的,所以要格物窮理,到事物中把心理找出來。

二、主動力不同。

王陽明和朱熹對於心學的乙個理解,有乙個主動力的區別。朱熹認為,天理是外在於我的普遍道德觀規範,所以人格完善的基礎,並不是根植於內心,主動力較低。即便被教導成聖賢,也是被動服從於既定的社會價值觀。

而在王陽明看來,成聖成賢的潛能和動力,都在於生命之中。因此人格完善和自我實現便是與生俱來的責任,因為是金礦,所以必須要成為金子。同時又是自我的一種天賦,權利,而人的主動性,自信心和創造力,也都在這裡顯露無疑。

13樓:網友

朱熹是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在他看來,「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萬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則,「理」體現社會上儒家道德倫理。

他認為把握「理」就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就是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目的在於,融會貫通而明「理」。並不是對客觀規律和真理的探索。

他提出「存天理,滅人慾」

王陽明。就是王守仁,因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

王陽明以心學來更新理學,因此形成「陽明心學」

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他認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慾。回覆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這點與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不同。

他們本質上對儒學的理解不同,儒學發展到宋明時期,漸漸的由理學轉到心學這就是不本質的區別把。

14樓:

我們十月一做的這套歷史題中也有這個題,我覺得答案是。

以「理」為主與以「心」為主便是它們的本質區別。

15樓:週一用

朱熹的理氣論是客觀唯心主義學說,王陽明的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學說。

以「理」為主與以「心」為主便是它們的本質區別。

16樓:呆呆老牛

朱熹是理學,王陽明是心學。

17樓:網友

朱熹的學術成就很有限,他喜歡乾的事是篡改經典曲解義理,而把他推向神壇的是『認祖歸宗』的朱元璋,南宋末年以前,民眾還是很有血性的,自『崖山之後無華夏』以後,明清以來幾百年間民眾猶如牛羊,雖然不是朱熹的過,但『因』是出在他的學說身上。

王陽明的學說思想應該更靠向孔子的人文理念,心學概括的說就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

王陽明的心學和朱熹的理學有什麼主要區別

18樓:為我心飛揚

1.相同點:

來1)內容相同自:都是儒學的表現形式,都繼承了孔孟「仁」「禮」的思想,都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2)實質相同:思想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理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響相同:都有助於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都壓制、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積極影響。

2.不同點:

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程朱理學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陸王心學認為世界本原是內在的「心」,認為本心是「理」,是主觀唯心主義理學。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程朱理學主張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認識和把握「理」;陸王心學提出,求「理」就是進行內心的反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克服私慾,恢復良知就能成為聖賢。

比較朱熹的理學思想和王陽明心學思想的異同

19樓:酈秀梅卑申

程朱理學的主張。

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與「行」的二元論,把兩者割裂開來。

王陽明心學的主張高度概括起來一句話,就是「知行合一」,主張心外無理,是一元論。

二者相同的地方都屬於唯心主義。王陽明的心學是對程朱理學的批判性發展。其實,在程朱理學盛行的時候,王陽明心學的基礎奠基人陸九淵就已經提出了「心學」的萌芽,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對陸九淵的學說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是什麼意思,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怎樣理解?其中致是什麼意思

王陽明的致良知說是對 心即理 心外無物 和 知行合一 等的邏輯發展和融合 四句教 是對致良知說所及的本體工夫論的表述 天泉證道 和 嚴灘問答 圍繞 四句教 而,因此,致良知說是王陽明對其整個心學理論的融合和概括,是王陽明心學的完成。王陽明的致良知說包括良知和致良知兩部分。王陽明說 良知者,心之本體 ...

朱熹和王陽明都是追求物質的,那他們倆的格物有什麼不同

按朱熹的觀點,這個物就是事物,宇宙間萬事萬物,所有的一切都涵蓋其中。但王陽明認為,意之所著為物 什麼意思呢?傳習錄 記載,王陽明曾說 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視聽言動?心欲視聽言動,無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無心則無身,無身則無心。但指其充塞處言之謂之身,指其主宰處言之謂之心,指心之發動處謂之意,...

陽明心學與佛學的核心區別究竟是什麼

一個是入世的學問,一個是出世的學問,這就是核心區別。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是儒家的學問,雖然與佛教禪宗的義理很接近,但畢竟是講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屬於人世間的學問。佛學,是出世的學問,佛學的根本目的是超越六道輪迴。有誰能簡單解釋下 陽明心學 的核心觀點到底是什麼 王陽明心學的4大核心觀點 知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