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識與知
清初曾有江南省,但在清順治18年(西元1661年),分江南為江蘇、安徽兩省。
江南省原為明朝南京(南直隸)地區,滿清入關後,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了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位於江寧府(今南京),康熙初,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謹純敬,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
江南省因被認為其制過大,又因其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江南一省賦稅佔全國三分之一,故於清順治18年(西元1661年),分江南為江蘇、安徽兩省。其中江蘇取江褲此寧(今南京),蘇州兩府首字,安徽取安慶,徽州(今安徽黃山祥慎和宣城績溪縣江西婺源)兩府首字。兩省範圍與今日大致相同,其中江蘇包含今上海市。
江南省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安徽和上海兩省一市。江南時為全國最發達之省份,其江寧(今南京),蘇州、松江(今上海)、揚州、淮安(今淮安區)、安慶、徽州(今安徽黃山市和宣城市績溪縣、江西婺源)等都是當時很發達的地區,而由於江南省的發達程度很高,分江南省為江蘇省(包括上海)和安徽省。
清朝時江南指的是**
2樓:球球
清朝時江南指的是如今江蘇和安徽的統稱。
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常是乙個與「中原」「邊疆」等區域概念相併立的詞,且含糊不清。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乙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乙個社會政治和人文區域。
在先秦時期已經存在江南的說法。《史記·秦本紀》中亦載:「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
早期出現的江南指的便是現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區。王莽時曾改夷道縣為江南縣,是今日湖北宜都地區。《後漢書·劉表傳》載「江南宗賊大盛……唯江夏賊張莊、陳坐擁兵據襄陽城,表使越與龐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
一直到隋朝,那個時期的江南往往指的都是湖南、湖北一帶。
到了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設立江南道,範圍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江西、湖南、湖北長江以南部分。宋改道為路,江南路包括江西全境與皖南部分地區,分江南東路與西路,其中江南東路包括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部分、饒州(鄱陽)、信州(上饒)、撫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筠州(贛州)。
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清代初期江南省即如今江蘇和安徽的統稱,兩江總督指的便是江南省與江西省,但文化意義上的「小江南」越來越明確地轉指傳統的江東、吳或三吳地區。
3樓:網友
清朝的江南--湖廣、江西、福建、浙江、南京(安徽,江蘇)
清朝基本與現在相當(上海在當時屬於江蘇)
4樓:匿名使用者
江南,字面意義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是以楚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游今湖南和湖北的南部、江西部分地區。
狹義的江南指長江中下游平原南岸、瀕臨長江沿線組成的江南地區。江浙為中心的小江南經濟更為發達。廣義江南涵蓋長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嶺、武夷山脈以北,即今湘贛浙滬全境與鄂皖蘇長江以南地區。
5樓:匿名使用者
郭靖的師傅 江南七怪。
浙江嘉興的。
江南 應該泛指 蘇南 浙江一帶。
6樓:
指的是江蘇浙江等地!偏指南方。
清朝的江南省在**?浙江省又是怎麼回事?
7樓:貞觀之風
江南省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清朝浙江省有11府(地區縣(州、廳)。
江南省沿襲了明朝南直隸的地盤,清朝建立後,把明朝的南直隸更名為「江南省」。康熙六年分江南省自北向南一切為二,分為江蘇省和安徽省。
江蘇省和安徽省的內部,並沒有統一屬於哪一類方言,都是橫跨了三大、甚至四大方言區。這也是當時封建統治者制衡的手段。
而 清朝時期浙江大體與現在相當,省會杭州。清朝嘉慶時期(1820年)浙江省下設11個府,駐杭州府。11府分別為:
杭州府、嘉興府、湖州府、寧波府、紹興府、台州府、金華府、衢州府、嚴州府、溫州府、處州府。
8樓:匿名使用者
清朝穩定以後的行政區劃幾乎和現在一樣,就是比現在大點,多兩個省吧!
9樓:血灑征衣
清朝初期安徽與江蘇為江南省,浙江省為清初命名。
清朝拆分江南省的幾個原因
10樓:新左右
說到傳說中的江南省,其始建於清初,源於明的南直隸。到了順治帝時,覺得江南省建制太大、太過富庶,幾乎達到了可以與北方相抗衡的地位。所以,清朝為了維護國家平衡,於順治十八年將江南省拆分為安徽省和江蘇省。
西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清廷將江南省一分為二,分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蘇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寧)。西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取「江寧」和「蘇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使司」,建「江蘇省」;取「安慶」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
安徽巡撫衙門」、「安徽按察使司」、「安徽都指揮使司」駐安慶,但由於東南沿海局勢等方面因素,「安徽布政使司」暫留江寧。清後期江蘇省實際管轄範圍絕大部分處於長江以南,故清後期江蘇省實際為二省,故也以江南地區別於江北地區,而江蘇省其它地區則由兩江總督(今南京)直轄,南京也設有相應省級使司,清末曾有正式分立江北省之議,但未正式實施。
西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江蘇巡撫衙門」、「江蘇按察使司」、「江蘇布政使司」、「江蘇都指揮使司」由蘇州遷至江寧,江寧正式成為完全意義上的江蘇省會;「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寧遷至安慶,安慶正式成為完全意義上的安徽省會。在清朝康熙六年起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江南、江蘇、安徽這三個稱謂是並存的,直到中後期「江南省」的稱呼才漸漸消失。
說到江南省具體怎麼拆分,其中也有十分的奧秘。既然要拆,到底要怎麼拆,到底是豎著分還是橫著分?清朝皇帝諮詢了**的意見, 大家認為,長江是龍,豎著分可以割斷龍脈,破壞氣場,此外,江南省是南強北弱, 北方多刁民,南方多才子,橫著分形成北部匪氣太重,南部才氣太重,都不好,豎著分 有利於他們形成內耗。
那麼豎著分分多少?主要考慮兩個原因,乙個是分開後的兩個省大致相當 此外新的江蘇省要和浙江省大致相當,這樣再製造一些江浙矛盾,讓他們互掐,從此江南平定。
看到這不得不佩服古代帝王的統治之術,但是江南省拆成分的安徽和江蘇兩省,而後的發展卻極不平衡。
清朝時江南指的是**
11樓:承吉凌
分類: 地區。
解析: 湖北東南,湖南,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一,江南的前沿。
唐朝以前--荊州(鄂東南,湖南)揚州(江西,皖南,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唐朝--江南西道(鄂東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東道(福建,蘇南,上海,浙江)
宋朝--荊湖北路(武昌)、荊湖南路(湖南)、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東南)、江南東路(贛東北,皖南,南京附近)、兩浙路(浙江,蘇南三市,上海)、福建路(福建)
明朝--湖廣、江西、福建、浙江、南京(安徽,江蘇)
清朝基本與現在相當(上海在當時屬於江蘇)
二,語言 江南主要方言有湘語、贛語、閩語、客家話、吳越語、官話。
三,經濟 1》發達的有。
古兩浙地區(浙江、上海、蘇南的蘇常錫地區),古江東地區的蘇南,古福建⑴
2》發展的有。
古荊湖北路(武昌)、古荊湖南路(湖南)、古江東地區的(皖南、贛東北)古江西地區(江西大部、湖北東南部)⑵
四,文化 江南各省的文化名人數不勝數,古代文化發達。
注:⑴、的古主要指宋朝。
為什麼清朝時江南省不在江南呢?
12樓:闖盡飛
我們先來談一談江南的概念。
一般說來,江南由兩個含義,乙個是地理概念上的江南;乙個是作為行政區的江南。
地理概念上關於江南的定義有許多不同說法,學者有學者的說法,民間有民間的認識。《中國國家地理》執行總編單之薔先生曾經提出這樣乙個方法,將關於江南的所有說法重疊起來,它們的交集就是真正的江南。當結果展示出來後,我們發現這個重疊區域就位於太湖和西湖流域,也就是蘇州和杭州周邊地區。
這個結果與我們所認知的江南一模一樣。
作為行政區的江南始於初唐,當時有乙個江南道,這是江南第一次以行政區的名義出現,江南道轄區十分遼闊,包括現在的貴州、重慶、兩湖以及東南沿海地區。安史之亂後,江南道被拆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湖南道,西南和兩湖從此不再屬於江南,江南的概念向東濃縮。
到了明代,江南稱為南直隸,主要包括江南五府,即蘇州、松江、杭州、嘉興和湖州,這是中國最富庶的地區之一。
清代設定江南省,首府江寧(今南京市),江南省範圍極大,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蘇、上海、安徽以及浙江、江西、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後來,因為江南省過於龐大,朝廷將其拆分為江南右和江南左。康熙初年,江南右成為江蘇省(取江寧和蘇州首字);江南左稱為安徽省(取安慶和徽州首字)。
清代設有兩江總督,這個「兩江」開始指的就是江南省和江西省,也就是後來的江蘇、安徽和江西。
綜上所述,清代的江南省省會在江南的江寧府,管轄範圍包括長江兩岸,既有江南地區也有江北地區,題目所述是不太妥帖的。
13樓:惠華小知識
因為清朝江南省劃分割槽域非常大,這裡面有包括了江南地區,因此江南省不在江南。
清朝為什麼要拆分江南省呢?
14樓:為啥不吃飽
因為江南省太強大了,江南省的賦稅佔了全國1/3。並且每年科舉上榜的考生中,有一半兒人都是江南的。因此讓清朝十分擔憂。就想出了將江南省一分為二,化整為零的辦法。
15樓:愛答題的小兔兔
因為吸取了前面的教訓之後,他們知道江南這個地方非常的有油水,如果有乙個**管理的話,會讓他掌握太大的權利,所以就把江南分成幾個部分有幾個人管理,就不會造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16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他們覺得這麼乙個大省不好管理,不符合發展的需求,所以將其拆分。
清朝的江南省在**?浙江省又是怎麼回事?
17樓:網友
清代江南省的範圍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安徽和上海兩省一市。
江南省原為明朝南京(南直隸)地區,滿清入關後,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廢除了南京為國都的地位,巡撫衙門位於江寧府(今南京),康熙初,改承宣布政使司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為江南省。
江南省因被認為其制過大,又因其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江南一省賦稅佔全國三分之一,故將江南省拆分:
西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江南東西分省一分為二,東分為:江蘇省,取江(寧)蘇(州)兩府首字而來,省會駐地蘇州府(今江蘇蘇州),稱」江南右布政使司「;西分為:安徽省,取安(慶)徽(州)兩府首字而來,省會駐地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稱「江南左布政使司」。
西元1667年(康熙六年),改:江南右布政使為江蘇布政使司,江南左布政使為安徽布政使司。
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江蘇省,江南右佈政史司左遷,遷至南京,成為江蘇省省會。
安徽省,江南左佈政史司左遷,遷至安慶,成為安徽省省會。
至此,江蘇,安徽兩省行政區劃大致與今日相同。
清代的浙江省和今天的區劃基本一致
晚清時期,民間出現什麼怪事,預示著清朝將要滅亡
民間出現的怪事就是百姓希望自己的父母官變得比較懶,變得,不管事兒最好。說明當時的 十分的黑暗人民覺得 比較懶,他們能喘一口氣。據悉,當時的德國出兵中國,船隻除了故障不能靠岸,便讓中國老百姓背士兵過河。他們會付出報酬。岸上的百姓聽到後,便一個個爭先恐後去背這些德國士兵。這些老百姓絲毫不在乎這些人是否來...
晚清時期,列強為什麼要發動多次侵華戰爭?中外衝突的實質是什麼
爭奪殖民地,劃分勢力範圍,加緊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開啟中國大門,將中國淪為他的殖民地,實質多了 既可以說是帝國主義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的戰爭,也可以說是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勝利,還可以說是先進社會制度對落後社會制度的勝利。你沒有說清楚。實質從不同的角度就不一樣 實質是中國只能是兩個角色 一個是異域古文明...
簡述晚清時期學前教育的特點,簡述中國近代學前教育的主要特點
近代中國學前教育體制的啟動,是在可資利用的傳統資源不足的背景下,由不請自來的 西方因素 強力推動的 經過清末以蒙養院為主體的學前教育體制的初創 初期從蒙養園到幼稚園的調整和南京國民 時期近代學前教育體制的拓展三個階段,在學前教育現代化程序上取得了難能可貴的進展,為建國後學前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源...